APP下载

路标式学习单在实用类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04衢州市实验学校浙江衢州324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8年18期
关键词:演讲词路标文体

廖 瑾(衢州市实验学校,浙江衢州 324000)

现阶段,学生在阅读实用类作品时,往往不知道此类作品中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也没有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策略,导致学一篇是一篇,不能实现由一篇到一类的自主学习。这也使得学生对学习此类作品的兴趣不大。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路标式学习单进行实用类作品教学,并且总结出“内三外一”四步法。所谓内三步是指:提取、整合关键信息,梳理文章结构,研读重要内容;所谓外一步是指:省思、评价作品。这四步,每一步都是一个路标,四个路标构成了教学的路径。

一、路标一:提取、整合关键信息

实用类作品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信息,很多时候它就是信息传递的媒介。读者拿到作品的第一步,往往是将关键信息清晰、准确地整理出来,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或是重新排序,或是再提炼,或是作对比,从而能够以此为基础研读、省思与评价作品。如《邓稼先》一文,提取、选择关键信息的学习单如下:

(一)基础题:提取关键信息——初识人物

1.请你浏览全文,将下面这份人生坐标图填写完整。

2.从这份坐标图中,我对邓稼先的认识(感受):

①一择回国,一择留美,我认为:__________

②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我想对他说:______

③间隔三年,研制两弹,我觉得:___________

……

(二)挑战题:选择重要信息——探寻奥秘

1.如果要出版一本《世界科学家小传》,每位科学家的介绍只有300字,你认为哪几个事件可以保留。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标示出来并说明原因。

2.我发现人物传记中作者提取重要信息的奥秘

这份学习单中的“基础题”部分包括两大板块的任务。一是要求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传主人生坐标图。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在遇到人物传记类作品的时候,可以独立地从时间和事件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梳理。二是指导学生如何从坐标图中读出人物的有效信息,从而对人物有整体的把握。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教师提供的三小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还须提出更多不同角度的认识或感受。“挑战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要求学生在不断提炼的过程中,分析出信息的重要程度,并且引导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时,关注不同的文章载体,这也是作者选择信息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这一学习单分别从读者和作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提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奥秘。统编教材中还有多篇人物传记如《太空一日》《伟大的悲剧》《美丽的颜色》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这样的学习单。

当然,实用类作品还有其他很多不同的文体,我们在指导学生提取、整合关键信息时,要因“文”制宜。比如新闻报道、人物通讯等带有叙事性质的作品,可以用“5W—1H”(Who,When,Where,Why,What,How)分析法来提取信息。带有说明性质的作品,可以用“对象+特征”分析法来提取信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二、路标二:理清文本结构

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也就是说,在阅读分析文章的时候,学生了解并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是深刻理解文章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要了解作者的思路,首先要理清文本结构。下面是一份梳理文本结构的通用学习单。

1.开头(用n个字概括)

第( )段—第( )段:______________

2.中间部分的层次(用n个字概括)

(有几个层次就写几个):____________

3.结尾(用n个字概括)

第( )段—第( )段:______________

4.开头和结尾是什么关系?中间层次能否调换位置?

5.请从下列图形中,选出最符合这篇文章结构的一幅图并解释。如果你觉得这些图不适合,自己画一幅。

这份学习单,用于指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栏是比较传统的整理文章结构的方法,指导学生从段落到篇章去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这过程中,第一要指导学生关注特殊词句(如特殊位置的语句、特殊的表达方式等),从而快速把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第二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每个层次主要内容的概括,在字数上提出要求(一般是2<n<8),并且要求每个层次的字数相同,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二栏引导学生思考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的谋篇布局,有助于进一步发现主题。最后一栏,要求学生将自己理解的文章结构抽象成一幅简图。美国著名的图论学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造”图表的过程就是对材料的理解过程,待到图表绘制出来,对结构的把握就已成为胸中之“成竹”了。需要指出的是,编绘图形应注意线条简洁,最好用彩笔,这样效果会更明显。比如《诫子书》的结构就可以绘制成一幅散射图,以“君子之行”为核心,具体的要素是光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笔,从“学习”“做人”两方面标示各具体要素。又如《故宫博物院》,就可以用“链状图”去分析文本结构。当然,有些课文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图形梳理,有些复杂的文章可以使用组合图形梳理,这些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

三、路标三:研读、精读重要内容

在实用类作品的教学中,文本中的重要内容需要研读、精读。比如研讨写作的技巧、语言的特色等。下面这份通用学习单可以用于指导学生发现演讲词的语言特色。

表1 发现演讲词语言特色的通用学习单

演讲与作文的不同,归根到底在于作文是单方面的输出信息,演讲是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的双向交流。除此之外,听众与听众也处在双向交流之中,要达到三方面心领神会的交流,演讲者就要尽一切可能抓住会场上每一个听众的心,不让任何一个人走神。所以,这份学习单中“演讲目的”和“言外语境”这两栏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在研读演讲词的语言时,要先具有对象意识和目的意识,即“我写的文章要给谁看”和“我写这篇文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去分析演讲词的语言特色才能更具有针对性。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研读重点,学习单的设计也会因文而异。

四、路标四:省思与评价

通过前面的三个路标,我们基本能够完成实用类作品文本内部的阅读,但实用类作品往往有明确的写作目的、读者对象,所以我们还可进一步研究分析对象、效果。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而且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下面是一份对象、效果分析的通用学习单。

表2 对象、效果分析的通用学习单

对于这份学习单的使用,笔者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为例进行说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刊登在1949年4月22日《人民日报》上的新闻报道。特殊的作者,非常的时刻,刊登文章的载体,这些都是需要引起读者关注的要素。这样的一则新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在“对象”栏中,教师可以提供部分参考,如解放区的将士、中立的财阀、蒋介石、国民党军官……至于“效果”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播报新闻、模拟表演等活动,体验、思考其效果,从而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总之,运用“内三外一”四步法的路标式学习单进行实用类作品教学,学生知道了学习此类文章的步骤,依循四个路标,基本上能独立阅读简单的实用类作品。同时,图表的运用,项目式的活动设计,也提升了学生阅读实用类作品的兴趣。但是,要更准确深入地读透人物传记、新闻报道、科普小品文、书信、报告文学等不同文体的作品,就需要更专业的文体知识来支撑,所以在“内三外一”四步法的大框架下,尚须用专业的文体知识设计不同文体的学习单,构建以明确的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内隐式深度学习为主的课堂模式,以实现学生能够独立地阅读实用类作品的目标。□◢

猜你喜欢

演讲词路标文体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路标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BP神经网络在路标识别上的应用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路标
看清医改最要紧的两个路标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