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文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018-07-03肖媛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

肖媛

[摘 要]古诗文篇目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對古诗文的学习不仅要在理解和欣赏的层面进行横向挖掘,或延伸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或想象力等方面。就小学生语言习得本身而言,古诗文还应承担起促进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多维度理解的责任。教师还应引领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了解语汇变化、理解诗词格律,让诗文由心而生,让语言为心服务。

[关键词]古诗文学习;文学语言;多维度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3-0055-02

小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要求我们不仅要指导他们横向地理解、欣赏和使用汉语,还应从时间的维度上联系古今,培养他们变化的视角,帮助他们纵向地梳理不同时代语言表达的异同,使他们对语言的发展与演变有个基本的了解,形成主动感知的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学习可以作为联系古今的重要媒介。学习古诗文,不仅要从古文的角度来理解、欣赏,同时也要从时间的维度上将其与不同时代的语言进行对比。这样就可以初步构建起以同时代作品为纬,以时间为经,纵横交错的多角度、多路径的网状脉络,从而促进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多维度理解。

一、了解语汇变化,积累语言素材

(一)单音词向多音词的转变

“古代汉语是单音词为主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双音词占优势的语言。”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演变,也是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向多音词占优势的语言的逐步转变。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无”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没有”相对应,而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无”字鲜少以单独的形式使用,多以“无言以对”“无事生非”等成语或固定短语的形式出现。

了解这个变化趋势,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时正确地进行断句与停顿。

(二)词义的扩大与缩小

词汇的意义会随着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以及认识的深化而转移、消亡或变化。古代汉语是汉语的初级发展阶段,字的总量有限,一字多义的现象比现在更为频繁。甚至有时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而选择借用谐音字或形近字,从而产生了通假字中的一个类别。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孔子拜师》的课后习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说”字实际通“悦”,指开心、快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中的“知”通“智”,指聪明、聪慧。

随着汉语的发展,汉字的数量越来越大,双音词及多音词等多元词汇也愈加丰富,古文中的一些字词发展到现在,词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发生了扩大或缩小。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其中的“豚”字,在古代是指小猪,而现代汉语中“豚”多指哺乳动物,如“海豚”“豚鼠”等,这是词义的扩大。又如,“妻子”一词在古代指男子的配偶及儿子,而在现代汉语中仅指男子的配偶,这是词义的缩小。

(三)事物名称的改变

学习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接触表示相同意义的不同词汇,探索事物名称变化的由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高鼎的《村居》里“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纸鸢”一词为例。“纸鸢”与今天的“风筝”相对应。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一文的课后“资料袋”中对此进行了简要介绍。

就这一词语名称演变的具体情况来看:“纸鸢”中,“纸”指制作材料,而“鸢”是一种大鸟。最早的“纸鸢”一词就形象地指出了其是用纸制作的大鸟。后来,在战争中,人们将“纸鸢”加以改进,加上装置,使其在空中飞翔时可以发出鸣叫声,以做通信讯号使用。因而逐渐改名为“风筝”,意指在风中发出奏鸣声的乐器。尔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推进,“风筝”不再用于通讯,而是作为欣赏对象和日常娱乐,甚至作为文化载体保存了下来,而名称也暂时稳定,没有再发生变化。

了解了这一词语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原因之后,当学生再读到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时,就更能领会文字间“纸鸢”和“风筝”所营造的不同氛围。同在古代,“纸鸢”出现的氛围更为悠然、闲适,而“风筝”出现的场合则可能与战事相关,更为紧张、肃穆。同为“风筝”一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氛围也有所不同。

古今事物名称的不同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探索热情。在了解其缘由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对词语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并形成清晰的脉络。在遇到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时,他们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理解与整合。

二、理解诗词格律,行文张弛有度

朱自清曾说:“诗是精粹语言表现的极致。”它一方面表现在用字的精准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格律的精确上。古代文学多整句,而现代文学多散句;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中句末的韵律有严格的要求,而现代文学中偶尔的押韵则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非硬性规定。

理解诗词的格律,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例如,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按照诗律,诗歌的首、颔、颈、尾四联中,颈联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其他三联则必须押韵。而这首诗中,“苔”“栽”、“来”三个字的韵母都是“ɑi”,“绕”(rɑo)字则没有用韵。押韵,使得诗句读起来有种韵律与节奏之美,给人回环往复之感。

此外,古代诗歌还讲究平仄与对仗。平仄交替强化了押韵所达到的朗读效果,使得诗句抑扬顿挫;而对仗在诗意上一一对应,也使诗句的结构整齐圆融。

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中,不仅有整句与散句的交错,甚至长短句的变化也是对节奏和韵律的观照,对偶与排比则是对对仗的继承。了解了这一点,学生便更能体会汉语语言表达一脉相承的韵律美、形式美与内容美,更能体会古诗文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从而增强自我的感知力与想象力。

三、诗文由心而生,语言为心服务

古今语言的表达虽然有极大的区别,但诗文写作的初衷与目的是不分古今的,都是由心而发,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创作出来的。如对自然界的赞颂、对自身的观照、对家乡的思念等,都是历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从时间的维度去联系古今字、词、句表达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了解它们的异同,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

让古诗文形成以同时代作品为纬,以时间为经,纵横交错的多角度、多路径的网状脉络,用变化和流动的视角去学习汉语、学习语文,将这种视角与思维方式作为古今衔接的桥梁,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文学道路上真正迈出“有知识”且“有文化”的第一步。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16.

[2] 温瑞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任利.语言功能与古诗翻译批评[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4] 匡芳涛.儿童语言习得相关理论评述[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
让文学语言 鲜活灵动起来
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文学语言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陈学广《文学语言张力论》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20世纪现代汉语文学语言整合现状简析
台湾当代小说语言流变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