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反转新闻的探索研究

2018-07-02张颖

科技传播 2018年11期
关键词:虚假新闻舆情引导反转新闻

张颖

摘 要 反转新闻是新媒体新闻传播中的特殊现象,也被称为逆转新闻,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事实的真相出现正反两面的变化,信息的真假在舆论操控官方辟谣中获得最终确认的过程。这一现象近年来频繁出现,受到公众的关注和传媒界的反思,政府新闻宣传主管部门也将其视为监管重点。文章通过探讨反转新闻的典型案例和演变规律,研究虚假新闻、网络炒作与反转新闻的关联。

关键词 新媒体;反转新闻;虚假新闻;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2-0120-02

反转新闻因为在初期扭曲新闻事实,造成负面社会影响,损害当事人形象和利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和反对,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以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高速发展为标志,反转新闻时有发生。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关键词“反转新闻”,能搜到各类信息425万余条,该数据在2016年9月仅显示为250万余条,说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反转新闻的发生频率和关注度大幅度增加。崂山天价大虾事件、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新闻等,都是反转新闻的典型代表。

1 反转新闻的性质分析

反转新闻的传播过程,分为4个阶段:新媒体信息出现,开始大范围传播;引发社会关注,成为社会热点,且多数为负面信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介入传播,开始出现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调查;事件真相彻底反转,始作俑者被彻底否定。

反转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未必都是新闻,而是一种通过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多数在传播早期并未通过正规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而是通过自媒体、社交媒体或商业网站传播,在信息传播的中后期,正规的官办媒体开始介入,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也迅速从负面信息转入到反转阶段。也就说说,反转新闻的反转阶段中,才最大可能的成为真正的新闻,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称之为新闻。

反转新闻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前后阶段呈现出新闻事实和价值观倾向的严重偏差,甚至完全相反,表现出典型的反转特点。从分类来看,反转新闻分为三种:一是虚假新闻,如知乎网的“海贼-王路飞”身份和故事造假并涉嫌网络诈骗事件、棉花肉松蛋糕事件、东北农村“礼崩乐坏”新闻,后者发布在知名的新媒体平台上,引发网络传播热潮;二是营销炒作事件,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深圳罗尔骗捐事件等;三是因为信息披露不足而造成曲解,后经信息大量披露而导致事实和性质出现反转,如黑龙江庆安袭警事件、李小璐PG_ONE夜宿事件等。反转新闻并非是虚假新闻或营销事件,而应该从新闻的反转过程和新闻事实本质上去分析,确定其反转的根本原因。

2 反转新闻产生的人为原因

反转新闻的前后差别,让很多受众对信息的生产者产生质疑,并开始针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但实际上,大量反转新闻的根源并非新闻稿件,而是源于网民或自媒体人的造谣传谣,以及商业机构或自媒体的策划营销,媒体机构和媒体从业人员参与在前期的比例较少,反而是在新闻即将反转时,多数由媒体机构和新闻记者“操刀”。

从人为原因来分析反转新闻的产生根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牟取个人私利,在网络上造谣传谣。以2017年知名的反转新闻“南锣书店朴道草堂上演苦情戏”为例,《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书店经营者以十分感性的风格发布文章,诉说书店经营的辛苦,却被政府强行封闭。而实际上,这一事件被媒体人陈晶揭开真相,文章《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仔细反驳,揭露出店主故意隐瞒自己违规事实、网络造谣博取同情和个人利益的战象。网络自媒体平台为造谣传谣者创造了有利条件,受到利益驱动,部分人员罔顾事实,将网络造谣当作蒙蔽网民的手段。

二是受众读者的价值观紊乱,对事件信息判断出偏差。2017年7月,“格斗孤儿”的信息和视频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被冠以残忍、血腥等词汇,引发读者的愤怒,这个源自于网络并在各类媒体成为热点信息。而当新闻反转时,大家得知这些孩子需要靠格斗来解决温饱和未来生活,网民开始批评媒体影响了孩子们的前程。而事实上,“格斗孤儿”并非孤儿,所在的俱乐部也没有任何资质,是对孩子的过度消费,很难带来健康成长,但网民的价值观判断却呈现出“自我反转”,新闻机构则坚持了正确立场。

三是涉嫌营销,博取网民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自编自演的闹剧,来获得公众的关注,达到自己希望的目的,实际上伪造事件来欺骗公众。2017年8月发生的“大妈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事件,网络信息由网民发布,视频显示地铁上一名大龄女子辱骂cosplay女孩,但后者全程保持微笑不回应。在社会舆论中,cosplay群体受关注度并不低,而且发生大量负面时间,如卖淫、扰乱公共秩序等,视频是故意营造一种遭辱骂而不反抗的氛围,希望以此获得网民夸赞。而实际上,这是一起为了博取同情而自导自演的闹剧,相关人员都是花钱雇来的。

3 从新媒体平台看反转新闻

新媒体平台需要流量和用户,十分需要制造噱头、提高关注度,泥沙俱下之中难免出现恶性的负面信息,其中仅有少部分能够实现反转,暴露出被掩盖的真相。频发的反转新闻究竟是让媒体和民众不断“打脸”难堪,但对新媒体平台来说却是好事,获得了点击量和用户增长,即便是对个别自媒体账号来说,粉丝上涨也会带来个人虚荣心和经济利益的变化。

对新浪、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已经度过了靠制造负面信息和反转新闻获得流量的阶段,但对新生的网站来说,往往离不开反转新闻带来的影响。以号称“真实”和“知识”的知乎网来说,实际上随着用户增长,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以知乎网友“海贼-王路飞”为例,在标榜“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之中,不断造谣编造自己的故事,并向网友索取钱财、欺骗感情,真相被受害者揭露后,知乎网站的名誉也受到极大影响。在知乎网上,这个人时而是吸毒8年的瘾君子,时而是受小人加害的公司老板,时而是民警,时而又见义勇为被打成十级伤残,同时还是职业代驾和存款8?000万的裸贷受害者,正式披着这一层层的偽装,他不断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坑害网友。

反轉新闻之所以在网络出现,与某些网站的扭曲价值观密切相关。2016年10月,自媒体三表龙门阵发表了一篇题为《知乎的恶和我的投诉史》的文章,炮轰知乎价值观不正确,对人身攻击或者下作的发言,比如说锤子CTO池建强丑、说丁香园前CTO冯大辉人品差、说三表本人“是搜狐的一条狗”这类发言不加处理,甚至有某种程度的纵容。文章说:“人性皆有恶的一面,如果一个平台对此不加以引导和限制,而是漠视、纵容,你能企盼的就是它早点死,越早越好。”我们不难发现,一家网站的价值观取向和如何站队网民言论,对信息的走向影响重大,但实际上,这类网络平台多数缺乏监管,反而被一些恶意举报者钻空子,轻松击垮价值观正确的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经在知乎网站一类的平台上频频出现。

拉斯韦尔曾经提出,传播在社会中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和传递遗产三大功能。当媒体发挥这些功能,将现实世界通过新闻报道进行呈现时,就很容易出现李普曼所言称的“拟态环境”问题——媒体建构的“现实”往往与我们生活的“现实”并不重叠,甚至大相迥异,但受众已经习惯将媒体报道中呈现的景观当成周身的现实。

4 健全管理机制,避免谣言传播

本质上来说,反转新闻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反转的并非新闻,而是信息,因为事件本身并不是可以反转的,本质是造谣者的真相被揭露出来,或者披露信息的愈加全面,影响了公众的判断力,当然受众读者的价值观取向,也对信息的反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不论是反转新闻还是“信息反转”,都是与全体网民息息相关的,并非某家媒体或个别媒体从业人员能够全面掌控。

防范谣言传播,最重要的在于健全管理机制,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发布言论,其违法违规成本太低,注册账号的便利以及追索的困难,都让受害者难以获得公正对待。尤其在网络传播的大潮中,一条信息的出现和热门,是成千上万人共同推动的结果,“法不责众”也成为阻碍。对造谣者的处罚,我国已经有相关的规定,但在实际运作中只发生过部分标志性案件,并没有在管理谣言的工作中发挥出本质的作用,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对营销炒作事件而言,比较容易找到相对应的责任人,比如大妈地铁怒怼cosplay女孩事件和棉花肉松蛋糕事件,前者发生后戏耍了网民好久,但最终也没有任何人受到处罚,不久后该事件的影响便会销声匿迹;但发生在青岛的后一个事件,地方食药局和公安部门及时介入,迅速查清事情原委,并将两名涉嫌造谣传谣的老年女性绳之以法,澄清了事实。

参考文献

[1]宋祖华,李艳.反转新闻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6(11):24-27.

[2]熊丽玲.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介伦理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陈珂.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研究——兼论媒介素养教育对“工匠精神”传播的推动[J].中国报业,2018(2):32-33.

[4]周梦清.网络环境下“反转新闻”的群体心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5]邓秀军,申莉.反转的是信息而不是新闻——框架理论视阈下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文本结构与内容属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132-137.

猜你喜欢

虚假新闻舆情引导反转新闻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
2011至2015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研究综述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
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的引导
媒体公信力建设“短板”探查及补长策略
关于新闻造假现象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