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的审美教育功能

2018-06-29黄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

黄烜

摘 要: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是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而设计组织的教育活动类型。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期,学前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运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文学 审美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是以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学内容而设计组织的教育活动类型,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重要内容。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思考新阶段幼儿园语言教育,就必须明确《指南》有关幼儿发展的目标要求。《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目标3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新《纲要》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运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进行审美教育,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重要手段。[1]

二、审美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美育概念,认为人只有在审美境界中,才能实现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受动与自由的统一,成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美育作为一种独立教育形态,其目的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提高个体对美的感受力”。

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学生应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敏感期,对人的早期审美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幼儿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幼儿早期的人格发展,有助于幼儿今后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发展,对深化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2]

三、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的审美教育功能

“儿童文学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 20年代初期,时任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就在推行“儿童本位”教育基础上,大力提倡过审美教育。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吴研因认为,文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儿童获得知识,而是要引起情感的反应”,从教学层面界定文学教育,认为“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就蕴含着美的属性,而学前儿童文学这一特点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1.学前儿童文学的本質属性决定了它的审美性

“文学是以审美为本质,以语言结构为手段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本质属性是审美,儿童文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审美的。”学前儿童文学作为审美对象,本身就蕴含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育内涵,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总是用优美、浅显的语言集中表现了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渲染出意境的美,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美,创造了艺术美。真、善、美是学前儿童文学永恒的主题,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美感和艺术感染力能使幼儿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初步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应以审美教育为主要功能,其它如认知、品德教育、语言教育等功能的实现应该通过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做桥梁来实现。

2.学前儿童文学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

学前儿童文学以其特有的贴近幼儿心灵的叙述方式,独具美学韵味的语言、形象、结构、情节、哲理等,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3]

(1)语言美:学前儿童文学是成熟的书面语言文字,用浅显、简单的词汇语句为幼儿呈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优美的情境,富有韵律感的语言节奏。例如儿童诗《阳光》: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睛里亮着……

诗歌用爬、笑、流、亮等动词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美,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勾画妈妈的眼睛所蕴含的温暖母爱,排比的句式又赋予诗歌音乐般的韵律美。

(2)形象美:学前儿童文学塑造了很多真善美的人物形象,即使动物、植物、甚至自然物等等,也会赋予它们人格化的形象。孙悟空、九色鹿、长发妹、月亮姑娘等等这些深入人心的文学形象,带给幼儿美的启迪,建立了初步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3)意境美:意境美是幼儿欣赏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散文诗《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嘀嗒嘀嗒地,唱着歌……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诗一般的文字渲染出轻柔的意境美,秋天的自然美。

(4)情感美: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题材、体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例如故事《三只蝴蝶》的友情,散文《落叶》的亲情,故事《朱总司令的扁担》的革命情等等,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了幼儿的性情,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共鸣和移情,达成情感教育目标。[4]

(5)哲理美:好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深藏着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智慧, 隐喻了成人世界的理性哲理,比如《小猫钓鱼》的故事生动传递了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故事《小马过河》中小马的经历使小朋友懂得要独立思考,敢于尝试,用实践去检验事实。

(6)想象美:文学想象作为审美想象的一种,能打破超越审美感知的时空和心理的限制,自由驰骋想象,比如儿童诗《小云朵》:

天空上乌云飘过, 数数看一共四朵。

前边是人儿三个, 第四朵是匹骆驼。

第五朵满心奇怪, 追上来走在一块。

接着在蔚蓝天上, 变出来一只只象。

不想给第六朵一吓, 所有的云一下融化。

追上来金黄的长颈鹿——太阳,

把它们一口吞,骨噜嘟——收场!

作品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充分展示了文学艺术想象的美,也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头脑中创造出新的意象和形象。

四、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组织的常见问题

1.忽视文学教学活动的审美功能

很多教师在文学教学活动中往往只重视学前儿童文学传授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忽视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功能,从而影响学前儿童文学审美价值的有效发挥。

2.忽视幼儿的审美主体地位

幼儿是文学教学活动的审美主体,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分析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学习轨迹、个体差异以及学习时的困难点等等,因此也就无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达到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目的。

3.教师本身文學鉴赏能力有限

教师本身文学鉴赏能力有限,会造成文学教学活动出现选材不当、对文学作品本身蕴含的核心价值解读不到位等情况,使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功能和文学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

4.忽视了教师朗读对幼儿感知文学美的重要作用

幼儿主要是通过倾听来感知理解文学作品的,教师朗读时对文本的理解、处理,势必会影响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音韵的美感,能带给幼儿听觉上的享受,作品的意境美能通过教师富有美感的朗读来渲染,使幼儿深入其境,因此教师朗读文学作品是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五、如何提高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的审美教育功能

1.选择具有丰富审美教育价值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选择文学作品应充分考虑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注意文学作品题材和体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教材更好的带给幼儿多种情感体检,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幼儿教师,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价值取向直接影响了文学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效果,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多读、多想、多反思,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3.深入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作品的核心价值

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才能不片面地停留在文本的表面,才能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挖掘出作品文字背后蕴藏的情感和最深层次的核心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朗读作品时才能准确处理情绪情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动带给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情绪去感染孩子。

4.重视幼儿在文学教学活动中的审美主体地位

幼儿是审美的主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会经历感知、理解、欣赏、创造几个阶段,感知先于理解,理解又先于表达。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理解文学作品的美,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欣赏文学作品的美,利用移情的方法使幼儿体验文学作品的情感美,走入自然感受文学作品表现的自然美,给予幼儿充分表达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机会,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宝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与活动指导[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秦振飙.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J].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3]周杰人.学前儿童文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中专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论阅读教学之审美教育方略
墨香满园
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中关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高校摄影公选课与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浅谈
审美教育有效传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