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现代词学的大学传播

2018-06-29苗贵松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教师中国

苗贵松

摘 要: 近20年作为体制形态的词学教育,比较明显的特点是以课程讲稿、词学教材等形式出现。从上海交大“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百强高校”网络考查可以看出,苏轼和辛弃疾受到青睐,李清照却未见专设词学课程。北京大学将“唐宋诗词名篇赏析”上升到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吉林大学的词学专业教育最突出,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台湾大学、成功大学、中兴大学的词学通识教育更有影响。港澳台高校词学课程注重作品和创作,大陆高校更注重理论和历史,此为异;本科阶段侧重作品和创作,研究生阶段侧重理论和历史,又是中国·两岸四地高校词学教育传播之同。

关键词: 中国·两岸四地 百强高校 大学教师 词学传播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教育指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之间,经由文学文本的阅读、讲解与接受,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愉悦,培养语文能力,进而传授人文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的一种教育行为[1]。词学教育是文学教育的下位概念,完全适用于文学教育的界定。

教育即传播。文学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体现在观念、社会和体制形态三个层次上,其中体制形态的文学教育,指文学教育纳入到国家教育体制中,规定文学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实施途径和评价机制等[2]。本文所论的是作为体制形态的大学词学教育,是以学词文献、课程设置、讲义教材、开放资源为体现的中国现代词学的大学传播。

有研究指出,在清代书院文学教育中,词学教育没有诗歌、古文、八股文的教育地位显赫,也远轶于曲[3]。因为中国毕竟以儒家思想为传统主流,诗庄词媚、文章乃经国之大业。实际上,通过考察近百年中国大学教学中的词学课程,境况也大致一样。然而,从学术意义上讲,没有词学传播研究,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是不完整的。

中国·两岸四地是指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有时也称为中国·两岸三地。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百强排名”为主要课程网络考察对象①,辅以发表、出版的相关文献,讨论高校词学教育之教师、教学、课程、教材的实际情形②。

遗憾的是,新世纪以来词学教育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杨海明《夏承焘先生在艰辛环境下的勤奋治学——读〈天风阁学词日记〉(第三册)》(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张春华《叶嘉莹中国古典诗词诠释体系研究》(山东大学2009届博士学位论文)、沙先一《论刘毓盘的词学思想及其词史研究之贡献》(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陶然《夏承焘、吴熊和与浙江大学词学传统》(中文学术前沿2013年第1期)、陈水云《东南大学与现代词学》(文学评论丛刊2013年第2期)就是几篇难得的大学词学教育研究成果。在互联网兴盛之前的年代,反而是学词文献比较丰富的时期。

二、中国传统词学传播的现代化进程

(一)1901年至1992年的文献

台湾学者林玫仪主编《词学论著总目》(1901—1992)可謂空前,其中第十九“学词法”论著,即相当于词学教育范畴,金针度人,为我们提供了大的便利,也是比较研究的前提。

学词法。中国古代文学教育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习自主性,词学教育概莫能外,旨在发挥学习的能动性。现代中国词学教育继承优良传统,在傅君剑《学词大意》(《晨报》(副刊)1925年7月30日)等文献可见一斑。

教学法。自学是基础,教学是关键。没有老师引导,事倍功半;有了教师,事半功倍。实际上,科研与教学的打通,在民国时期不是大的问题。浦江清、钟敬文、谭丕模、宛敏灏、韩世琦、吴小如、陈满铭等学者均有论述,足资参考。

阅读法。阅读指导是词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学者尤其是准备研究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自80年前憾卢《怎样读词》发表以来,好为人师者贡献不断。龙协涛《艺术符号与诗词读解》别开生面,在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创作法。习作是诗词教育的法宝,为人师表者深谙此道。但这方面的数十种文献中,以日本学者森川竹磎《词法小论》(1901年12月)为最早。

20世纪90年代前词学教育文献,以经验谈居多,几乎单指宋词,有关基础教育的研究文献不少,大学词学教育尚处于不发达阶段。

(二)1993年至2015年的资源

对于1993年至2009年的词学教育文献,本文以武汉大学谭新红教授主编《词学档案》为依据。梳理中发现,作为体制形态的词学教育,这一时期比较明显的特点往往以课程讲稿、词学教材等形式出现,最终落实到高校词学教育教学实践上,如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唐宋诗词鉴赏”(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第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西师范大学叶树发教授《诗词曲赋鉴赏》、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词学研究方法十讲》《唐宋词分类选讲》,后三项曾荣获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属不易。

近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来,随着在线教育的兴起,大学词学通识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峡两岸高校相关课程资源较多,囿于所见,港、澳高校中国古典诗词类通识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开放课程未包括在内,见表1。

三、中国·两岸四地大学词学传播之课程设置

大学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依据,以高深专门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承担大学职能的基本单元[4],专业是依据确定的培养目标设置于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5]。课程则是学科的基本载体与构成专业的基本要素,通识教育亦然。

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大学排名百强高校”为对象,梳理出近十年20所大陆高校60门词学教育课程、19所港澳台高校50门词学教育课程目录,分见表2和表3。

从课程形态看,高校词学教育课程有两种情形:一是独立设置,如“宋词研究”(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词学研究”(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词体研究”(复旦大学/吉林大学)等;二是诗词曲赋合置,如“诗词格律”(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唐宋诗词”(澳门大学)、“诗词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古代词曲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诗词曲名篇选读”(台湾科技大学)等。

从课程范围看,高校词学教育课程首先集中在唐宋尤其是宋代时段,“明清词研究导论”(苏州大学)、“清代词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清词研究”(吉林大学)排在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学“金词通论”独树一帜,尚未见有元词课程,有待填补空白。

从课程层次、取向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有词学教育科目,除赏析、写作外,词学史料、词籍文献、词学批评课程,保障了高校词学教育的学术性。但概论多、范围窄、欠精深,本科、硕士、博士、区分度不高,也是词学教育难以避免的体制之痛。只有北京大学开设了唯一的专书研究课“《人间词》与《人间词话》研究”,未见李清照专题课。

四、比较与讨论

北京大学已“唐宋诗词名篇赏析”上升到全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对传统文化精神因子中国文学的发掘与诠释,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苏轼和辛弃疾受到高校词学课程的青睐(柳永、秦观、周邦彦亦有专属课程),换言之,能入专题词学教育法眼的,不超过五位宋代词人。李清照却无一大学专设词学课程(就样本范围而言),中国·两岸四地高校表现得非常一致,无论性别视角和艺术水准,还是现代传播情形,都与词学教育实际需求不符。

吉林大学的词学教育在中国·两岸四地百强高校中最为突出,不但门数多(共9门,占全部词学教育统计课程的7%),涵盖广(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从唐、宋到金、清代),学术强(7门是研究生必修课,另2门一为硕士生选修课,一为本科生选修课),学时长(3门博士生必修课程各72学时,4门硕士生必修课程各64学时、1门选修课程48学时,只有1门本科生专业选修课程32学时),这与吉大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宋元明韵文研究”和“清代及现当代诗词研究”两个有个性的招生研究方向十分匹配。有学者慨叹:“晚清以降,讲授中国古代诗文,到底以知识传授为主,还是兼及趣味与技能,是个难题,至今没有很好解决。”[5]

相对来说,港澳台高校词学教育课程更注重作品和创作,大陆高校更注重理论和历史,此为异;本科阶段侧重作品和创作,研究生阶段侧重理论和历史,却又是中国·两岸四地高校词学教育之同。知识与理念、技能与情怀,是词学专业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很难截然分开。

比较而言,虽然大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从2003年就开始了,但多为静止的图片、文档,还不易下载;台湾高校开放教育资源较早上传影音录像和教学课件,一般下载无碍。2012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政策,升级改造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限于诸多因素,尚未见到香港和澳门高校词学教育开放课程上线。

另外,港澳台高校重视课程建设,在学校网站主页都有课程资讯、课程规划、课程地图之栏目,信息获取较大陆高校方便,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尤为必要。

八十年前,俞平伯先生曾幽默地说过:年来做了一件“低能”的事,教人作词。自己尚不知道怎样做而去教人,一可笑也;有什么方法使人能做,二可笑也;这个年头,也不知是什么年头——有作词的必要吗,三可笑也;积此三可笑,以某种关系只得干下去,四可笑也。于是在清华大学有“词课示例”之作[6]。俞先生当年还是青年教师,其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意识颇具代表性,对今天大学教师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在总学时压缩、应用性发展双重压力下的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留给词学课的空间已经不大。但凡事皆有两面,作为“走心”文学样式,传统词学课程对现代通识教育有得天独厚天然的优势,当代青年既不陌生又有需求。譬如2006年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作集句词《好事近》(喜气拥门阑)欢迎新生、2009年中山大学广东省诗词研究与传承研究生暑期学校、2012年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等人所撰《宋词排行榜》研究方法的探索,是为大学词学传播提供了鲜活案例。在全球化、互联网、大数据的学术进程中,中国·两岸四地高校教师皆须在“出新”与“守正”中探索传统人文课程理论建构、学堂养成与社会传播的新方向③。

注释:

①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2014年中国·两岸四地百强大学》,http://www.shanghairanking.cn/Greater_ China_Ranking/Greater_China_Ranking2014.htm.

②虽然不排除有些高校实际开设课程多于网络可查的资源(内地大学课程上网情况不如台湾高校普及),但限于所见,本文只以相关高校网页可查的资源为准;至于选取继2014年的数据,是排名自2011年问世至2017年以来已发布七次,取中间年份是出于稳定性考虑,更有代表性,特此说明。

③《经典咏流传》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2018年2月联合制作推出的中国大型文化节目,由撒贝宁担当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著名主持人曾宝仪、著名音乐人庾澄庆共同为观众解读经典背后的文化内涵,近百位经典传唱人用流行传唱经典,其原声无损音频在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网易云音樂等各大音乐平台同步上线。

参考文献:

[1]郭英德.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J].文学遗产,2006(2):11-14.

[2]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苏州大学,2009:6.

[3]程嫩生,张西焱.清代书院词学教育[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9-34.

[4]庞青山.大学学科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44-45.

[5]周川.“专业”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2(1):83-87.

[6]陈平原.知识、技能、情怀——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3-151.

[7]俞平伯.读词偶得[M].上海:开明书店,1935:1.

猜你喜欢

大学教师中国
学生视角的大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分析
“一次消化者”与“二次消化者”
开放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评估框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