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8-06-29陈小平蔡旭旦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曲棍球灵敏冲刺

石 芳,陈小平,蔡旭旦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前 言

曲棍球项目在我国发展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发展较晚,在发展的规模、力度上都与世界强队有着明显的差距。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谷歌学术”等国内外文献搜索引擎中检索国内外曲棍球体能研究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关于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相关研究文献绝大多数是在近几年出现的。其研究总数不及同类集体球类项目(女子足球、篮球、足球)相关研究总数的三分之一,且研究对象大多为高水平队员,缺少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研究[1]。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述了近几年中国女子曲棍球的体能训练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策略。

1 中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曲棍球项目的体能训练包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训练、协调训练、灵敏训练等,目前我国包括曲棍球在内的大多球类项目体能训练的内容多按此分类。目前多数世界优秀团队运动队伍大多参照SAQ训练或者SPARQ训练,S为速度(Speed)、P为力量(Power)、A为灵敏(Agility)、R为反应(Reaction)、Q为快速启动(Quickness)[2]。SPARQ训练是一种从速度、力量、灵敏、反应、快速五方面提高受训者身体素质的运动模式。

1.1力量训练研究现状

力量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对于曲棍球运动员来说,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体能要素。曲棍球不仅要求运动员需要具备基础力量来完成各项跑动动作,还需要具备各项专项力量来实现各种技术动作[3]。当今世界女子曲棍球越来越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发展,对抗越来越激烈。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为了提高比赛观赏性,国际曲联(FIH)放宽了身体对抗犯规的判罚,这对运动员身体的力量素质又提高了要求。

目前我国有关曲棍球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许多教练员采用的方法也都比较简单,例如:卧推、双臂坐拉引、杠铃伸腕、高提杠铃等[4]。我国国家队常采用的力量训练方法为循环训练法,在同一次练习中有十几个练习,对全身各部位力量进行练习,有的采用专项单一式的训练,静、动力相结合(见表1)[1]。但是,国外一些球队(日韩俱乐部)在力量训练上通常采用复合型的力量训练模式,大小肌肉共同发展,多采用负重半深蹲、弓步平衡练习等,这些练习较为接近比赛中的实际运动发力,体现出源于实战而更高于实战的思想[5]。我国研究者黄伟(2012)认为在实际力量训练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第一,采用75%强度,重复次数6~8次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改善身体内部各肌肉的协调性;第二,逐渐增加负荷强度,但次数逐渐减少,这种练习是为了把不断增加的肌肉面积与肌肉的协调性结合起来[6]。闫琪(2012)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比赛负荷特征进行研究时对我国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设计和梳理,认为在力量训练上可采用每周3到4次,60%~70%最大负荷强度训练[3]。从整体上看,与国外团队运动体能训练方法进行对比后,作者发现在训练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上,我国女子曲棍球队与之存在较大的差距。

表1 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力量训练内容举例

注:根据闫琪(2012)[3]

在曲棍球的体能训练中,要求训练的内容既要符合训练的实际需求,训练的手段又要符合训练项目的专项化需求[1]。从训练动作结构上来看,我国女子曲棍球力量训练方法与专项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与专项相结合的针对性的训练手段,是目前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1.2速度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速度在包含曲棍球在内的多数集体球类项目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反应体能最主要的指标之一,速度一般分为: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12]。

在国内研究中,邵君等(2009)的研究结果显示[7]:女子曲棍球一场正式比赛,运动员进行快速跑距离约有1 000m左右,时间约250s,平均一场比赛中,2~3s的快速跑次数约有11.3次;4~7s快速跑次数最多,约有25.4次;10~15s的约有3.7次,16s以上的最少,仅有0.8次。由此可见,曲棍球快速跑是以30m为主的,每次时间在5 s左右,速度在4 m/s左右的短距离间歇性跑动。我国国家女子曲棍球队在2009年的科研公关报告中显示[8]:在70min的比赛中,运动员比赛中速度达到6m/s以上的平均次数约为5次,每次持续时间约为2~4s左右,这部分时间虽少,但却是制胜关键。

在国外研究方面,Spencer等(2004)发现比赛中高速跑动持续时间多在4s以内,两次高速跑动间隔时间大概2min,有一部分间隔时间低于1s[9]。Gabbett等(2010) 研究还证实,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在一场比赛中,多数时间处于较低运动强度的走、慢跑和站立状态,而高强度的大步跑和冲刺跑仅占比赛时间4.1±1.1%和1.5±0.6%[10]。Macutkiewicz等(2011)使用GPS系统对精英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13场正式比赛进行了测试,其结果显示:精英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平均冲刺距离约230m,平均冲刺次数约17次,每次冲刺平均距离约14m(见表2)[11]。

综合前文研究可以发现,曲棍球是一个跑量大、以中低强度跑为主、以高强度反复冲刺为核心强度的运动项目。这就要求世界优秀曲棍球运动员既要拥有良好的有氧能力,又要具备出色的短距离多次重复冲刺能力[9]。因此,建议我国曲棍球教练员在曲棍球速度训练中重视冲刺和重复冲刺能力训练,以提升我国运动员的曲棍球比赛专项速度能力。

表2 世界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冲刺表现数据

注:根据Macutkiewicz等(2011)[11]

在曲棍球专项速度能力的测试研究上,我国学者唐玉成(2013)介绍了国外学者的曲棍球专项速度能力测试方法[12]。Spencer等(2006)根据比赛中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特点专门设计了一种冲刺时间约4s,次数为6次,每隔25s出发一次,间歇时间在20s以内的重复冲刺能力测试,并也证实了该测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如图1所示)[13]。Chapman等(2009)设计了一种20m、100m折返跑的间歇训练方法,测试以1 000m为测试指标,周期为20周;经测试,训练后男、女曲棍球运动员在20m和100m折返跑上都有明显提高[14]。Brocherie等(2005)对优秀冰上曲棍球运动员进行了一种电刺激训练,时间为3周,频率85Hz,时间4s,结果显示,在训练结束后运动员10m短距离冰上冲刺能力有明显的提升[15]。荷兰学者Lemmink等(2004)设计了一种持球棍折返冲刺跑和运球跑的测试方法,两项测试的距离均为30m,其设计思路贴近实践,将速度训练和技能训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且也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16]。

图1 Spencer等(2004)[9]设计的重复冲刺测试示例图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于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速度训练的研究依旧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研究文献也很少。主要训练内容为20~100 m不同距离的短距离跑。但是,由于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手持球棍,并且带球运动,因此在训练中单纯依靠短距离冲刺跑尚不足以满足比赛中曲棍球运动员专项速度能力的需要。我国学者在针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中,主要将25码跑和50码跑作为训练考察加速度及冲刺能力的手段[1]。该方法虽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仍不足以全面反应曲棍球比赛中重复冲刺的专项速度能力要求。国外有关曲棍球速度能力测试的方法较为丰富且全面,值得我国曲棍球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参考、借鉴。

1.3耐力训练研究现状

曲棍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间歇性的同场对抗型集体球类项目,运动员整场比赛总跑动距离达8 000~10 000m。这也对运动员的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

国内研究方面,卢凤(2009)通过对2007年全国女子锦标赛8支队伍的比赛跑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曲棍球整场比赛的跑动距离上半场多于下半场,说明曲棍球项目对于运动员下半场比赛的耐力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建议运动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加强速度耐力的训练,以更好地提升运动员下半场的体能[17]。袁凌燕、闫琪等(2012)应用GPS运动监测系统(SPI10,GPSports, Australia)及Polar团队心率表,对国家女子曲棍球队主力运动员26人备战2008年奥运会期间1~4月24场比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主力队员整场比赛总跑动距离分布在7 900m~8 800m,平均8 400m,最高个别运动员比赛总跑动距离达到10 000m以上[18]。在国外研究方面,澳大利亚学者Gabbett (2010)使用GPS系统对精英级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后发现,运动员整场比赛总跑动距离分布范围在3 400m~9 500m,平均6 600m[10]。以上研究都证实,曲棍球比赛对于运动员持续跑动能力和有氧耐力的要求非常高。

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国内外曲棍球教练员都非常重视耐力训练对运动员的作用。韩国教练金昶伯在执教中国队时十分注重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采用持续38天的高强度训练。一天内进行3次训练,每次体能训练课跑400m×14次,晚上还要进行90 min的体能训练,训练的强度非常大[19]。而我国省级曲棍球队进行有氧训练的方法通常有:3 000m、5 000m、8 000m、10 000m等不同距离的越野跑或定时跑,10min的定时跑,100m~200m的间歇跑,300m~400m间歇跑,4 000m~6 000m的变速跑等等[4]。在运动员的选拔制度上,我国现行的优秀运动员选拔制度也都非常注重耐力素质水平的高低,大多采用4 000m测试、Yo-Yo测试来测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水平。在国外相关研究中,曲棍球传统强国荷兰通常采用间歇性往返跑来发展和测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它要求运动员必须手持球棍跑,启动速度要求控制在10km/h(如图3所示)[14-16]。

图3 荷兰ISRT测试路线示意图

整体上看,我国女子曲棍球耐力训练以高强度、高乳酸的训练为主,其与曲棍球总体跑量大、以高强度间歇性短距离的反复冲刺为核心的运动特点有较大偏差。从曲棍球比赛中的跑动特点上看,优秀运动员既要求拥有良好的有氧能力,又要求具备出色的短距离冲刺的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在肌肉动员和能量代谢上存在很大差别,要想两者兼顾,是当前研究领域中一大热点问题[20]。当前世界部分学者提出的“两极化”训练,即大量的有氧低强度训练(70%)、少量中等强度(3%~5%)、次少量高强度(10%~20%)的训练,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对策[21,22]。

1.4灵敏和协调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在曲棍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国内很多球队的日常体能训练往往容易忽略运动员灵敏素质的训练。灵敏素质不仅包括了完成动作的灵敏程度,它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综合技能的体现。在比赛中,具有高度灵敏性的运动员有很大的优势。同时,出色的身体灵敏性也可以起到自我保护和减少运动损伤的作用。灵敏素质包括: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项灵敏素质。

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唐玉成(2013)认为在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和次数,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因为通常对灵敏素质的训练强度较大,时间太长或次数太多容易产生疲劳,疲劳不利于灵敏素质的提高[12]。目前国内的曲棍球训练实践中,大多采用游戏、传接球等方式发展曲棍球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而且灵敏素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集体球类(如排球、篮球、足球等)项目上[23-25],而对于曲棍球项目中的专项灵敏素质的训练研究,也只检索到韩继忠和李忠元等教练对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简单总结,其内容较为单一,陈述也较为简洁。在国外相关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大多采用软梯、障碍等设计各种灵敏训练内容,并且对不同训练方式对灵敏素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范围和内容较国内的更加丰富[27]。Miller等(2006)对连续6周超等长训练对运动员的灵敏素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认为超等长训练能够显著提升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如表3所示)[26]。Morland等(2013)对三种不同灵敏反应测试方法(PRE法、LIGHT法、HOCK法)对不同水平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区分效果进行了测试,其结果显示不同运动员的三种方法测试成绩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认为这三种方法无法有效评价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水平[27]。

表3 超等长训练前后运动员灵敏素质比较

注:根据Miller等(2006)[26];“*”表示与训练前相比有显著提升(P<0.05)

在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研究中,国内尚未有专门研究进行报告。仅有唐玉成(2013)提到了国内使用来回拨球测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方法[12]。国外研究方面,Raya等(2013)探究了T形测试、侧向滑步测试和伊利诺伊测试对灵敏素质测试的可靠性,其结果显示这三种测试均能够有效测量运动员的灵敏能力,但是不同的测试侧重点有所不同,建议教练员在评估过程中综合运用这三种测试方法,以更为全面地评价运动员的灵敏素质(如图4、图5所示)[28]。

图4 伊利诺伊测试和T形测试示意图

图5 侧向滑步测试示意图

有关曲棍球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的相关文献则更为少见。有学者认为,让运动员在跑、跳中迅速、准确地做起动、急停、传球动作,并且结合各种假动作练习、绕障碍物等可作为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方法[29]。国外有学者采用来回拨球动作来测试运动员的专项协调能力[30],但国内大多将此方法作为技术球感的练习。此外,国外多将力量训练和协调能力训练放在一起,认为协调能力是力量练习的一部分[27]。而国内在训练实践过程中,大多也未将协调能力单独进行训练,但也未见将其和力量一起训练。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我国对于曲棍球的专项灵敏和协调素质训练方法,尚未见有相关研究报告[23-25]。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在曲棍球训练中,对运动员协调和灵敏能力的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国外研究对于训练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和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值得我国曲棍球相关人员借鉴和学习。这一方面也可能是未来我国曲棍球体能训练研究中的重点。

2 结论与展望

2.1 从力量训练上看,力量训练方法与专项的结合不紧密,缺乏一些与专项相结合的训练手段,是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2 从速度训练上看,曲棍球是一个跑量大、以中低强度跑为主、以高强度反复冲刺为核心强度的运动项目。建议我国曲棍球教练员在曲棍球速度训练中重视冲刺和重复冲刺能力训练,以提升我国运动员的曲棍球比赛专项速度能力。

2.3 从耐力训练上看,我国曲棍球耐力训练以高强度、高乳酸的耐力训练为主。该训练方法与曲棍球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有氧能力,又具备出色的短距离冲刺能力的特点区别较为明显,“两极化”的训练方法,可能是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4 从灵敏训练上看,我国女子曲棍球灵敏和协调性训练的理念、方法、手段等与当今世界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外研究对于训练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和灵敏素质的测试方法的相关研究较为深入,值得我国曲棍球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借鉴和学习。

2.5 我国目前对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的探索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而一些学者和教练员提出的体能训练方法仍不足以完全解决目前我国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中的问题,这也有待未来我国学者和教练员进一步探索。

[1] 张利锋.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研究现状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122-126.

[2] Pearson Alan, Naylor Sarah.曲棍球专项体能训练[M].闫琪,赵晓宇,译.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

[3] 闫琪.优秀女子曲棍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张全明.曲棍球运动员专项体能特点及训练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1):29-30.

[5] 范淑芳.我国曲棍球体能训练方法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2015,25.

[6] 黄伟,周丽.曲棍球运动员的体能及训练方法[J].西部体育研究,2012(2):76-80.

[7] 邵君.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中速度特征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6):74-76.

[8] 科研组.国家女子曲棍球队科研工作汇报[Z].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中心,2009.

[9] Spencer M, Lawrence S, Rechichi C, Bishop D, et al. Time-motion analysis of elite field hocke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repeated-sprint activit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4,22(9):843-850.

[10] Gabbett T J. GPS analysis of elite women's field hockey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5):1321-1324.

[11] Macutkiewicz D, Sunderland C. The use of GPS to evaluate activity profiles of elite women hockey players during match-play[J].J Sports Sci,2011,29(9):967-973.

[12] 唐玉成.女子曲棍球体能训练国内外对比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1-16.

[13] Spencer M, Fitzsimons M, Dawson B, Bishop D, et al. Reliability of a repeated-sprint test for field-hockey[J].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06,9(1-2):181-184.

[14] Chapman D W, Newton M J, Mcguigan M R. Efficacy of interval-based training on conditioning of amateur field hockey players[J].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9,23(3):712.

[15] Brocherie F, Babault N, Cometti G, Maffiuletti N, et al. Electrostimula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ice hockey player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7(3):455-460.

[16] Lemmink K, Elferink-Gemser M, Visscher C. Evaluation of the reliability of two field hockey specific sprint and dribble tests in young field hockey players[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004,38(2):138.

[17] 卢凤.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比赛跑动特征的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8] 袁凌燕,闫琪.国家女子曲棍球队比赛负荷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2):45-49.

[19] 王光明,陈朝霞.中国女子曲棍球短角球成功率及技战术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3):72-74.

[20] 蔡旭旦,陈小平.世界曲棍球专项特征及其对我国曲棍球训练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137-145.

[21] Neal C M, Hunter A M, Brennan L. Six weeks of a polarized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leads to;greater physiological and performance adaptations than a threshold model;in trained cyclists[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3,114(10):1490.

[22] Seiler K S, Kjerland G ?. Quantifying training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n elite endurance athletes: is there evidence for an "optimal" distribution?[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2006,16(1):49-56.

[23] 王国庆.灵敏素质训练对篮球运动中脚步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24] 赵西堂.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灵敏素质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25] 王亮.山东青年女篮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3.

[26] Miller M G, Herniman J J, Ricard M D, Cheatham C C, et al. The effects of a 6-week plyometric training program on agilit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 & medicine,2006,5(3):459-465.

[27] Morland B, Bottoms L, Sinclair J, Bourne N. Can Change of Direction Speed and Reactive Agility Differentiate Female Hockey Play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2013,13(2):510-521.

[28] Raya M A, Gailey R S, Gaunaurd I A, Jayne D M, 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agility tests with male servicemembers: Edgren Side Step Test, T-Test, and Illinois Agility Test[J].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3,50(7):951-960.

[29] 李娟.对我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运动协调训练再认识[J].科技创新导报,2008(9):256.

[30] Wassmer D J, Mookerjee S. A descriptive profile of elite U.S. women's collegiate field hockey players[J].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Physical Fitness,2002,42(2):165-171.

猜你喜欢

曲棍球灵敏冲刺
冲刺
女子曲棍球队运动损伤因素及体能训练干预
软梯训练法对提高散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研究
冲刺
我有一个灵敏的鼻子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向着自贸区冲刺
草原文化高峰期问题研究
孕期最后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