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

2018-06-28黄荣盛

考试周刊 2018年5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摘要:文章从识文断字、阅读理解和思考感悟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引导学生的能力不断进阶,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

随着新课标的内容不断充实与丰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就语文课程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等,是一个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文章结合教学实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一、 识文斷字,掌握基础语言能力

字词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在低年级的一个教学重点。识字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读、会写汉字,还要能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行组词、造句等。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小,上课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而且更偏向于感性认知。为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识文断字能力,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语文教学可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动画课件,将每一个的字都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形、声、义都融合到一个故事中去,让学生被有趣的画面和情节吸引,不知不觉就记住了相关的字。

例如,在原人教版一年级《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中“鸟”和“乌”,“喝”和“渴”这两组形近字的教学,教师可先给学生们播放《乌鸦喝水》的动画短片,并在乌鸦的身上全程打上红色的“乌”,等播放结束这个字形几乎就已经深深刻印在学生的脑中了,之后教师再单独把动画片中的卡通乌鸦形象和一只普通的鸟的卡通形象一同展示在多媒体电脑屏幕上,让学生们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容易就察觉到因为乌鸦通体黑色,而动物的眼珠也是黑色,所以和普通的鸟比起来,乌鸦的眼珠就不那么明显,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来。这时教师再在旁边的鸟身上印上“鸟”的字样,这两个字的区分就一目了然了。“喝”和“渴”的区分就更简单了,喝水必须要张开嘴巴,而想口渴则只是想喝水,不需要嘴巴。教师把口字旁和三点水分别转化成一张嘴和三滴水,通过这样的形象记忆,学生能够很快识记几组行进字,并通过偏旁猜测字的含义,这对于他们今后的自学有很大帮助。

二、 阅读理解,强化语言鉴赏能力

在掌握字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后,教师就要逐渐引导学生注重对句、段和文章整体的理解。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不仅要求教师通过情境创设还原课文场景和意境,还要通过互动与交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改变传统语文教学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局面。

例如,以人教版《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在多媒体屏幕上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们先说一说自己都去过哪里旅游,向同学们简单介绍那里的美景,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情导入,做好阅读课文的情绪准备。接着便以“带同学们集体出游”为引,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教师根据段落顺序,依次在屏幕上展示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让学生搭配图片去阅读,直观感受红松、白桦、柞树在不同季节中的样子,明白文章中一些形容词所形容的样子,如“嫩绿”“葱茏”“翠绿”“鲜嫩”等,让学生们自主体会在形容哪些景物的状貌时可以用上这些新词,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而在文章之中,作者除了用各类名词来显示小兴安岭丰富的物产,还运用了大量的动词来进行拟人,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热闹与欢快之貌,是将个人情感融于美景之中的表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的写作技法。让学生分别来说一说自己读到这些句子时脑子里所联想到的画面,并通过当堂的仿写来巩固知识和能力,让学生知道好的文字是具有画面感的、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的。

三、 思考感悟,提升综合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束缚,语文的课程价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而忽视了“审美性”和“人文性”,学生们将语文看作一个个的语法知识,为考高分而去记去背、痛苦不堪,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外,还要在课外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他们亲眼去看看书中的美景、体验书中所歌颂的各类情感。

例如,在学习了《新型玻璃》这一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带领他们亲眼去见一见古今中外的一些创造发明,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解,用眼、用耳、用心感悟艺术,体会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在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教师可与医院联系,带学生拜访重病患者的父母,让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人间疾苦和人生百态,深刻体会到父母对子女最为真切的毫无保留的爱,从而深化他们心中对父母的爱、对不幸者的同情等。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们亲历事件的机会,在体验中直接激发他们的相应情感,触景生情、以己度人,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格健全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阅历,让他们的心中有了内容,提起笔来自然也就不会再言之无物了。

此外,阅读也是一种增加阅历的有效途径,了解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万千人的缩影,学生读了就是间接体验他们的人生,足不出户就能穿越时间和空间去到古今中外,领略世界各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获取现实生活中无法直接体验的经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长期的阅读计划,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篇目,由他们自行选择阅读形式。还可组建班级阅读兴趣小组的qq群、微信群,鼓励学生在群里分享上传阅读的文章、个人的读后感等,还可以相互讨论阅读感受、借阅书籍等;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所需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写明摘抄的原因及读后的感悟,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这样才能趁热打铁,实现阅读能力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四、 结语

语文是一门综合学科,教材文本中不仅包含了汉语语言知识,还记载着历史事件、童话故事、自然风光等,它们静静地讲述着世间百态,是社会的写照、时代的缩影。语文教师可通过组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情感、强化学生能力,让学生在文本之上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与思想感悟,逐渐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

[2]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

[3]秦艳.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助学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5(11).

作者简介:黄荣盛,福建省龙岩市,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