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2018-06-28石黎明

考试周刊 2018年58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摘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其中科学这门课程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作者谨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探究小学科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

科学是一门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道理,进而把道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艺术。

科学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又用实践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必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但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当中,要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好科学知识,需要讲究两者结合的方式方法。教师巧妙运用课上提问、课堂实验、课后作业等形式将生活实践纳入课程学习中来,是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良好方法。

一、 提出思考性的课堂问题

实践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日常生活当中的许多神奇现象,正是出自大自然的手笔。教师从生活中举出恰当例子,提出问题,解释成因,便能让学生在认真思考中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不妨加入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思考内容。比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节时,自然界中水是怎样在大气圈循环的呢?学生们肯定不知道,生活中能看到的一些天气现象和看起来不一样的物质,都是由水转化而成的。

出于这种思考,笔者便对学生讲解了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蒸发,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在自然界中,河流、瀑布等液态水的蒸发带来的水蒸气凝结形成了雨,雨又汇入地下水,水循环带动大气圈的天气变化,形成我们常见的雨雪天气现象。

解释了雨雪等天气的由来后,笔者再让学生考虑:霜和露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们通过笔者方才的讲解再加上对实际生活现象的了解,转动脑筋,结合理论知识猜想露和霜的形成也类似于雨雪。

笔者于是解释道,霜其实是一种凝华现象。空气中的气态水由于气温过低而凝华成的固态水,也就是霜。露珠则是植物表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液态水。我们身边不乏这种蕴含科学的自然现象,水的转化只是其中之一。

这类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自然产生了要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意识。

二、 进行有效性的课堂实验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仅有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工作的需求,优秀的社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挥自身拥有的理论知识的作用。能根据理论方法进行实践,提升整体工作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最终需要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这句话正说明单单接受理论知识,并不能够使人信服,也无法像实践过后一样让人对理论有深刻的感悟。学习的最后,还是要亲自去实践。课堂实验的重要性便在于此。

例如,在教学“磁铁”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磁铁的两极特性,使他们自己发现磁铁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道理,又用細线将磁铁中间缠绕后水平悬挂起来,当磁铁停止旋转,可观察到它的两端各指南北。进而让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会有这种特性,这种物理现象在生活当中又有何应用。细心的同学一定会想到,生活当中指南针和包包的搭扣就是用了磁铁的某些特性制作的。

同样有效性的课堂实验还有摩擦起电。当摩擦物体时,可以使物体带电,从而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在课堂实验中,笔者让学生将纸片撕碎成纸屑,用塑料尺在衣服上摩擦,然后放到纸屑上方观察纸屑“跳舞”。纸屑被吸引到塑料尺上,就是因为摩擦使塑料尺带电,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通过实验室中的亲手操作学生们可观察到很多科学现象。而实践中这些神奇的现象又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掌握科学规律,最终提高学习质量。

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能印证理论的正确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更多的认同感。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合理安排实践活动,穿插具有实践意义的教育方法对小学科学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三、 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在三、四年级的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正确认识和了解自然中的动植物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于了解各种生物的兴趣也较为浓厚。我们知道,万物皆有其生长规律。每到春夏,多种多样的动植物以其繁盛的生机装点着我们所处的世界。花朵争奇斗艳,树木绿荫蔽天,待到秋日,才逐渐枯萎凋零。那么植物究竟是怎么生长起来的呢?从一颗种子到参天大树,植物瘦小的根茎和柔弱的枝叶里究竟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对动物来说,从幼小的虫卵孵化成破茧而出的蝴蝶,当中又经历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学生一定对此充满了好奇。

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在教学中辅以安排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或动物生命周期的课后作业,可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中彰显的生命规律。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章内容时,为了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笔者在课上教会了学生凤仙花的栽培方法,并留下课后作业让学生栽培凤仙花。笔者叮嘱他们悉心照料自己种出来的凤仙花并认真观察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将植物栽培成功后,便根据笔者课上介绍的植物各部分组成,即时观察了凤仙花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通过这种将课后实践作业与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挂钩的方法,笔者让学生自发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学习任务。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布置一些类似的实践活动作业,例如制作标本。教师把简易标本的制作方法教给学生后,学生就可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植物,将它的全株或部分器官做成标本带到课堂展示。这种课后实践的作业布置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了知识的穿透力。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现象,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增强了观察能力,也体会到自然生物的伟大与丰富多彩。虽然我们生存的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生命物种之丰富,难以统计,更不可能说尽,但种种课后活动的作业布置帮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常见动植物,有助于他们联系实际对生物的概念产生初步认识,从而为将来的生物学习打好基础。

四、 总结身边的科学道理

世界充满科学,生物、化学、物理,还有多种多样的科学道理都从实践当中来,总结成理论知识后再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人类便是如此通過掌握科学规律不断进步的。科学的发展给实现便捷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至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体现无处不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一啄一饮,一举一动,无不跟科学知识密切相关。将身边的科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应用,才可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小学科学教学从学生身边出发,用看得到的可实践的诸多例子来切入基础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由此,为了更好地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教学,笔者挑选身边的现象,抽丝剥茧地进行讲解,使其中的科学道理显现出来。

例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溶解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初步接触了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学生通过常识也能知道将白糖、食盐等溶入水中搅拌,很快颗粒状的糖、盐就会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均匀分布到水中的甜、咸味。这说明糖和食盐都是溶于水的。而如果把沙子放入水中,却不会溶解。当停止搅拌沙子就会沉淀在水底,这说明沙子不溶于水,从而可判断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笔者由是发现从身边的科学现象总结出道理用以实践教学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将理论与实践综合起来的教育教学方法可成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起到良性作用。

科学是一切发明创造的基础工具,没有科学,整个社会发展将举步维艰。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科学知识,打好将来学习生物、物理、化学等重要学科的基础,才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支撑是一个人真正掌握了科学道理的体现,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不仅会用实践验证理论,也会从生活实践中总结道理。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当代小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也不能没有理论指导。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引导又相辅相成。然而一直以来,理论教学都占据了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合格的教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实践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吉伦.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3):61-62.

[3]杨巧梅.理论、实践和创新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2015(6):127.

作者简介:

石黎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小学科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