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之“四实”

2018-06-26邓沭娟

新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品德家乡笔者

邓沭娟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做到有实效性、有针对性。多年的品德一线教学也告诉我们,品德课堂追求的是真课堂,要真实展现学生自然状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内心感受社会,将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升华形成自己的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由“说教”到“生活”的转变。从以上观点出发,笔者认为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四实”。

一、“扎实”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主要分为教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在课前需要备教材、备教案、备教具等,更重要的是“备学生”——教学内容要因学生而定,选取适行、可行的教学活动。虽然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任何一节课都可以查找到海量的资料和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教师首先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梳理并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笔者认为在品德学科中学生的课前预习更加重要。

学生的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如:在执教《我们长大了》一课时,笔者经过反复磨课发现,如果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自己的长大证明,在课堂上实施“我的成长”环节时,学生就可以提供成长的照片、录音、录像和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等,可以通过材料进行自我介绍,而且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自己成长的过程,懂得感恩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但若教师未在课前要求,学生课前没有做好类似的准备,那课堂只是教师的说教,学生的被动学习,效果很差。因此,笔者认为品德课教学前,教师应给出明确的预习目标,精选预习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想—分析问题”,也是一种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二、“真实”的合作学习

新概念下的品德课堂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讨论。教师要有目的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并控制小组人数,这有助于学生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避免“无意义”“无价值”,力求要“真实”。只有实实在在的思维触碰,才可以让学生深有感触,认同观点,达到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也才具有师生互动的真实性,能体验愉悦,交流愉悦。

执教《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要让学生找一找“秋天在哪里”。通常学生们习惯性地找出树叶黄了、天气冷了穿长袖等来说明秋天到了,仅局限在视觉的角度。设想如果能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身边的细节来感受秋天,学生对季节变化的感觉,对秋天的感受,对生活的感知也将会随之加深:从触觉感官思考,学生摸一摸秋天收获的水果,便能感受到果子成熟变大变软了;从嗅觉、味觉感官思考,学生闻到瓜果的芳香,品尝到果实的甜美;从听觉感官思考,会发现听到夜里刮凉风了,田野里传来机器运作的声音,农民伯伯在忙碌……这样收获的秋天也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合作學习中成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中看、听、思、议、评等学习习惯。

三、“现实”的课程资源

教育总要回归生活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其认识世界、体验生活、享受成长的好地方。教师如果选择的课程资源离学生现实生活太远,对学生来说就是抽象的,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而由于全国各地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生活习俗也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去挖掘当地的课程资源,向学生展示现实的、真实的、具体的生活,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乡交通的变化》一课时,如果只是引用教材里的两幅对比图进行讲解,那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就没多大意义,这样的教学便会显得空洞无趣。笔者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关注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三明交通的巨大发展,着力引导学生从公路、铁路、航空三大方面去搜集了解探究家乡三明的交通发展。在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致地谈体验,交流感受,从他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交通的巨变。2016年3月7日的上海—三明沙县首航的视频回顾,更是勾起了学生满满的回忆,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三明的自豪感、热爱感,使之回归到“真生活”。

四、“平实”的课后实践

品德课程追求“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结束时,不应是到目前为止的“完全停止”,而应是鼓励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不断探索、思考、想象、创造的过程,即课堂外延。课堂外延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适当扩展知识,应用知识和经验来补白,使学生得到多种效果的类比。它需要的是“平实”,不求高喊口号,不求脱离学生实际的实践,而求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多途径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品德实践。可以是引导学生四处看看,通过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感受课外的乐趣;也可以是教学生关注生活,获取新信息,达到一个新的认识,促进学生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食》一课时,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家乡菜肴的特色与寓意,课堂中笔者就当地的特产“闽西八大干”、米果、烧麦等进行当地美食推荐。学生们馋得直流口水,笔者也就顺着他们的愿望,布置他们回家学做一道家乡菜,了解这道家乡菜的来历、材料等,在下节课带上美食一并与大家齐分享。学生收到这样的实践作业,乐开了花,各个回家大显身手,带回了一盘盘诱人的菜肴。听着其他同学那真实有趣的烹饪经历,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爱上了家乡菜,并更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新概念下的品德课堂告诉我们,学生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力量就有多大。教师要在“扎实”“真实”“现实”和“平实”的情境下,加强品德教育内容,淡化痕迹,激发学生内心的波澜,让他们在广阔的知识世界自由畅游,获得无限的道德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品德家乡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