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题研究的教研组组织变革的个案研究

2018-06-26李爱霞

新教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题研究变革

李爱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依赖教参、教案书解读教材”转向“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全面和深度解读教材”,由“不理解语用教学”转向“理解和实践语用教学”,由“没有考虑过整个课题怎么规划”转向“学会整体设计和规划课题”等。个人的执着、钻研和自我超越等品质促进了教师的变革,作为课题负责人更能促进教研组教师研究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课题研究 语文教研组 组织成员 变革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2012年10月,J小学语文教研组立项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解读教材的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潘老师积极参与课题,查阅文献、进行区级带题授课、研讨交流等,并将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为教材解读的系统方法、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在区级教研活动上进行汇报发言、上公开课等。课题研究提高了潘老师的学科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促使潘老师对课题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上半年,潘老师参加了区教科研部门组织的科研培训班,边学习边思考,结业时完成了“基于不同文体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语用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申报书,并于下半年成功立项区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全组教师研究新的课题。潘老师认真设计和规划课题研究思路、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资料、组织教师上课、听评研究课、研讨交流、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等,在学科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基于课题研究的教研组组织成员的变革。那么,在教研组课题研究过程中,语文教师潘老师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影响潘老师改变的关键事件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本个案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等方式搜集數据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研究认识。本个案研究的对象是J小学语文教研组教师潘老师,教龄11年。笔者通过对潘老师的深度访谈,了解了她从参与课题到主持课题的整个心路历程,研究了潘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学科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潘老师发生这些变化的关键事件。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基于课题研究的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具体体现

1. 课题研究角色转变:由“课题参与者”转向“课题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课题负责人与课题参与者在承担职责、投入精力、研究收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课题负责人一般要比参与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承担更多的研究任务。例如:课题负责人一般要思考和确定研究选题、撰写课题申报书、规划课题研究思路、布置课题研究任务、推动课题研究、查找和阅读理论书籍、组织课题组成员研讨交流、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等。因而,课题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长也更大。在J小学语文教研组两次课题研究中,潘老师第一次作为参与者参与课题研究,第二次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其课题研究角色转变,见证了其在课题研究中的成长。

2. 教材解读能力转变:由“依赖教参、教案书解读教材”转向“查阅文献资料自主、全面而深度地解读教材”。J小学语文教研组的第一个区级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解读教材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语文教研组教师探索形成了一整套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方法,包括研读课标、查阅文献资料、整体梳理教材、单元理解教材、多视角解读教材文本、进行拓展比较阅读等。在课题研究中,潘老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探索了如何单元整体理解教材、对某篇文章自主、全面而深度地进行解读等,并在教研组课题研讨交流中学习了其他教师的研究成果。由此基本掌握了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方法,在实践锻炼中提高了教材解读的能力。

3. 文体教学能力转变:由“文体意识不强”转向“能够根据文体特点教学”。潘老师作为“教材解读”课题的参与者,在研究中初步形成了文体意识,在后来“语用教学”课题研究中,作为课题负责人其查阅了大量书籍、研究资料,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各种文体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反复阅读、研究、实践与反思,潘老师探索总结了不同文体教学的方法,以及不同文体的“语用”教学策略。潘老师这样说道:“以前对文体没什么意识,至少没觉得有那么重要。现在我读一篇文章,首先会看是什么文体,然后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分析,再思考怎么根据文体的特点教学,怎么把文体的风格渗透到课堂上,怎么让学生根据文体去感悟和理解文本的内涵,再怎么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语言规律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 语用教学能力转变:由“不理解语用教学”转向“理解和实践语用教学”。在访谈中,潘老师谈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标多次提到语言文字运用,但究竟什么是‘语用教学,我并不明白,很多老师也不清楚,所以我定了这个选题方向。”潘老师通过研究、反思与实践,对“语用教学”的内涵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会了在实践中开展“语用教学”,形成了“语用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思想、情感,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学生沉浸到语言情境之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语言经验,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技能,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把获得的语言文字材料及方法、规律等进行运用。

5. 整体规划能力转变:由“没有考虑过整个课题怎么规划”转向“学会整体设计和规划课题”。对于课题研究的整体设计、规划和调整能力,是课题负责人应具备的重要研究能力。在第一次课题研究中,潘老师只是语文教研组课题研究的参与者,访谈中她坦言;“那个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整个课题该怎么规划,觉得只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了。”但是,在第二次课题研究中,潘老师成为课题负责人,她不得不去考虑课题研究的整体规划问题,其对于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研究思路的明确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最终,潘老师学会了从何入手去规划课题,如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研究思路,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发现,具备了整体规划课题的能力。

6. 理论学习状态转变:由“很少进行理论学习”转向“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理论”。在传统的学科教研模式下,很多教师没有理論学习和研究的意识和习惯,而中小学课题研究大多是行动研究,需要寻找一些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行动与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潘老师也经历了一个从“很少进行理论学习”变为“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理论”的过程。由于对“语用教学”存在诸多困惑,潘老师查阅了大量期刊文献资料,认真阅读了相关书籍,并运用理论进行实践探索,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语用”教学的操作方法,同时加深了对“语用”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访谈过程中,潘老师这样说:“以前还真是没读过什么学术著作。为了做课题,我买了5本跟‘语用教学相关的书。这5本书中,有2本书我读了两三遍,看得比较细致,有1本是理论加案例的,描述了一些‘语用教学的方法、要点,还有案例,其中几个案例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课堂上尝试过,想看看效果怎么样。有1本书学术性较强,一开始读不太懂,但我觉得书还是挺好的,在有了一些‘语用方面的实践经验后,再去读,对这本书中的理论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7. 成果提炼能力转变:由“写简单要点的论文”转向“学会系统提炼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结题阶段,潘老师进行了“语用教学”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经历了一个从构建框架到阐释内容、描述案例的过程,也是一个艰辛而快乐的过程。在访谈过程中,潘老师谈道:“在写结题报告阶段,对我来说,最困难的是怎么搭建框架。做框架,我大概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那一周,一有时间我就琢磨这个框架,今天想一点儿,明天想一点儿,每天就那么静静地想。”可以看到,潘老师构建研究成果框架过程中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琢磨、思考、修改、调整,每天安静地想,经历了一个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潘老师的整体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缜密性思维等得到了锻炼,自身专业上也获得较大成长。

8. 书面表达能力转变:由“语言表达比较直白、随意”转向“学会运用学术语言表达”。很多教师不擅长运用学术性语言写作。日常书面语言表达较为浅显、通俗易懂,而语言是一个不断积累、内化与运用的过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需要大量阅读学术著作,并尝试进行相关研究成果写作,能锻炼学术语言的运用与表达能力。在访谈中,潘老师谈道:“以前写东西时,语言比较直白、比较随意。做课题时,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多了,在写结题报告时,很多语言不知不觉地就用上了。而且,写的时候会推敲推敲了,争取严谨一些。”可以看到,潘老师在课题研究中对书籍的阅读和研究成果的撰写,锻炼了她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她的理论素养,促使其专业知识与能力进一步拓展。

(二)基于课题研究的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关键事件

1. 区级“带题授课”。“带题授课”是区教科研管理部门组织的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或结题鉴定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课题研究课、课题案例汇报、课题中期报告,或结题报告汇报交流。在J小学语文教研组两个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潘老师共参与四次带题授课活动。这四次区级带题授课活动对潘老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其深入研究与琢磨课题,深入探索课题相关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改进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科教学能力、课题研究和组织能力。在“教材解读”这一课题的带题授课活动中,潘老师作为课题参与者进行了上课和说课,关注点主要是如何将课题研究的成果体现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带题授课活动过程中的备课、试讲、上课、评课,都对潘老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促使其研究与思考课题,反思自身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促使其在成功后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语用教学”这一课题的带题授课活动中,潘老师作为课题负责人进行了课题中期报告和结题报告阐述,而这时潘老师的关注点主要是研究思路、研究成果提炼,以及如何通过研究课来推动教研组教师课题研究,带题授课促使潘老师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体验了如何改进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也锻炼了对教研组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2. 区教研活动汇报发言。在“教材解读”课题研究过程中,教研组组长多次邀请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进行指导,使得区教研员对该课题有了较多的了解,区教研员十分认可该课题研究的价值,以及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一次区小学语文中年段教研活动中,区教研员邀请“教材解读”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潘老师作一个汇报发言,以某课教材的解读为案例,汇报交流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方法和策略。在区级学科教研活动中发言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潘老师通过对某课教材的解读将教研组课题研究的成果又运用了一遍,对研究成果中的方法、策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练习了教材解读的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又加入了一些自己发现的新的教材解读的方法。这一过程促进了潘老师教材解读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的发展,也使得潘老师更加认同课题研究的价值,对课题研究更加有兴趣和有信心。潘老师还谈道:“最后,教研员在点评的时候说我把《白鹅》这一课解读得比较全面、深入,真正把教材的价值给挖掘了出来。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机会、荣誉、肯定,也是我第一次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发言。”可以看到,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被认可、肯定、鼓励,促使潘老师获得了自豪感、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其产生了重要的激励作用。

3. 区教科研培训班学习。区教科研培训班是区教科研管理部门举办的研究方法培训班,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潘老师参加了该培训班。在谈到培训班学习的收获时,潘老师这样说道:“培训班里学到好多科研方面的东西,还有就是有一位老师说‘教师要做专业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这对我触动比较大,更让我觉得我应该做课题,突破自己,让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教育科研是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较强的专业研究。潘老师参加科研培训班的经历对其主持课题研究产生关键性影响:潘老师完成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学到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以及课题研究文本的写作规范,并促使其对于课题研究更加有信心。此外,培训班对于研究型教师的倡导,也激发了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愿望。

(三)基于课题研究的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成员变革的反思

1. 个人的执着、钻研和自我超越等品质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教材解读”这一课题研究中,潘老师踏实、用心研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承担的单元教材解读的研究任务,并积极在区级带题授课活动中上研究课、说课。在“语用教学”这一课题研究中,潘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静心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与实践“语用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探索、反思,在结题阶段更是努力思考和琢磨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力求把教研组教师的研究成果全面进行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正是潘老师个人这种努力、执着、钻研,不断超越自我的品质,促进其在课题研究中获得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发展,成长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2. 作为课题负责人更能促进教研组教师研究能力与组织能力的提高。当作为课题参与者参与课题研究时,教研组教师更关注的是完成自己的研究任务,以及关注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改进自身课堂教学。而当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教研组课题研究时,教师除了探索课题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外,还要承担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任务,例如: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文本、整体设计和规划研究思路、查找和阅读理论文献、提炼研究成果等等。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除了研究能力获得提高外,主持课题研究还锻炼了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使得教师通过课题研究收获更大、成长更多。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任编辑:朱蕴茝)

猜你喜欢

课题研究变革
以变革迎接新时代
变革开始了
课题研究与答辩评价机制科学化研究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歌曲表演唱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思考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海尔变革
夺变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