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

2018-06-23纪兰西

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

纪兰西

摘要:20世纪以来,日常生活进入哲学研究的视野。日常生活理论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一种反思和担忧,从研究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入手探寻日常生活的内涵,是一种微观的分析视角,并且这一话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的关注。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日常生活问题引发思考,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诸如自在的类本质、自为的类本质、人道化等有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赫勒 日常生活 自在的类本质 自为的类本质 人道化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40-02

在20世纪,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哲学家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反映出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并需要转换一个新的思路回到人们生活当中。赫勒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也将日常生活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并经过坚持不懈的热爱提出了一系列的深刻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将有助于人类走出异化的困境。

一、关于日常生活的界定

赫勒对日常生活的架构是从两个方面确立的。一方面,她尝试从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入手;另一方面,她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两者进行比较来对日常生活界定。

赫勒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她提出一个社会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没有个体的生产。在这种说明下,我们可以将日常生活看作个体的再生产。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指出:“如果个体要再生产出社会,他们就必须再生产出作为个体的自身。我们可以把‘日常生活界定为那些同时使社会再生产成为可能的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1]p3在此基础上,赫勒将日常生活进一步划分:一是指在历史的发展中可变的部分,它的变化不会造成人类生活的根本变动;二是不可变的部分,人类生存不能缺少的基本要素。赫勒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不可变的部分,她称为人类条件。关于人类条件至少要有语言、交往、工作、理解等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对于人类条件,赫勒认为可以归纳为三个领域,一是人类长期保持的习惯世界;二是人类在活动中的对象世界;三是人类日常的语言交流。我们可以将以上三个领域看作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

在习惯世界中的人们需要掌握习俗以及社会中的一定要求,这样的情况是因为通过达到来符合社会环境从而进行社会活动。那么,个体所谓的再产生就隶属于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再生产。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从出生起必须学会其生活的社会中的习惯方式,也许是很复杂多样但这是其生存的需要。对于掌握要提到一定的可容忍的程度,在对社会中的习惯模式学习的过程中,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好一切事物的惯用模式以及自如地成功运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生存需要习得最一般的环境中的习惯方式,达到对其技能中的最低的掌握能力。学习的过程可以看作自然的,它一定会存在一些困难的情况,至少有一点是人的能力的不同,但是对于正常的人来说都会设法去完成这一过程。对于习惯体系的拥有不是自发的,也不是随着人的成年就会停止的。我们可以看到,当向越高层次前进时,习惯的习得越复杂,达到的时间会越慢长,效率也随之降低。关于获得相关水平的能力的人们,在成长的剩余阶段就可以积淀生活中直接以及间接的经验。这样的情况可以说已经达到个体的再生产,这是可以确定的。如果假设人们从静态的环境中脱离到其他的环境,比如参与到军队中,如果想作出一定的成绩和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必须再次掌握新的东西。

社会处于动态,人们就需要不断通过习得来实现自身生存水平的提升。如果人们将学习过程停留在成年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现实的做法。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或担当新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需要学习一定的新的习惯和礼仪等方式。不止这一方面,人们生活在持续变化的情况中就需要具有快速的应变能力,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人们终身都要处于动态性的不断搏斗当中,但是充斥着搏斗的社会却能为人们提供其他的选择。动态的社会状态不同于静态社会的狭窄的区域,一般人们在成年时可以视为获得了狭窄区域最低技能习得,进而他们可以为自己选择除此之外的其他新的区域以此得到更多的机会。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技能的掌握需要持之以恒,在一定的时期,这样的技能会不间断地持续得到锻炼,这是日常活动中的一项也是社会活动模式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确认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在一定群体中担当角色的过程。

在日常社会中,个人会以多种方式来达到自身的对象化。当个人在塑造自身的直接环境时也是对自身的塑造,就像在教育中在传授自身世界的经验和感受时,是将占有这个世界的我自身对象化。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教育领域,常见的工作中进行问题的商讨这一过程就会出现工作经验的传授。在经验的传授中就会无意间产生榜样的影像,在日常生活的关系中类似的事情还存在很多,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同对象化的过程打交道。

在赫勒看来,在社会领域下将习惯、语言、对象形成的规范称具有自在性的。她又将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定义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赫勒提出人的所有对象化的领域可以划为自在的、自为的以及自在自为的类本质的对象化。自在的类本质具有人自然拥有的经验,赫勒非常关注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并认为是人类文化的开端,也是自为的对象化的前提。对于自为的类本质对象,赫勒认为是科学、神话、艺术、传说等等,它们的存在为生活增添了意义以及体现了当时人性的自由。通过对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个体的再生产、人类条件三个方面的分析,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变得比较清晰。然而,赫勒又将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使人类社会划分了三个领域,一是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也可以称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这一领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二是人類社会的最高领域即自为的对象化领域,它是基本领域的起源;三是存在于基本领域和最高领域之间的自在自为的领域,又可以称为制度化领域。

二、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

赫勒对日常生活领域界定后,又进一步揭示自在的对象化领域的一般图式,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关于日常生活批判,赫勒强调自在的对象化领域存在异质的特征,而这种异质活动存在一般图式的支配。为了深层次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分析,赫勒提出重复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二者的区分,但两者也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她指出:“我使用‘重复性实践,指谓某种在某一时期产生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而现在被自发地实践的思维;用‘创造性思维指谓被用于问题的意向性解决之中的思维。”[1]p124赫勒采用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一个人第一次越过一道沟时,他感觉解决了问题,这属于创造性实践,可是在这之后数次越过时,这就成为重复性实践。

在赫勒看来,重复的实践在日常生活中是局域主导地位的。因而,她一方面对日常生活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对日常行为和思维的一般图式进行阐释。赫勒指出,自在的类本质中存在着共同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就构成了日常生活和思维的基本框架,自在类本质的对象化存在五方面的共同特征。第一,重复性的特征。“‘自在的类本质活动是重复的活动。单一性的行为不是习惯行为,偶然一次所处理的对象不会由此成为具有具体意义的对象,唯一地表达过的词不是词。”[1]p129第二,具有规范性特征。人们遵守着规范使其具有一定的作用。第三,各种符号系统。而有意义的存在才可能是符号。第四,经济也是节省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求“最低限度的努力,最低限度的创造性思维的投入,以及最低限度的时间持续(应当总是铭记,这是同给定目标或功能相关的)给予同等的強调。”[1]p138第五,情境性的特征。无论是在日常生活的哪一方面都存在特定的情境。

三、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基于对日常生活一般图式的揭示,赫勒进一步提出对日常生活价值学方向追求,并提出日常生活人道化的转向方式。她指出,日常生活的价值学追求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一方面,个体再生产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而重复性实践同样不可缺少。正如赫勒所言:“并非所有行为(包括精神活动)都要求有创造性思维,或者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尺度上要求有创造性思维。在日常要求和日常活动的多元复合体中,如果他们都要求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简直无法存活下去。”[1]p125然而,另一方面重复性思维又存在着保守性这样的消极的特征。

日常生活中经济化、实用性等方式可以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如果日常生活对非日常的领域过多干涉将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缓慢。赫勒提出,日常生活的进步可以说明日常生活的人道化。“我们的主要的兴趣,并不在日常生活和日常思维结构中可能出现的新因素,而在于现存因素的内涵,特别是价值内涵的转变。这一价值内涵在习惯的‘文化中已经可以发现。我们如何养育自己,我们食用何物和如何进餐,我们居住何处以及如何布置我们的房间——所有这些,都表达出类的人道化。”[1]p53赫勒指出,日常生活的革命不在于一般图式而在于抛弃异化特征使之人道化,并提出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在于达到自为存在,使个体再生产从自在向自为存在转变。人是具有一定的特质的,存在一种排他主义观并以自我为中心,而这种个性却代表了类的价值。因此,个性要同类本质建立一种自觉关系超越日常生活中的自在性。第二,在于日常知识的自然态度的改变。赫勒指出,日常知识具有重复性特点。因而,她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怀疑自在的规范。第三,日常交往的人道化。赫勒对日常生活分析中把其看作狭小的、封闭的环境。而日常生活人道化应是对人道、平等、自由的追求,日常交往关系也应该如此。她强调:“在给定社会中,产生于自由的、无约束的平等基础之上的个人关系(人际关系)的数目愈大,这一社会就愈加人道。”[1]p211最后,日常生活人道化的核心是为我们存在。同样,赫勒也从日常生活的不同方面来提出对自由的追求。

按赫勒的思想追求,日常生活如果成为人道化的理想之处,那么,自在的日常生活就成为“为我们存在”。“有意义的生活是一个以通过持续的新挑战和冲突的发展前景为特征的开发世界中日常生活的‘为我们存在。如果我们能把我们的世界建成‘为我们存在,以便这一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能持续地得到更新,我们是在过有意义的生活。”[2]

参考文献:

[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Agnes Heller, Everyday Life,London and New York[M].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4:267.

责任编辑:刘 健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日常生活的文学诠释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社会日常消费生活批判性思考
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