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

2018-06-23贾怀武

课外语文·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语文素养

【摘要】相比于其他注重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的学科,语文学科更强调的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部分篇目,需要师生在立足文本基础上进行思维迁移和想象。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将自己的教学长远目标定为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并尽力将教材视为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 ;工具性;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指出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强调了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

2011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的重要交际功能,并强调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标准还确定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也指出:语文教育应该注意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知识教育体现的是“真”,即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教育体现的是“善”,强调的是学科对学生为人处世的影响。周先生指出,只有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水乳交融,才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科的理想诗境界。

通过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在不断的探索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教育,尤其是语文学科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学科工具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也是教育应该落实的任务。

相比于其他注重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的学科,语文学科更强调的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以及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教材所选的大部分篇目,需要师生在立足文本基础上进行思维迁移和想象。

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自己的教学长远目标定为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研究学问,表情达意。并尽力将教材视为学习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依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兴趣、习惯的培养。

为此,我设想了自己理想中的语文课堂,谨在此做一点分享。

一、周全预设起涟漪——率意活泼

王国维有这样的美学阐释:“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入乎其外。”在我看来,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所谓率意活泼,是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从作者和读者的视角去解读教材,更要站在编者的角度去考虑,解读出教材的新意。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关注到学生的信息反馈,注重课堂生成,使教学过程波澜起伏,趣味顿生。

在最初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过度注重预设,所谓“拿胡萝卜引驴子进陷阱”,拼尽全力将学生的回答向自己预设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上引导,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一不小心出个“意外”,将自己“挂”在黑板上,结果出现了课堂形式呆板,学生的话语权被占用的局面。

经过无数次的听课和前辈们的提点,我才意识到:课堂教学过程其实是一场复杂多变的活动,这场活动的主体不应当只是教师。给学生授课的过程,其实是与学生进行精神的相遇和灵魂的碰撞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应当是师生思想的激情碰撞,而不应该是刻板的知识灌输。

当然,从第二个层面来看,预设和生成也是教学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所谓“没有预设,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师课前精细的预设,是师生课堂交流产生精彩生成的前提。教师只有课前考虑课堂教学时的多种可能,才能成竹在胸,大方应对学生的生成,顺利发掘课堂中的种种“意外”,给学生充分的发言空间。

二、不偏不倚取其中——和合有度

所谓“和”即“和谐”,它是儒释道三家的共生点,是中国文化的厚重支撑。春秋时期的伍举曾言:“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这种“皆无害焉”的美,就是我所强调的和合之美。

客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我们不能不承认:学生尽管在学习知识,但他们对知识的热爱程度却很低,更遑论主动去探索。大多数时候,分数至上的思维挤占了教育的本心——人文关怀的空间。

社会学中有这样的观点:“当金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时,社会就出问题了。”这种观点迁移至教育方面,又何尝不是?当知识越来越冰冷的时候,课堂也就出问题了。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灵动的心,学生的学习不好,但他可能品德高尚——一切皆有可能,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本来就是面对种种可能,并对它们加以发掘的过程。

曾记得在《意林》上看到的一则实例:一位初中的学生,去向班主任报告自己同桌考试打小抄的事情,班主任沉吟良久,分析种种现状之后,还是决定不批评这位打小抄的学生。当打报告的学生反驳说作弊是不对的时候,这位班主任说了一段颇令人深思的话:“我知道,但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那么黑白分明,不能简单地用对和错来衡量。我批评她,当然是对的,可她已经是这么大一个女孩子了,我伤害了这样一个女孩子的自尊,也许就会影响她的一生。”

多年过去,当年打小报告的孩子这样写: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我们那时的班主任虽然很年轻,但她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细腻,温和,充满人性。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确实没有对和错,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同情和体贴。

以上种种观点和实例表明,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做到脑中有知识,手中有方法,更要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温情,如此,才能做到讲授与学习,启发与思考等多个层面的“和合”,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师生共入情境——教学相长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写三味书屋当年的教学情境:“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意,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若从知识的角度来讲,寿镜吾先生这里的“铁如意”和“颠倒”其实是误读(见清·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尽管如此,成年后的鲁迅还是认为,寿镜吾先生是“质朴、刚正、博学”的人,先生所误读的“铁如意”和“颠倒”,反倒要比刘翰原文中的“玉如意”和“倾倒”更令人神往……

从鲁迅先生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寿镜吾先生的教学很少用刻板的说教,尽管他看起来非常严厉。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会身体力行,沉醉其中。尽管他有令人生畏的戒尺,但大多数时候,戒尺只是摆在那里。与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的遭遇不同,三味书屋的孩子们可以在屋子后面的小园子里自由嬉戏: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树上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蚊子等。寿镜吾先生是用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投入,去感染自己的学生。或许,这正是三味书屋的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一直面对一位老师、学一门科目但乐此不疲的原因。也是寿镜吾先生能够培养出周树人兄弟三人和寿孝天、寿芳林等一批大师级人才的秘诀。

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像寿镜吾先生这样融情入境,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教师上课时的陶陶然的状态,要比“思无邪”的說教,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四、总结

经过无边的设想,我恍然惊觉,率意活泼,和合有度,融情入境,这不正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吗?《孙子兵法》中说:“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其上上。”或许,这些设想我穷极一生都达不到,但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竭尽所能,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机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左丘明.国语·楚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贾怀武,1976年生,甘肃会宁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工作。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语文素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