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观察

2018-06-23宣广艳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白蛋白颅脑重症

宣广艳

(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江苏 仪征 211400)

重症颅脑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同时发病率与复发率较高。在颅脑重症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实施肠内营养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的早期预后康复[1]。我院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护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32.12±3.45)岁,其中脑梗死者15例,脑出血者6例,闭合性颅脑外伤者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6~81岁,平均年龄(34.42±3.21)岁,其中脑梗死者13例,脑出血者8例,闭合性颅脑外伤者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颅脑损伤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均行针对性治疗,出血性疾病患者给予脱水、止血、降颅压等常规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对于缺血性疾病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等常规治疗措施[2]。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营养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具体早期营养方法:将胃管与鼻肠管放置入患者胃内,术中将鼻胃肠营养管下端下拉,并将营养管放置于吻合口下方20~30 cm处,与胃管保持一定的距离,大约在40 cm左右,避免营养液反流到胃部。术后24 h后从营养管内给予患者250 mL温生理盐水,滴注速度为20~40 ml/h,刺激患者肠蠕动,若患者给药后无不适感,可给予患者500 mL滴注能全力,滴注速度为10~20 ml/L,若滴注过程中患者一直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将滴注速度逐渐增大到40~60 ml/h,逐渐将滴注量增加至1000 mL~2000 mL,室内温度需控制在22℃~24℃,输液加温器与鼻孔之间的距离应在50 cm~60 cm左右,保持持续加温状态,同时保证营养液温度在33℃~36℃左右,给予患者温度适宜的营养液,可有效避免腹痛、腹泻、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7 d后的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均为出现死亡病例,距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均所有降低,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比较(±s)

分组 n 血红蛋白 总蛋白 白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123.14±10.45 117.44±10.45 66.34±3.25 55.23±5.21 34.21±2.12 28.43±1.16对照组 30 121.34±10.21 114.55±10.56 66.23±2.45 57.23±3.21 35.21±1.64 32.21±1.67 t 0.6519 1.0293 0.1430 1.7293 1.9742 9.8369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合成代谢速度低于分解代谢速度,患者易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等。营养支持可使患者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氨基酸、蛋白质、糖、电解质、脂肪、适量微生物与微量元素[4]。营养支持的早期开展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降低感染发生率,有效降低脑损伤的致残率,对于消化道出血也具有预防作用。根据相关临床研究提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给予营养支持的效果也存在一定差距,早期开展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提高患者体内白蛋白水平,避免因治疗导致机体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降低,所产生的低蛋白血症等问题[5]。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情况,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使患者的生理状态得到良好维持,通过肠外营养补充患者体内不足热量。根据肠内营养耐受程度,以及患者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将肠内营养支持转变为全程营养支持。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有机结合,可给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合理、完善的营养致支持,有利于患者恢复。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后患者的在治疗7 d后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营养支持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本次研究可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有效开展,可给予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降低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痊愈。

综上所述,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可使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改善,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1]李 丽,李淑君,孙 翠,等.综合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5(5):815-819.

[2]何丽群.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感染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5):595-597.

[3]朱淑萍,曹丽芬,吴海峰,等.精细化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7):1586-1588.

[4]焦丽娜,贾伟丽,薛苗苗,等.家属协同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62-64,68.

[5]王艳平.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9):140-141.

猜你喜欢

白蛋白颅脑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白蛋白不可滥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