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2018-06-22曲艳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5期
关键词:职校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曲艳艳

摘要:职业学校是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学生的自身特点,笔者通过调查实践认为对职校生的教育首先要加强思想上的引导和系统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的技能人才。

關键词:职校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本文所说的养成教育就是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从日常行为习惯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 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1.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

2.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职校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他们的心理、性格、知识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其中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比例相当高,约占总数的50%,其不良行为具体表现为:旷课、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故意损害公共财物、上网、吸烟、偷窃、等等。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若不探其原因及时纠正,轻者误入歧途,重则将会毁其一生。

2.1自制力差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多数学生都是15、16岁,处于青春期,叛逆心较强,他们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有限,明辨是非能力不强。而网络媒体、游戏、影视等这些开放性的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年龄段的阅历范围,使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导致他们盲目模仿,崇尚不劳而获,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生活在虚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严重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2.2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思想极端化

中职学生中父母离异和外出打工家庭占40%左右,这些家庭中的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的调教和关怀,失去了家庭温暖,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和心理障碍,自暴自弃、自甘堕落。有的父母文化层次较低,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有的家长坑蒙拐骗无所不能,给子女产生极坏的影响。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把子女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产生隔阂,形成了子女对父母、老师等管教他的人产生怨恨和反抗心理。

2.3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

中职学生主要是在经过中考筛选以后而未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学科考试成绩不佳,学科基础知识不扎实,这是一个普遍的不争事实。继续读书的学校和专业大多数都是父母和亲朋为其决定的,自己对所就读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不了解更谈不上感兴趣,于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来到职业学院。到校后纪律观念淡薄,做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校规校纪无所敬畏,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3.职校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养成教育的具体体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对学生的塑造一方面靠思想教育,规范约束,同时也离不开感染熏陶和环境的潜移默化,因此养成教育应立足校园文明建设,注重发挥校风的熏陶作用。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来感染学生。所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打破一成不变、静止的常规模式,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在我们熟知的领域里挖掘出新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宽阔的空间,用文化优化环境。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报刊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使职业院校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明辩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2发挥德育课堂主渠道让养成教育扎根在学生心中

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必须贯彻落实到每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而德育课程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为主线,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结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将德育目标分解为培育信念、改变态度,提高修养、塑造品质,训练行为、养成习惯三个维度,坚持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的育德励志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3设置具体标准,加强行为训练,实现自我矫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有些行为习惯必须在强制性的训练下才能得以养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训练。强化训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或特定的某个阶段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反复严格的训练和实践,包括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日常行为规范。强化训练宜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制定出科学合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明确训练目标,从而使训练有目的、有依据。训练时,教师要加强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训练后,教师要巩固训练成果,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断检查和矫治,防止反复。

3.4家校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延续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第二课堂,更是养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学生家庭及家长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面对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之前,我们教师必须要全面的掌握学生的资料,才能更有效的对学生因材施教,从而控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学校要与家庭紧密结合,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情感。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家长和学校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达成共识、达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而道远,要注意循序渐进,认真合理地制定目标,多学科合作、家校融合。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社会热点,深入了解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学峰.刘伟.职业道德养成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刘红.温慧颖.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猜你喜欢

职校生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心理剧提升职校生生命能量的妙用
关于职校生就业与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考
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信息化下的高职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