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物史观引领下的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2018-06-20莫介娴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3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唯物史观小组合作学习

莫介娴

【内容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本文从在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用唯物史观统领其他史观等方面,探讨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客观地认识历史,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唯物史观 历史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2016年,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并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方面。至此,历史核心素养落实与否,成为衡量历史教学质量高低的核心指标,也是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导向。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切合新时代的要求,由过去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转变。

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之间存在层叠递进的关系:唯物史观是高中学生必备的历史观和思维能力,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学生能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相结合,得出客观、理性的历史解释,最终形成具有爱国情操、尊重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成为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将课题研究中的学习心得运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在用唯物史观引领历史小组合作学习方面,有一定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帮助学生储备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前些年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大行其道,唯物史观被忽视和边缘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解析唯物史观时指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可见,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理论、思维和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用科學理论客观地认识历史。笔者认为,要准确运用唯物史观,需要充分理解唯物史观如下几方面的重要内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客观和辩证的发展过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4.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在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社会活动等组成的物质形态的存在,社会意识是包括观念形态和意识要素在内的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社会精神领域中的反映,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据笔者在开学初对所任教班级的学情调查情况分析,87%的学生表示难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希望历史教师用生动的例子、典型材料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教学。于是笔者选择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作为小组合作内容,笔者按照性别、组织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为“先秦百家争鸣组”、“汉代独尊儒术组”、“宋明理学组”和“明清之际儒学组”,各组同学通过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过程,将成果展示如下:

先秦百家争鸣组:

体现“社会意识”的材料展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分封制破坏,周王室衰微,学术下移,呈现社会大变革的局面。材料中分别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各自的主张,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社会意识,可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

汉代独尊儒术组:

体现“社会意识”的材料展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西汉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汉初推崇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统治者需求,材料中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主张,适应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理学组:

体现“社会意识”的材料展示:“存天理,灭人欲”、“人伦者,天理也”、“致良知”。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三教合一”趋势加强。材料反映了宋明理学借鉴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思辨化的儒家思想体系。

明清之际儒学组:

体现“社会意识”的材料展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理学僵化,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材料中“天下为公”等思想,正是明清时期社会存在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

在本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认真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有了深刻的认识,较好地贯彻了唯物史观的素养要求。

三、在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前者的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资料等;后者适用与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关系的解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调整与生产力相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也与之类似。

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时,根据课前学情调查显示,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具体表现和严重危害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的原因和认识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笔者对班上来自阳西县不同乡镇的学生分为“上洋镇组”、“溪头镇组”、“沙扒镇组”、“塘口镇组”、“织篢镇组”等6个小组,组织学生对深入自己所属的乡镇展开社会调查,考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所留下的遗址和遗迹,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学生收集了阳西塘口镇的古城堡和织篢镇大洲村在“大跃进”期间的标语、公共食堂等文字和图片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如下几个讨论问题: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两者本质属性是否一样?

3.你如何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

4.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形式后来被什么取代?你有何认识?

学生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的教训进行小组讨论后总结如下:

1.“大跃进”的特点是在经济建设领域高指标和高速度,浮夸风盛行;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表现为规模大和公有化程度高,平均主义盛行。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分别属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范畴。

3.“大跃进”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规模和公有化程度,导致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理。

4.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认识: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

在本次教学中,我利用乡土资源,在文字材料和影视资料的辅助下,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布置讨论点,开展小组讨论,将课程资源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进而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在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符合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丰富历史视界,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用唯物史观统领其他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在历史学习与探究中,历史教师要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人类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用唯物史观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笔者在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设置了一个“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在完成对学生的分组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洋务运动的背景、指导思想、代表人物和实践等信息,小组初步讨论。然后分组布置任务,每个小组用一种史观评价洋务运动。学生将讨论结果做成PPT,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当一小组代表完成展示后,其他小组提出问题,由代表或者小组成员回答,教师最后适当点评。

成果展示如下:

小组一:从近代化史观看,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迈出了中国经济、军事、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小组二:从全球史观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科技,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小组三:从文明史观看,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文明,促使中华文明逐步融入世界现代工业文明。

小组四:从社会史观看,洋务运动是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的重要分水岭,促使近代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

小组五:从唯物史观看,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势力的扩张;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思想和教育的解放;创建近代海军,增强海防力量;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对后来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有启迪作用。但是洋务运动利用西方文明成果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甲午中日战争中國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用先进的生产方式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是注定要失败。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当代流行的史学理论模式,虽然角度新颖,但都一定程度上存在视野狭隘、认知单一等局限,唯物史观却能吸纳中外优秀的史学理论,帮助学生有理有据、全面辩证、客观理性地解释和认识历史现象,形成开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认识视角。

【参考文献】

[1] 王建刚. 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理论进路[J/OL].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2] 吴英. 唯物史观: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J]. 史学集刊,2017(06).

[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 2017.

[4] 邹诗鹏.“实践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相通性——基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探讨[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04).

[5] 朱佳木. 以唯物史观推进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繁荣发展[J]. 河北学刊,2013(03).

[6] 左玉河. 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发展[J]. 河北学刊,2013(03).

[7] 牛润珍. 唯物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十个方面影响[J]. 河北学刊,2013(03).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西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唯物史观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合”乐而“不为”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