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举国体制视阈下“李娜现象”的再思考

2018-06-19吕宁姜泉花吴炎兵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考

吕宁 姜泉花 吴炎兵

摘要:文章以“李娜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资料,首先阐述什么是李娜现象以及李娜现象在体制下和体制外两种不同的特点,总结得出李娜成功的因素所在,并结合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李娜自身性格特点等做出思考,得出李娜为何单飞后成绩会突飞猛进。

关键词:举国体制 李娜现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4-0132-03

1 前言

2011年,中国选手李娜在法网公开赛上取得卓越成绩,她用冠军奖杯刷新中国选手乃至亚洲选手在大满贯竞技中的最好成绩,中国之星,亚洲骄傲!彻底粉碎了欧美等选手对大满贯赛事的垄断,自从获得大满贯冠军以来,人们对举国体制众说纷纭,真的是举国体制限制了李娜的发展吗?举国体制对李娜没有帮助吗?本研究从举国体制的角度下重新审视李娜现象,结合李娜的成功因素,从李娜的个人因素以及网球运动项目特点进行思考,可以看出李娜的成功需要举国体制,同时又要脱离举国体制,举国体制为李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2

“李娜现象”描述及特点分析

2.1 何为“李娜现象”

李娜现象是指李娜在她的运动生涯的初期由国家选材进入到国家队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国家总领李娜的一切事宜,李娜服从国家安排,但是李娜的竞技体育成绩却没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之后国家允许李娜脱离体制,从此李娜走上自主训练、自主参赛、自负盈亏的发展之路,但是李娜的竞技成绩却得到一个“质”的飞越,成为亚洲历史上女子单打成绩最好的运动员,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李娜现象。[1]

2.2 “李娜現象”的特点

2.2.1体制下“李娜现象”的特点

其一,政府主导。举国体制下,李娜参赛的一切事宜都由国家去管理,去统筹,国家为李娜的训练提供经济基础,使李娜安心参加训练,李娜服从国家的训练安排以及比赛日程,代表国家参加一些重大国际赛事。[2]比赛获得的奖金多数交给国家。

其二,成绩平平。举国体制下,李娜虽然在网球赛事上有了一些突破,但是对于一些国际大型赛事,李娜仍然不具备与欧美等国家的运动员进行抗衡的能力。并且李娜的世界排名总是在小幅度内徘徊,世界排名也不靠前。

2.2.2体制外“李娜现象”的特点

其一,自主训练。脱离举国体制以后,李娜充分联系自身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组建以姜山为核心的“娜式团队”。[3]团队结合李娜的运动特质与性格特点,合理制定适合李娜的训练计划。合适的训练地点、合理的训练时间让李娜事半功倍、进步飞快。

其二,自负盈亏。脱离体制以后,运动员将重大赛事夺冠奖金及代言费用的分配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提高了运动员的自身经济实力,并且继续去参加一些大型赛事,获得奖项、奖金利润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三,自主参赛。脱离体制以后,运动员可以自己去选择参加大型赛事的次数和日期,除了四个大满贯这种世界级的比赛有固定的日期和次数以外,每年国际网球联合会所组织的各种网球公开赛次数繁多,而且比赛的竞技程度和所设定的奖金额度也都层次不齐,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有选择、有目的的去选择比赛,能更好的发挥运动员的状态,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四,成绩突出。由表1我们能够看出李娜在脱离体制以后,世界排名有了一个大幅度的攀升,最好年终排名达到了第三位,并且还连续两次获得大满贯冠军,成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一跃成为“中国之星”亚洲之最。

3 李娜单飞后成功因素分析

3.1 幼年的经历为李娜的成功打下基础

李娜运动生涯的开启与她的父亲息息相关。酷爱运动的父亲将“运动梦”寄托于幼小却很有运动天赋的李娜身上。幼小的李娜从羽毛球开始练起,走上体育竞技之路。学习了一年羽毛球以后,李娜被网球教练夏溪瑶选中,觉得李娜的身体条件非常适合打网球,鼓励李娜开始学习打网球。李娜在那个时候才开始学习打网球。李娜在12岁的时候进入到湖北省网球队开始进行专业训练,15岁的时候前往美国进行为期7个月的网球专业训练。在1999年的时候李娜转为职业网球运动员并人选国家队开始了更加系统专业的训练,就在这一年,李娜在网球运动上已经小有名气,并且在ITF女子单打挑战赛中获得冠军,而且也拿下了6次双打冠军。[4]

3.2优秀的训练团队是李娜成功的保障

2009年1月网管中心作出允许李娜脱离举国体制允许她单飞的决定,作为一个运动员,要想获得一个举世瞩目的好成绩,运动员的背后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来支持这个运动员的发展,规划运动员的一切事宜。李娜的运动团队科学严谨、分工明确,主管训练的教练,挖掘商业价值的经纪人,负责康复的治疗团队,处理琐事的后勤人员。可以说,教练员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运动员的成绩优劣。所以在2009年李娜邀请了在国际上十分有名气的托马斯·霍格斯泰特来指导自己的技术动作[5];在经纪人的选择上,李娜请来了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的麦克斯·埃森巴德担任,李娜的经纪团队充分挖掘其身上的商业价值,从而为李娜及整个团队获取收入,保证团队的正常运行;运动员进行一场比赛,一个良好的体能状态是获得胜利的基础,所以在康复团队当中李娜邀请了在运动康复以及运动损伤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阿历克斯来作为自己的私人体能教练。李娜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医疗人员来助其处理赛场伤口,后勤人员可以帮助李娜处理一些琐碎事情,使李娜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安心投入到比赛当中。总之有了以上这些人员的合力帮助,李娜最终证明自己、获得胜利,敲开未来大门。

3.3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李娜成功的基础

李娜的运动速度非常快,而且击球力量也十分大,这在我们国家网球女运动员当中十分罕见。这当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李娜天生的好的身体素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李娜日后刻苦的训练。我们知道我们东方人大部分人的身体素质与西方人相比略有逊色,而李娜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身体素质十分接近欧美等选手,李娜的身高达到了173厘米,体重65千克,李娜的身体十分强壮,并且李娜的上肢肌肉十分发达,肌肉线条也十分明显,这保证了李娜在正手击球时能够保持力量大,并且速度快等优势,并且李娜还拥有强壮的胸肌,这都为她的大力回球提供了基础,而且李娜大腿也十分粗壮,并且大腿脂肪含量极低,腿部肌肉也十分明显,臀部的肌肉也相对发达,这些良好的因素为李娜在场上的快速移动提供了保证,除此之外李娜小腿肌肉也十分饱满,同时李娜小腿跟腱很长,这些因素为李娜在场上能够保持很好的爆发力提供了可能。[6]总而言之,这些良好身体素质都为李娜日后获得冠军奠定了十分好的基础。

3.4优秀的技、战术是李娜成功的关键

首先在发球的过程中,李娜的一发能够达到很高的成功率,并且李娜的发球速度很快,球落地点李娜能够很好的控制在球场后区,让对手猝不及防,在击球过程中,李娜保持很稳的打法,不会急功近利的去赢得本场比赛的胜利,在对垒过程中,李娜采用的主要的进攻手段是斜线变直线以及直线变斜线,以此来调动对手,消耗对手。增大自己的赢球概率,并且李娜喜欢采用正手打斜线的战术,因为正手相对来说比较稳,能够提高击球的成功率,并且将更多地球落地点控制在左区,能够在保证稳定的情况下寻找进攻的时机。[7]在前后区的控制上李娜如同发球局一样将球控制在后区,为自己的回击以及调整赢得充足的时间,并以此来限制对手。值得一提的是,李娜在相持过程中,经常通过“杀手锏”一小斜线,压制对手来保证较高的赢球率。在网前截击方面,李娜的上网截击的成功率也非常高,这也是李娜得分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优秀的技战术成为李娜成功的关键。

4 举国体制视域下对“李娜现象”的再思考

4.1 李娜的个人因素限制了李娜体制内的发展

众所周知,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就是政府主导。运动员需要根据国家布置好的路线去训练。这种训练模式下就是“管”字当头。李娜在国家队训练时,主要由余丽桥教练负责。余教练素以严格著称, “铁手教练”的训练风格不太适合独立直率的李娜,双方配合不太理想。个性鲜明的李娜直言不讳,经常语出惊人。面对媒体的恶意发难,她敢于直言,光明坦荡。敢爱敢恨的她,脾气也有点火爆。不开心的时候,经常外现。对丈夫姜山也从不客气,常常破口大骂发泄心中不满。2002年在国家队训练的时候因为教练员不允许谈恋爱,年轻的李娜选择了退役,去湖北科技大学读书,直到2004年复出。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李娜也曾表示“她说我如果说谎话,会使我不舒服,而我说了一次谎话以后我就要用100个谎话去圆,但是如果我说了真话,有人会讨厌我,那并没有关系,因为我是快乐的”。[8]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到李娜的率直、天真。她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举国体制这种条条框框限制的管理模式下不利于李娜个性的追求。并且在2005年李娜女子单打失利于彭帅以后也表示自己的教练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开始批判国家的训练体制。所以她从心里开始抵触这种训练模式,渴望自己去选择一种全新的训练模式。[9]在这是国家审时度势允许她脱离体制,所以在她脱离体制以后,她组建了专门为自己服务的训练团队。同时团队为她制定了属于她自己的训练计划。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并取得了以后的成功。

4.2 网球这种运动的赛制、特点更适合李娜的发展

网球历经百年发展,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足球的世界第二大运动。而且当今网球运动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高度地商业化、职业化以及个体化。每年世界范围内举办大大小小的网球比赛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大满贯这样的顶级赛事,还有一些顶级巡回赛。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网球运动员不断的去各地参加比赛,只有自己的比赛积分提高,她们才有可能获得参加大型比赛的参赛资格。[9]就拿4大满贯这样的顶级赛事来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一共是128位。其中在世界排名前112名的运动员就可以直接参加比赛,剩下的16名参赛运动员有8名是由资格赛经过层层比赛挑选出来的,以及赛事委员会为了照顾某些运动员和国家所发的8张外卡,持有外卡就可以直接参赛。[10]在体制下运动员的参赛受到影响,李娜为了自己大满贯的梦想就必须全力以赴的去拼搏,充分激发了李娜的斗志,并且赢得比赛获得高额的奖金可利用来支撑李娜这个团队的发展,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总而言之网球的这种自由、自主社会化的管理方式符合李娜的性格特点,能够让李娜的个性得到释放,并且付出越多回报越大,李娜单枪匹马、走南闯北为提高积分排名而不断征战,李娜那种执着的精神激励李娜一次又一次地刷新自己的世界排名,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自己。

4.3 举国体制对李娜的前期具有促进作用

虽然李娜在单飞后的训练模式与西方职业化体育的管理模式大致相同,但是试想一下,如果从李娜从事网球之路的初期开始就实行西方的训练模式,李娜能达到如今的高度吗?众所周知网球这项运动是世界公认的贵族运动,一个优秀的网球运动员从运动初期到参加大型比赛获得冠军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投入资金支持运动员发展,过程艰难且漫长。[11]运动员的日常开销与正常训练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而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看不到任何回报。只有当运动员获得某个大型赛事的冠军后,之前的投资才能得到回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历年历届大满贯的冠军得主的国籍都属于经济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家庭社会有条件为运动员进行前期的运动投资,在他们成长之后通过参加各种大型赛事来获取比赛积分和奖金,走上市场化和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职业网球运动员从运动生涯开始到成功的花费高达上百万甚至更多。而在我们国家网球的发展程度并不是很高,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能看出单靠家庭的因素不足以支持运动员的前期发展,还是得依靠国家,国家提供运动员的前期投资,使运动员可以不受训练资金的困扰。李娜在她运动生涯的黄金时期,国家的训练系统和培养对李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2]为之后李娜成功的硬性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幼年的运动经历。为了更好地迎合世界网球发展潮流,更好地发展中国网球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允许李娜脱离体制自行发展,以至于李娜在后期能够有一个“質”的飞越。可以说国家是李娜成功的基石。

5 结论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李娜的成功是举国体制和“单飞”模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我们不能错误的认为李娜的成功可以取代举国体制,李娜之所以会获得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她自身的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还有一方面是李娜“单飞”的时机符合国际网球的发展趋势。“单飞”使李娜的个性得到完全的释放,她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去组建属于自己的训练团队。单飞并不意味着单干,它只是脱离了举国体制的约束,并未彻底脱离国家。 “李娜现象”的成功不仅是对我国果断决策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举国体制的肯定,没有举国体制对李娜的前期培养,就不可能有后期李娜的腾飞。李娜“饮水思源”,不止一次在访谈中表达对国家制度调整的感谢,没有国家对李娜前期打下基础,李娜不可能取得今天满意的成绩。国家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整,既培养前期,又放松控制,给予包容。极大地增强运动员的自主选择性,激发其爆发不可估量的潜能。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各个项目的职业化发展情况之下,不但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而且也要充分遵循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只有举国体制与“李娜现象”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形成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龚希丹,刘 青.中国女子网球“单飞”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李严亮.基于“李娜模式”的成功审视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的发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2):93-97.

[3]章凌凌,戴金彪,曹智超.北京奥运后我国女子网球队可持续发展探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4):51-53.

[4]张 健.中外优秀网球女单选手红土赛中技战术对比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5]马道强,穆瑞杰,潘月顺.2014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李娜单打技战术特征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4):19-20.

[6]徐立国.法国网球公开赛(红土)女单比赛李娜夺冠技战术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7]张 丽,周乐健.2011年中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失利的技战术统计分析[J].运动,2016(3):21-22.

[8]何永宾.李 娜“单飞”成功对中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9]周改英.2012-2013年李娜与塞雷娜·威廉姆斯在比赛中的技术数据、情绪管理能力对比赛影响的对比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马永涛,周 芳.我国女子网球运动现状及突破因素的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9-50.

[11]陈 曦.职业网球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12]贾 鹏,徐益雄.举国体制下“李娜模式”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16(1)6-8.

猜你喜欢

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