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国术馆对当今武术发展的借鉴意义研究

2018-06-19母刚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武术

母刚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央国术馆为研究对象,从中央国术馆引进民间拳师进入学校传授传统武术;建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举办国术国考;提倡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等四方面动进行梳理与分析,探究其是否对当今武术发展存在借鉴意义,从而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和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当今武术发展可以结合中央国术馆的一些武术发展措施,从传统武术技术的回归,民间拳师进校园;传统武术技击的回归,以赛带练,练打结合;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归,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等四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中央国术馆 武术 发展借鉴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4-0025-03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伴随着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民国时期,虽然全国政治动荡,各军阀割据、连年战火以及不同思潮相互交融与碰撞,对当时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但从总体发展形势来看,这时期的武術仍呈现出前进的趋势,并影响着后世武术的发展。 “1927年张之江创办了中央国术研究馆,同年6月改称中央国术馆,”[1]其作为当时直接隶属政府的权威性武术机构,是专门研究整理中华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的国家机构,并管理全国武术相关事宜。中央国术馆主张摈弃门户之见,开办训练班将传统武术引入校园;提倡文武兼修;举办全国性武术比赛;出版武术论著。这不仅对加强当时武术的推广与普及,增进全民健康,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促进武术科学化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推动当今武术的发展以及实现传统武术的回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传统武术技术的回归:民间拳师进校园

中央国术馆重金聘请民间知名拳师授课,从传承方面看,传统武术传承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由传统的师徒传承转变为师生传承。这种师生传承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师徒传承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门户之见,促进了武术的交流与发展。从教育方面看,武术教学内容发生了改变,由西方兵式体操转变为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武术,不仅具有明显的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其教育功能得到了突显,从而促使武术在社会的广泛传播。从师资方面看,当时没有专门的武术教师,民间拳师进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人才,不仅为各学校武术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师资源,而且促进传统武术在各学校的推广和普及。

当今学校武术教育发展应予以更大关注。虽然国家实施武术进校园战略活动,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并没有专门的武术教材,使得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屡屡受阻。从教育方式上看,现代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其目的是为应付考试,缺乏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武术作为当今升学的一种工具,其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灌输式”的武术教育仅仅是对武术的推广而非传承,武术的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播,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从教学内容上看,竞技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既包括以竞技表演为主的武术套路,也包括以实战搏斗为主的散打。这与传统武术相比,现代武术将套路与格斗分割开来,失去了传统武术特有的技术内涵。从教师资源上看,武术教师都是专业体育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所习练的是融合西方竞技体育风格的竞技武术,而从民间聘请的教师几乎没有。因此,其教授的内容也只有适用于竞赛或表演的竞技武术。

纵观当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竞技性与健身性是所有体育教学项目共有的特性。而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加强学校武术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或许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解决当前学校武术教材缺失问题,不仅有利于武术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充实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国家统一的武术教材和地方特色拳种的武术教材的结合”[2],既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同时又突出特色。其次,虽然现代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竞技武术,武术教师大部分也是曾经从事竞技武术运动的人员,所接触的都是与竞技武术相关的内容,对传统武术的教育少之又少,但各学校可以从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聘请当地一些民间拳师为学生授课,讲授各地方拳种的特色。这不仅是一个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也是传统武术的传播与推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最后,套路与技击相结合,“‘打练兼顾促使武术套路与格斗的结合,并成为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既保留传统武术文化‘套路与格斗两种形态的全面性,又实现武术教育‘套路演练与格斗实战的并进。”[3]在套路练习的基础上,增加与其相匹配的格斗实战练习,不仅提高套路的演练水平,同时也增强实战搏斗能力,突出传统武术的技术风格。

2 传统武术技击的回归:以赛带练,练打结合

武术作为东方的一种优秀的搏击术,技击性是其本质特征,且贯穿其历史发展的始终。无论是在冷兵器时期以军事武技的身份,在军事训练与战争中用于实战搏杀;还是在民间武林中以相互切磋的方式,在武术传承与发展中用于融合交流,无不体现出其搏斗与技击功能。冷兵器时代军事武技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制胜法宝, “军队中士卒的军事技能训练水平的高低对战斗的胜负起着重要的作用,”[4]因此,军事武技无不受到历朝历代领军将领们的重视与推崇;民间武林相互切磋是促进武术创新与发展的的重要方式,而在相互切磋交流过程中,则是以比武的形式进行,需要双方的实战对抗,而不是单纯的武术套路演练,这也充分说明技击性在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术技击功能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改变,其娱乐表演、养生健身功能得到突显,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将武术的技击功能所忽视。

“中央国术馆在教学上强调‘泛学博通,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各门派拳种的精华,而且还强调练打结合。”[5]在技术课中既有单练套路教学,同时也增加了实战对练训练。而且中央国术馆在仿照旧时科举考试模式,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方近代体育竞赛制度举办国术国考,考试术科分为预试的单人演练和正试的双人对抗,既不脱离时代的轨迹,也不失传统武术技击的内涵。单人武术套路演练的比赛形式其实是西方体育竞赛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代武术套路比赛的主要形式,它追求的是娱乐表演性和观赏性。双人对抗比赛是两人的实战搏斗,但又不是单纯的搏斗,而是在继承传统武术技击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武术中的技法进行的技术切磋与交流。以实战对抗的比赛形式带动武术技击的发展与提升,促使武术打练结合的同步发展。

现代武術比赛,或是以追求高、难、新、美的竞技武术套路比赛,或是以追求实战对抗的散打比赛,都是一种单纯形式的比赛,以至于导致“会练不能打,能打不会练”的现象出现, “丧失了作为传统武术本质特征的技击内涵,与传统武术渐行渐远,成为了‘竞技体操的奴婢。”[6]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仅注重武术套路一个运动项目进行练习,或许会涉及一些搏斗训练,但并不是专门的训练,其主要任务还是在武术套路上。虽然武术套路比赛中设置有对练项目的比赛,但其对练是一种设定好的动作,按照既定路线进行演练的表演,拥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其实战性却微乎其微。 “现代学校武术教学中其技击性的弱化不仅丢失了武术的本质,而且导致武术在宏观发展方向上出现偏离其本质的现象。”[7]因此,在套路训练中加入对抗性练习,运用所学套路技术动作进行实战训练,将单纯的武术套路寓于搏斗对抗之中,并通过相互搏斗体现出套路技术特点,促进当代武术的全面发展。

3 传统武术文化的回归:术德并重,文武兼修

“文武分途”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随着历史的演进与社会的发展,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重武轻文、重文轻武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随之产生。重武轻文主要是在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通过推崇武力,提高军队战斗力,或攻击或防御,以提高自己统治地位。而习武者只注重武技的学习,对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修养不闻不问,行为粗野、骄横,甚至危及社会安全。重文轻武主要是在封建时期,统治者极力压制民间习武活动,消弱反动势力。而习文者只是终日埋头于书案,而不注重武术技艺的研习,身体得不到相应的锻炼,终成文弱书生。而“武术文化作为武术身体技术层次的内在体现,”[8]不仅仅是身体技术的展现,同时也是思想道德的彰显。

中央国术馆为改变重武轻文、重文轻武的现象,提出“文武兼修,术德并重”的口号,在积极加强武术练习的同时注重文化与品德修养,促进技术层面与文化层面双发展。回眸历史, “文武兼备”之人数不胜数,如李白号称“诗仙”,其剑术也相当高明;岳飞的岳家军所向披靡,其《满江红》也名垂千古。这说明,作为一个武术家不仅仅是强调武术技艺的精湛,同时也需要文化道德的修养。而习武者的品德修养其实是武德的提升, “是习武者通过习武过程的锤炼而达到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武术上的具体体现。”[9]通过提升武德修养,从内心深处制约着习武者不滥用武力,保持戒骄戒躁之心。因此, “武术运动员既要有精湛的武艺,又要有一定功底的文化基础和健康的思想道德。”[10]习武者要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文化与品德的学习,使传统武术中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文轻武”的现象严重。对于各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为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各大体校以及专业运动队而言,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是其培养的重点,而忽视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由此造成“文者不能武,武者不能言”[11]的状况普遍存在,武术学者与武术运动员各自偏于一隅,技术与科研不能相互结合,这都是当前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且因为缺少文化教育,部分习武者道德水平较低,校园欺凌事件时常发生,对社会安定产生了极大影响。因此, “术德并重,文武兼修”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传统武术传承的必然要求。

4 结语

虽然由于馆址、经费等原因,中央国术馆在1948年宣告解散,但其对武术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中央国术摒弃除门户之见,促进各门派武术交流,将传统武术传人校园;举办国术国考,将单练套路与实战对练相结合,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传承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在当时促进了进武术的体育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其培养的武术人才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国术馆实施的武术发展方法措施,虽是针对当时历史背景所制定的,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性,但在武术发展不景气的今天,对促进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仍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文飞,白彩梅,张之江体育思想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5):146-149.

[2]苏华伟,王 岗.制约学校武术发展的“教育现象学”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2):85-90.

[3)张 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77-80.

[4]温 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发展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4):97-99.

[5]刘 军,何 叙,张之江国术思想的内涵与传承[J].体育学刊,2010(3):85-87.

[6]刘文武,王裕桂.论竞技武术发展和传承武术技击性的途径[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1):75-77.

[7]许之星.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主要缺失及改进思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92-94.

[8]陈振勇.武术文化继承与发展:地域武术文化发展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8(29):33-36.

[9]杨建营,邱丕相.从武德的实质和精神内核探析当代武术教育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 (3):112-114.

[10]肖湘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术国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9):184-189.

[11]杨建英,闫 民.张之江对武术的贡献及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8(4):12-13.

猜你喜欢

武术
论大同武术的发展
少林武术文化系列之二 少林武术与中医养生
武术的“语言批评”
孔院武术,想说爱你真的不太容易
中华武术
从武术传承方式看武术的发展战略
武术
对外武术专门人才培养初探
梅山武术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开发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