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坡陈村传统武术文化孤岛成因分析

2018-06-19薛欣陈晓旭

武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成因

薛欣 陈晓旭

摘要:受地理、自然、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海南屯昌县坡陈村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农村武术文化孤岛。这种武术“文化孤岛”下丰富多彩的乡村武术资源为目前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巨大的潜力。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武术“孤岛文化”——坡陈村作为调查地点对象,对坡陈村武术“孤岛文化”的形成因素进行研究。调查发现:坡陈村“孤岛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地理空间成因、社会历史成因以及文化心理成因三方面。

关键词:坡陈村 文化孤岛 成因 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 2018) 4-0001-04

“文化孤岛”是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借助地理学的概念提出的,不仅指地理位置上隔离于主流群体,更指文化心理上与主流群体的差异和隔阂。由于农耕社会、宗法礼教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村落武术处于文化孤岛中。海南屯昌县坡陈村位于海榆中线63公里西侧约2公里处,村落相对较为封闭,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孤岛。村里420人有200多人是习武之人,村民多习练距今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的坡陈五形桩,并有很多习武风俗,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武术文化。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均形成一个典型的孤岛。

坡陈村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特武术文化的乡村,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具有普遍性。因此,武术“文化孤岛”的研究,对我国村落武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恰当保护、改善目前乡村武术资源现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文化孤岛”影响下的海南屯昌县坡陈村武术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则为当地武术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参考意见,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武术之乡海南屯昌县的武术村——坡陈村为调查地点,以文化孤岛背景下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的成因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以资料收集为主,通过万方、维普、CNKI等各种期刊网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天津图书馆、天津体育学院图书馆以及其他网络资源等的检索,对相关的文献、网络资料、报道视频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并对文献资料等进行分析整理,获得与文化孤岛、农村武术文化传承等相关资料,对农村武术文化的传承进行研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访谈法

本研究的访谈法以“开放式的无结构逻辑的会话”与“以特殊问题为中心的有结构逻辑的会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研究的访谈对象主要有: (1)坡陈村五行桩的传承人(第四代与第五代)、老拳师、文体局的相关专家以及当地居民的深入访谈。主要收集文化孤岛背景中,坡陈村武术文化的传承现状,以及被访者对武术文化的认识,对传统武术与现代化之间联系的看法以及发展建议等; (2)武术文化方向的专家学者。主要与其交流相关农村武术孤岛文化的成因现状及发展建议,并请他们对文化孤岛与农村武术文化的关系给予指导。对文化孤岛中村落武术文化的传承问题进一步了解,并对本研究提出意见。 (3)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农村武术文化孤岛的成因与特点,深入访谈人们对于农村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与评价。

1.2.3实地考察法

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是掌握第一手资料。而有关坡陈村武术文化传承的第一手资料则主要靠实地调查来取得。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到实地直接和持续的观察、访谈、走访、座谈、实录以及亲身经历与体验,完成田野工作过程与操作程序及其调研结果。本研究于2016年3月- 2016年4月深人海南市屯昌县新兴镇坡陈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当地的传承人(第四代与第五代)、老拳师、文体局的相关专家以及当地居民的深入访谈, 客观的对当地的武术文化传承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了解,整理有关信息与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有力的现实依据。

1.2.4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期刊、报道、视频的搜集整理,结合对专家及坡陈村的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具体的逻辑分析,以期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实可靠、有价值的结论,并整理成篇,完成论文。

2 文化孤岛的相关研究

文化孤岛常在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以某一具体事例而被提及,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有人类学家对人类的族群问题提出文化孤岛的设想。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有语言岛、民族岛等。虽然对文化孤岛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尚未有公认的文化孤岛的具体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孤岛是指在区域内某一小区域内有明显一致的文化特征,同时这种特征与其周围地区有着鲜明的区别。即某一群体在某一地域因与主流文化群体隔离居住而形成的定居點,文化孤岛不仅指地理位置上隔离于主流群体,更指文化心理上与主流群体的差异和隔阂。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孤岛的研究主要是就某一具体地区的文化孤岛现象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多集中于:文化孤岛的概念内涵、类型和表现、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特征、文化孤岛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文化孤岛与民族文化关系、文化孤岛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因文化孤岛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因此在其成因上的研究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如:汉族移民的孤岛文化现象(袁少芬,1994);人口分布和文化孤岛现象(王铁志,2007);族群孤岛与族群边界(周大鸣、吕俊彪,2009)等,这些研究将文化孤岛的类型分为原生型和迁入型两种。将文化孤岛的成因主要分为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貌等生态环境上分析,非自然因素主要从族群性、人口分布、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背景及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的。

目前对文化孤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城市建设、旅游文化、经济发展、人类族群等几方面。笔者经研究发现,武术根植于村落,而村落在地理上相对较为封闭,所形成的武术文化有较为特殊,甚至形成武术文化孤岛的现象,因此,笔者以坡陈村为调查地点,希望找出武术文化孤岛的成因。

3 坡陈村演变为“武术文化孤岛”的成因

文化孤岛是文化地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因此在地理上的隔绝是其形成的基础,内部强烈的认同感是其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域文化则是筑就文化孤岛的必备条件。由于坡陈村地理空间上与外界隔绝的特殊性,该村与当地的互动极其有限,久之成为一个外迁型的文化孤岛。

3.1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的地理空间成因

海南屯昌县坡陈村是外迁型村庄,村子位于海榆中线63公里西侧约2公里处,村后群峰环绕,村庄两旁古树灌木密茂。村前田野空旷阔广,过去这里野菠萝密布,且道路泥泞,山路环绕,其间很难前行,进村极为不易,村落相对较为封闭,在自然地理上形成了一个孤岛。过去,坡陈村的交通水平较差,直到二十一世纪初路面才开始进行硬化,二十世纪末也只是有较低限度的通行能力,过去进出该村只能通过一条遍布野菠萝的古道,出行十分不易,常用的出行方式为步行,因交通出行条件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土地、宗教、社会治安等)的影响,村民的出行需求并不强烈,导致村子比较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在人为地理上形成了一个孤岛。

坡陈村属于外迁型的村庄,这就使得一开始迁入的村民与被迁入地文化的差异及其他各方面的不适应性,导致其与周边环境不可能有过多的交流,为了保护自我,只是在村子里过自己的生活。距今约一百六十多年的清朝咸丰年间,祖师爷许乐华将五形桩传人坡陈村,为了保护村庄不受外来欺负,许颂诗与许敦诗两兄弟带领全村学习五形桩,从此,五形桩正式成为坡陈村的“日常”,从此也开始了该村沿续了160多年从未间断的传统感恩祭祀仪式——纪念五形桩祖师爷诞辰活动,当地人称为“尚武崇德日”。这些习俗与当地的其他特定的历史地理等条件相结合。特殊的地理空间原因,造就了独特的传统武术文化,正如杨庆垄所言:“地理上的距离和情感上的隔膜,是互相推进的。”坡陈村地理上与外界的隔绝妨碍了文化上的交流与传播。文化孤岛虽然给村民带来了安全感,但同时也把村民与主流社会隔离开来,拉开了与主流社会的距离。

3.2 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的社会历史成因

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本研究中主要从特定时期的农耕文明与户籍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淡薄的法治观念等几方面来论述。中国的农村社会是农耕的社会,由于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制约,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本,因此,农村的人口一般被控制在自己特定的地域内,人口流动性受到限制。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人身的束缚导致了整个村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封闭,农耕的持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居住买房等现实问题使农民无法长时间的离开农村,与外界交流的受阻促进了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的形成。

中国社会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的动荡史,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剧烈动荡,近代竞争激烈,呈现出了弱肉强食之态,民族危机严峻,引起了中国人民的警醒与深思,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尚武精神。村民们为了保护自己、保护村庄、保护国家,村民们更加重视对武术的习练,崇武尚德之风渐胜,武术发展迎来高潮。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开发较晚、 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末梢和难以牵动的死角,历史上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状态,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口较多,财政不能自给,建设资金匮乏,政府和全社会对其发展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农村发展与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农业收入,资金来源单一,投资渠道不宽,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的发展。破陈村人数少,规模小,仅是几百口人的小村子,因此经济辐射能力差,也无农副产品收购人员进入,难以形成联动效益,分割封闭,自我循环。此外,武术自古以来的传承方式,即口传心授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及促进了“武术孤岛文化”的形成。

3.3 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的文化心理成因

文化心理是指一种具有民族性的受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取决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三大因素,它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折射出该民族传统的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以广泛性、普遍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综合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群体的一致愿望、要求和心理倾向。在坡陈村,武术作为普及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运动,对于农村受众的意义不言而喻,坡陳村武术文化孤岛形成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心理原因,村民们在文化心理上都有一种趋同性,而武术作为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载体,它使人们通过对武术的习练达到了自我认同、族群认同以及社会认同的心理愿望。尤其是坡陈村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纪念祖师爷的尚武崇德日,更是体现了村民的感恩及对情感的寄托。

破陈村由于当时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村子受到排挤,村民上山打猎等安全原因,致使农民急需武术技能来保护自己和村庄,这种心理使得许氏兄弟在见到许乐华师傅时带动村民向其学武,从此五形桩传人坡陈村,武术为破陈村带来了安定,破陈村于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纪念祖师爷,让后辈不忘祖师爷恩情,并期待祖师爷保护村子,找到村子的信仰,达到自我感情的寄托,得到族群归属感,团结村子,并以武术为突破口,树立村子武术之村的形象,是外界不敢侵犯并得到认同。另一方面,农民的生活是建立在血缘、亲缘及地缘关系基础上的,这种社会关系为其提供了安全感,因此,农民大多以农耕为生,小富即安,子承父业,代代相传,拥有强烈的家乡观念和乡亲观念,缺乏外出发展的愿望,并对外来者有一定的排斥。这就间接制约了村庄人口的流动。这种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口传心授的继承性保证了五形桩的代代传承与发展,但乡村的小农思想以及对外界的排斥性也限制了其对外的发展。促进了武术文化孤岛的形成。

4 结语

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理空间原因以及特殊的文化心理等原因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现象。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坡陈村武术文化孤岛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和非自然因素两大类。其中影响“孤岛文化”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地理空间原因。非自然因素有:社会历史原因及文化心理原因。地理上的隔绝是该现象形成的基础,内部强烈的认同感是其形成的核心要素,特定的历史背景、独特的地域文化则是筑就文化孤岛的必备条件。

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孤岛文化”影响下的坡陈村获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也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致使当地村落武术文化整体风貌受到破坏,乡村武术文化资源因利用不合理而导致破坏甚至消失。坡陈村武术“孤岛文化”成因的研究,对我国村落武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恰当保护,改善目前乡村武术资源现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武术“文化孤岛”下丰富多彩的乡村武术资源也为目前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巨大的潜力。当前坡陈村武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应在政府的支持下,挖掘整理五形桩的资料,加大宣传力度,投经费、强基础、建网络、重教育、聚人才,发展武术文化活动,促进武术产业化发展,开发武术与农村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旅游产业,打造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65.

[2]范少鹏.北京市城市孤岛效应及逆变机理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刘爱利,刘家明,刘 敏,郑 斌.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孤岛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6)109-118.

[4]杨宏伟.新疆绿洲城镇的孤岛效应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7):36-40.

[5]陆 叶.“孤岛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古村寨景观特色研究[D].武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6]冯 颖.“文化孤岛”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一以山西省平陆县爻里回族社区为个案[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7]张 鸣,许蕾拳.拳民与教民一世纪之交的民众心态解读[M].九洲图书出版社,1998.

[8]金方梅.贵州喀斯特地区孤岛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一以屯堡文化和军工文化对比研究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4.

[9]程厚思,邱文达,赵德文.边缘与”孤岛”——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的一种解释[J].中国农村观察,1999(6):45-51.

[10]夏德峰.客家:民俗中的“宗亲孤岛”现象[J].月嘉应院学报,2004(1):71-77.

[11]王鐵志.人口分布和文化孤岛现象一以德昂族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1):15-22.

[12]余压芳.保持原生态聚居方式的活力一黔东南石桥造纸村景观考察[J].新建筑,2006(4):15-18.

[13]于鹏杰,蒋建华.东莞宗族文化传承与古村落保护研究:回归传统社会结构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