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安早期电影中“弑父”情结探析

2018-06-13邵宣

戏剧之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李安电影

邵宣

【摘 要】本文通过精神分析学对李安的早期电影进行深入解读,从秩序构建、作者自身投射,以及弒父所造成的后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李安在创作影片时所呈现出的主体寻求,并且从人类自身去探寻“弑父”情结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关键词】李安;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108-01

“斜目而视”是斯拉沃热·齐泽克电影理论批评的重要方法,齐泽克认为,电影作为一种人类意识形态的表现方式,实质上是人类主观世界的投射。在电影中,对于世界的描述是主观的,因而所展示的空间是完全虚幻的。正因为其植入了欲望,所反映的世界更加真实可靠。然而,大多数电影分析者在解读电影时试图用纯粹的理性去解读影像。譬如,对于李安的解读大多集中于文化冲突与碰撞,却忽略了李安作为主体在创作电影时更深层次的内涵,本文尝试从“弑父”情结的角度,解读李安电影。

一、“弑父”与秩序的重建

在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王,不断反抗与挣扎,但始终未能逃出命运对于自己的束缚。在此之后,俄狄浦斯神话被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所引用,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概念“俄狄浦斯情结”。后经过无意识学说的解释,俄狄浦斯神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成长的世代更迭,由于儿子的逐渐成长与父亲的意志发生了冲突,父亲的衰老与儿子力量的成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儿子逐渐成为了家庭的主心骨并且逐步取代父亲家长的位置。父亲的家长身份被不断消解乃至消除,这一点在李安早期电影中体现得异常明显。

李安早期的电影包括《喜宴》《推手》《饮食男女》,三部电影里面着重塑造的是一名严肃传统的父亲。《饮食男女》之中,父亲老朱早年丧妻,影片开始之初,家庭秩序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三个女儿各有自己的事情,渐行渐远。在影片之中,随着几个女儿的各自独立,老朱自身的“家长”身份是处于不断消解之中的。同样,在《喜宴》里,伟同的不断欺骗与父母的步步紧逼充斥着丰富的喜剧性。《喜宴》中的父亲是一个严肃、古板的退休军官,对于伟同的婚事施压于无形之中。在电影中,剧情虽然一波三折,但结局最后,却意外地现出父亲对于伟同同性恋身份的宽容和理解,其实质也是在于表现父亲的妥协与“家长”控制力的丧失。如果说前两部电影着重的是儿女与父亲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抗,那么在《推手》这部电影之中更加强调的是媳妇与公公之间的对抗。“父亲”在电影之中自始至终都是处于家庭边缘的人物。

二、电影对于李安自身的投射

李安前阶段的电影带有强烈的自我印记。李安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期望之下,其成长历程,实质上就是自身意志与父亲意志进行对抗的过程。在一个正常的人类家庭之中,一旦父亲衰老,儿子成年,儿子自身意志的觉醒与父母期待之间的冲突必定会形成一种“弑父”行为。所谓“弑父”行为,并不在于杀死现实生活中的父亲,而是在自身的成长和选择上摆脱上一代人给予的期望而进行的个人选择的行为,也是人成为自身主体的一个必经之路。

父亲符号学的传统意义,不仅作为保护、维系家庭的重要象征,同样也在家庭秩序中起着规训、引导与惩戒,同样在艺术形象之中,父亲有“秩序”与“慈爱”两种象征。在拉康镜像理论里,主体需要与他者的反馈进行自我身份确认。在想象界中,个人作为主体开始不断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存在的这个世界,父亲作为一种介入,成为了一面镜子,即“他者”帮助主体确认自身的身份。随着主体确认的不断进行,在象征界中,父亲符号作为一种秩序与权威存在,开始干预个人独立与成长,此时“镜子”开始失效,个体必定开始寻找新的参照物,必然与上一辈发生冲突。子女成长与独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脱离原有家庭秩序和构建新秩序的过程。

三、“弑父”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意义

弗洛伊德在论述俄狄浦斯情结时认为,婴儿通过依赖母亲来达到自身的满足,但随着婴儿的长大,他会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父亲。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对父亲有着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自己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又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样有力量的男人。在前期主体确认时,“父亲”成为了参照物及敌人,主体既希望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又不断试图摆脱父亲。

“弑父”这种行为与情感,不仅存在于李安自身,还与人类个体的成长经验密不可分。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讲,《父亲三部曲》所要表现的“弑父”行为,即父亲“主体”印记的消解,是植根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之中的。个体成长中与父母为代表的上一代人之间的对抗,促成了主体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对抗,一旦失败,就会达到一种消极的后果。比如《雷雨》中的周萍与《北京人》中的曾文清,就是典型的“弑父”失败,“弑父”行为的失败,会导致个人意识被上一代人控制。总而言之,要么成为自己,要么成为父母,“弑父”行为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体验,不仅存在于李安个人对于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理解,从更深层次来说,是人类成长历程的一种复现。

猜你喜欢

李安电影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