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创作风格

2018-06-13程舒婷毛羽冲

戏剧之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镜头历史

程舒婷 毛羽冲

【摘 要】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是英国著名导演大卫·里恩的代表作,曾荣获过多项大奖,对当下的电影创作,尤其是对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西斯为代表的“新好莱坞”导演们有着深远影响,堪为影史经典。本文结合影片的风格、镜头、主旨思想等方面浅析其创作特色。

【关键词】史诗风格;历史;镜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096-02

一、鸿篇巨制的史诗风格

大伟·里恩一生虽只拍摄16部影片,但部部经典,共获得27项金奖,56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其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多拍摄以英国为背景的影片,尤其是对狄更斯的小说进行改编,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从1952年开始,里恩一改前期的制作风格,利用外国资本到国外取景,拍摄了6部宏大规模的彩色宽荧屏史诗片,包括《日瓦格医生》《印度之行》等。《阿拉伯的劳伦斯》当属后者。本片获1962年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七项大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等三项提名,是当之无愧的影史经典。本片以历史真实人物为核心,讲述了传奇人物——英国军官劳伦斯如何带领阿拉伯人民发动伊斯兰起义,最终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的故事。从题材内容上看,本片应该属于人物传记片,但影片并没有局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故事的讲述,而是扩大到对整个伊斯兰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全面反映。由此凸显主人公的形象,使影片具有一种将小人物置于大历史下的史诗风格。

这种史诗风格首先表现在对人物的处理上。在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劳伦斯作为主人公得到了立体完整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其性格的变化上。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劳伦斯——一个性格天真善良的英国军官,在经历了革命的洗礼之后变得严肃冷静、老练,甚至有些冷酷。当目睹了伊斯兰首领与英国政府的政治交易之后他变得绝望幻灭,只能回英国休养。退出政局后,深知现实伊斯兰民族的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在影片长达三个小时的叙事之中,主人公的形象性格悄然改变。此外,影片还具有一种群像性的人物,塑造出劳伦斯外,还重点刻画了深谋远虑、城府极深的伊斯兰首领与足智深谋的国师,以及刻板的英国军人和圆滑的英国政客,这两者构成了一种对比,展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本片的史诗风格还表现在影片对于历史文化的态度与事业之上。主人翁劳伦斯在历史上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族独立解放的代表,有人说他是英国的叛徒。本片没有具体表现这两种观点,而是以人出发,将劳伦斯塑造为一个理想者,全篇的故事,是一个理想主义从追求理想到最终理想幻灭的过程,而政治革命仅仅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不仅表现了宏观历史场面,更剖析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巧妙融合真实事件和艺术表达,既忠于历史又超出历史,同时彰显出了巨大的人文主义色彩,反映了导演独特的人文主义思考。

里恩的影片往往将个体的人,尤其是英国人,放置在一个陌生化的文化环境中,通过表现人与这个环境的矛盾冲突与反抗斗争,展现出人性的本质,同时由于这些人也包括其成长环境的文化特质,尤其是英国传统文化,因而又构成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对比与冲突。例如《印度之行》里首次前往印度的英国女子艾德娜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桂河大桥》里被日军俘于缅甸的英军战俘代表尼科森上校。英国作为一个殖民大国,在与其他被殖民国家文化的比较中可以看到,里恩对于殖民文化的深刻的反思。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阿拉伯人一方面发动起义要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起义成功后却无力发展建设,最终还是要靠英国政府的帮助达成种种带有殖民色彩的政治协议。导演对历史文化复杂性的深刻思考是本片具有史诗气质的内在原因。

本片的史诗风格还表现在其场面设置调度上。导演在场面设置上不惜血本,制造出一幅幅宏大场面,利用远景的宏大气势,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场面调度上里恩的技术炉火纯青,如在表现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土耳其的铁路时,无数人马从沙丘上蜂涌而下,运用全景的同时也抓住了不少特写,尤其是一个孩子的特写,大中有小,突出重点,有其深刻意味,足见其调度之功力。这样的恢宏场面是本片史诗风格形成的不可缺失的因素。

二、至善至美的电影语言

影片场面设置上的宏大,离不开剪辑技巧的使用。大卫·里恩曾说过,剪辑师是幕后英雄。他本人也是剪辑师出身,曾有“英国第一剪辑师”的美誉,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里恩将这部影片的电影语言做到了至善至美,其中堪称影史经典的片段,当属沙漠日出的段落,里恩十分巧妙地利用火柴与朝阳在颜色上的相似性,实现了上下场的时间空间的转换。同时冉冉升起的朝阳象征了初到阿拉伯满怀理想希望的劳伦斯的心情,使得这一自然景观也成了塑造人物的性格的戏剧元素。

在本片中,里恩使用大量的剪辑技巧,比如被美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丁·汤普森称为“影像回声”(Graphic echo)的用三个镜头来转场的剪辑技巧,可以压缩时间。影片中,美国记者来采访伊斯兰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把名片递给一个老人请他引路。第一个镜头是记者在宫外把名片递给老人,老人低头看;第二个镜头是名片的特写;第三个镜头突然变成费萨尔王子在宫内看完名片,还给记者。短短三个镜头就表现了美国记者从宫外到宫内,自我介绍等一系列的过程。其实,第三个镜头是对第一个镜头的“回响”,它利用了两个镜头内部动作与内容的连贯性和相似性,把前后不同的动作主体、动作时间,以及发生动作的地点拼接在一起,由于观众对于看名片、抬头这一系列动作的心理预期,这一剪辑并不突兀,加之完形心理的作用,把这两场戏之间的冗杂内容自然而然地填补起来,反而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加快叙事节奏。

里恩还非常重视音效的运用。在长达几十秒的日出长镜头里没有使用任何音响,达到一种静寂效果。积蓄的静寂一下子爆发出来。具有极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这一段作为本片的第一个大场面,以巨大的视听冲击奠定了全篇的史诗格调。

三、古典时代对戏剧法则的继承与发展

大卫·里恩具有良好的戏剧功底,前期文学电影大多有着强烈的戏剧性,而这一特色也被运用到了他后期拍摄的作品中,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里恩采用了传统按时间顺序叙事策略,详细地讲述了劳伦斯在阿拉伯的故事。这其中不断插入矛盾冲突点推动剧情不断发展,故而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看下来并无疲惫之感,全篇从头至尾是一个完整连贯的学识,这与其内含的戏剧性密切相关,因而本片具有大众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商业价值高。

同时,理论又时不时在古典的戏剧性中加入了现代主义元素,融入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艺术思考,片中多次运用主观镜头表现劳伦斯的精神世界,如穿过纳夫德沙漠时看到的海市蜃楼内有明显现代派的色彩,而这都与传统的叙事法有机融合在一起。因而里恩影片不仅有大众性和商业价值,同时也有艺术性和艺术价值,不仅具有传统性之美,还具有现代性。

经典之作《阿拉伯的劳伦斯》延续了大卫·里恩宏大史诗的创作风格,探究了其创作背后的文化,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与其创作者的匠心努力密不可分,其创作手法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Outlaw.《阿拉伯的劳伦斯》第一史诗片[J].国家人文历史,2015(04).

[2]王萍.大卫·里恩的导演艺术——深刻、广博、沉穩[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5).

[3] 加里·克劳达斯,张颖.《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剪辑——安妮·V.科茨访谈[J].世界电影,2009(06).

猜你喜欢

镜头历史
三维场景浏览中建筑造型的特点及镜头运用
新历史
立体视频资源存储入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