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丘四平调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6-09王娇

戏剧之家 2018年13期
关键词: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王娇

【摘 要】商丘四平调是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由苏北花鼓原有的基础上吸收评剧、豫剧、曲剧、京剧等剧种的曲调演变而成。作为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丘四平调,其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商丘四平调人才及曲目、发展资金匮乏及观众断层流失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商丘四平调的传承与发展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人才培养、曲目创新、资金解决和四平调与旅游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商丘四平调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商丘四平调;稀有剧种;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028-02

20世纪30年代初,稀有剧种商丘四平调在苏北花鼓原有的基础上吸收评剧、豫剧、曲剧、京剧等剧种的曲调演变而成,起源并流行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几省接壤地区。商丘四平调传统剧目有《小包公》、《小借年》、《陈三两爬堂》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演了20余出现代戏如《焦裕禄》、《白毛女》等,演出内容有所创新。伴奏乐器主要有高音二胡、扬琴、三弦、琵琶、笙、笛、唢呐,现在还配有电子琴等。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拜金荣、邹爱琴、邹玉振、王汉臣、杨学智等。因商丘四平调发展演变过程有清晰的脉络,业内专家称其为“中国戏曲发展的缩影”。2006 年,商丘四平调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丘四平调剧中包含了很多传统民俗的内容,对于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丘四平调剧团及艺人的发展现状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由于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及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可以更便利地欣赏到多样的艺术形式,流传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戏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全国四平调剧团由原来的30多个减少到四五个,大部分演职员工为了生存,纷纷改行,演员数量锐减。2002年,在国家一级演员拜金荣和团长付梅的努力下,商丘四平调剧团逐渐恢复排练和表演;2003年,他们自编自演的曲目在河南省第三届戏曲大赛上获得银奖,在全国“国花”杯戏曲大赛中获得金奖,使商丘四平调引起艺术界的关注;2011年,在政府的扶持和剧团的努力下,商丘市文化艺术学校和剧团联合创办了“四平调艺术传习所”;2014年,只有河南省商丘市、范县和山东省成武县三个专业四平调剧团;2017年11月,商丘四平调局团受邀到梅兰芳剧院演出指定曲目《小包公》,深受观众喜爱。

二、商丘四平调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商丘四平调人才培养问题

在这个市场经济充斥的时代,学习一种技艺学习者会衡量其学习的价值性,参考其音乐市场和未来的发展前途,某些技艺的音乐市场面比较广,因此才会有较多的学习者来学习[1]。自2006年被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商丘艺校计划为四平调剧团培养学员,因觉着没有前途,没有太多人学习四平调。在社会制度转变的时代背景下,艺人的很多子女也不再走家庭传承的这条路,而是选择更适合生存的发展道路,剧团演员构成逐渐出现断层现象,剧种的传承问题不容乐观。

(二)曲目不具有创新意识,自身发展面临挑战

曲目内容与时代发展有“代沟”。最初由于演员知识水平有限,传统四平调都采用口传身授的教育模式,造成“人亡曲灭”的局面,学员在学习时缺少理论和严格的标准;目前上演的依然是十几年前编排或者传承的经典四平调曲目,很难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观众找不到代入感,不能引起其兴趣;随着演员的减少和观众的不断流失,政府在剧团新剧的排练和编制方面的投资逐渐减少,有时候几年也推不出一部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

(三)政府部门的扶持问题

建国后,四平调民营戏班被纳入了政府体制,在傳承、演出形式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师徒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师生、同事关系,由自负盈亏的演出艺人成为国家编制的正式人员。改革开放之初,商丘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商丘四平调剧团多方面的扶持和帮助,二十年来商丘四平调剧团首次通过考试招收了8名演员,政府给了编制,拨了工资,为濒临灭绝的四平调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2]。但是近年来政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2017年11月在梅兰芳大剧院的演出,也是在受邀后拨款给剧院排演曲目的,是被动式的发展。

(四)资金问题限制剧团发展

剧团的演出大都是公益性的下乡到基层文化展演,商业性演出很少。淡季的时候一般都是排戏,如果要排演一场大戏需要一大笔资金,目前剧团的经济状况无法达到大戏排演的资金需求。由于演出费用收入有限,商丘四平调剧团把自己的办公用地腾出一层楼用来开设旅馆,以补贴剧团演出的开支。

(五)观众群体的断层与流失

四平调鼎盛的年代没有其它艺术形式和新媒体的介入,村镇里最常见的一种文化娱乐生活形式便是农闲时的村头大戏。而在如今快餐化的生活节奏中,坐下来欣赏传统的戏曲表演人越来越少。四平调原有曲目内容为当时时代背景,与如今的生活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表现出来的情感与现代的年轻观众存在“代沟”。

三、应对策略

(一)注重人才培养

传承是有形与无形编织起来的历史网络,维系着传统音乐世世代代流变不息的生命,传承即是一种文化行为和方式,更在于它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体制[3]。在高校设立四平调专业科目,提升四平调演员文化水平,培养更多掌握专业的戏曲知识的人才;聘请老艺人为客座教授,在老艺人的口头传授下学习商丘四平调,并将其总结成语言和理论;借助青少年接触多的新媒体宣传,促进青少年对戏曲的喜爱及增加群众基数。

(二)结合时代背景,编制新的曲目

创新地应用科技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策略之一[4]。适者生存,创新是戏剧发展的原动力。商丘四平调要打破当前的困境,需要在联系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曲目,使曲目内容更贴近当下生活;加强与时代发展内容相结合的新曲目创作,吸引更多受众。结合新媒体做好宣传。积极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可以开展比赛和交流活动,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借鉴其它传统文化的宣传方式,如《新贵妃醉酒》歌曲,体现京剧与现代歌曲融合,受到各个年龄阶段人群喜爱,使得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发挥政府主导、学者参与、企业融入的作用

1.政府应重视戏曲方面人才发展,对拥有商丘四平调戏曲知识或表演能力的学生,可作为中招、高招加分政策之一;把四平调的经典剧目如《小包公》等制作成旅游纪念品,卡通影片等;中小学开设四平调音乐课程,不仅可以培养更多的听众群,还可以培养潜在的传承人。2.重视学者参与。学者对商丘四平调进行评估和指导,建立档案、著书、历史研究、刻录光盘等措施都是对商丘四平调最有力的保护;群众对本地文化遗产不懂如何科学合理地保护,政府政策强迫保留文化传统只治标不治本,通过学者对群众指导,可培育其文化自觉意识,主动参与到四平调的保护中。3.企业融合,解决资金问题。民俗文化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我们不能否认非遗在当代社会人民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不能否认保护面临市场竞争的问题,如果简单地拒绝其市场化、商品化,非遗将失去其生命力,失去其活态性和流动性,最终成为干枯的标本[5]。发动社会企业力量投资商丘四平调,将商丘四平调作为一种文化资本注入到当代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商业化、商品化,将其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生产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四平调剧种都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商丘四平调作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剧种,在河南地方戏剧、历史、音乐等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当然,商丘四平调的传承和发展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需要我们抓住时代发展机遇,紧随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发展,融合旅游业,才能使商丘四平调重新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王豫立.文化变迁视野下的商丘四平调研究[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3:24.

猜你喜欢

发展问题对策建议
对灵璧县近期发展的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