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

2018-06-09史方平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摘 要】当下,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存在着空置率高、效率低下、产学结合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概念及运行框架进行深度分析,再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进行基于政校企商合作的电梯专业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政校企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28-0050-04

【作者简介】史方平,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溧阳,213300)教学处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实训基地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能与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实训基地建设的优劣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未来就业与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更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的关键,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混合所有制概念的提出,为中职学校创新实训基地体制机制,突破校企合作瓶颈,贴近产业需求,走出一条多元投入、多边合作、多方治理、多样发展的特色之路提供了建设方向与思路。

一、中职学校实训基地现状分析

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省教育部门高度重视,财政投入不断加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但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快速转型,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非生产性实训模式决定了实训教学是模拟式教学

很多中职校虽有省级品牌型实训基地,但更多的是自建式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自筹资金,自主管理。实训课堂处于以“教”为主的模拟状态,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完全依据教师预设步骤动手操作,而非进行生产性实训。这样的实训模式导致实训基地缺乏价值。

(二)教学可持续能力弱导致实训基地空置率高

中职学校因招生而改变专业设置,导致实训基地设备配置不合理,部分设备闲置成为摆设,而急需的专业设备数量却不能满足学习需求,学生实训过程中大多只能轮换使用,实训效果不佳。国家虽拨款支持学校建设实训基地,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础建设,但保证不了实训过程中大量的耗材、实训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此外,学校还缺乏具备生产实践能力的实训指导教师。

(三)教育资源浪费导致公共利用效率低下

中職学校实训基地更多的是服务于校内学生日常教学实训,没有对接社会公共培训、企业人员培训等,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无法实现实训资源共享,与人才竞争、技术竞争有一定距离,导致传统型实训基地公共利用效率低下。

(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导致产学结合成效不佳

中职学校在实训技能培养上虽提出了无缝对接、零距离对接的口号,实际上却远远没有做到高度匹配。虽建有校外实训基地,但对企业来讲,技术人员考虑企业效益,忙于生产,无暇顾及校企合作;对教师来说,进不了企业生产一线,也就出不了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技术科研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无法有效跟岗、贴岗。所以,校企合作无法真正融通,出不了产学结合的成果,也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内涵分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首次将“混合所有制”这个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提出“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并享有相应权利”。近年来,多地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模式与经验,为中等职业学校创新实训基地管理体制机制、突破实训基地建设瓶颈提供了建设思路。

(一)概念阐释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是多主体采用以资本、场地、设备、技术、人员等有形或无形资产入股的模式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产权和知识产权归学校所有,生产与经营权归企业所有。它须基于学校技能教学的标准,从人才培养、技术形成、技能学习、实训要求等要素出发,满足“教学服务企业、企业带动教学”的利益诉求,实现学校的技术积累功能,提升实训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完成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达成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实现实训基地建设的“六化标准”,即“功能系列化标准、设备生产化标准、环境真实化标准、人员职业化标准、社会服务效益化标准、管理企业化标准”。二是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赢”诉求,即多渠道、多形式为实训基地筹措资金,政校企商共建,由专门理事会共同决策实训基地重大事项,学校研发团队和企业技术人员校企共管,实现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对外开放,服务社会,辐射地方及周边区域中小企业及中职学校,达成资源、信息、经验及成果区域共享,政府、学校、企业、商会共同获益。三是实现“教学、培训、生产、技术研发、技术积累及技能比赛”一体化功能。

(二)运行框架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运行框架如下:政府投入土地,学校投入师资,企业投入资金,商会投入资源,确立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工作体系,实现实训、教学、培训、研发、实践运营,并产出产品,满足政府、学校、企业、商会四方需求,运行成功,实现价值增值,继续投资实训基地运行。(详见图1)

三、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一)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政校企商“四共”目标

引入混合所有制可以解决去行政化问题,也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切实从本质上实现产学深度融合,进而使资本的办学效率实现最大化,使办学机制回归职教本质。在“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下,溧阳市职教集团以电梯专业的专业优势为突破口,引起政府关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吸引企业人力资源专家和电梯商会进校调研。政校企商四方联动,政府、学校与江苏立达等四家电梯企业及溧阳电梯商会成立政校企商合作工作委员会,协议共建电梯实训基地,制定系列合作规章制度,明晰政校企商的责权。政府层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支持、监督实训基地运行及协调各方利益;学校方面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借助基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负责实训基地的日常经营活动,关注经济效益,同时负责招收学员、就业安置、资金资助、绩效考核;商会利用行业资源保障学生和参训学员的就业。这样,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管理有章可循,目的有据可依,形成了互融关系,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四共”目标。

(二)集聚社会力量,激活社会资本活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等指导性意见,为解决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提供了思路。只有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汇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才能将中等职业教育办出活力。混合所有制形式在集聚社会闲散资本等要素时比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更能发挥集聚作用,在执行过程中有利于推动社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能够对社会经济结构、资产结构等起到优化、增值作用。另外,突破行业的限制、所有制的约束,可按照市场价值规律对社会上闲置的资本、劳动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混合所有制电梯实训基地设在别桥电梯产业园,由别桥镇政府投入土地,企业出资3200万元建设综合楼、实训车间,购置教育教学设备,负责基地运行的各类资金保障,占实训基地75%的股份。同时,在别桥镇政府主导下成立溧阳市电梯商会,商会投入最新的行业资源,扩大基地资源平台,占实训基地5%的股份。学校投入师资和技术,规划方案,承担培训任务,占实训基地20%的股份。这样,以“政校企商会共建”的投入机制,将政府的主导作用、行业的资源、地方资本和学校的技术力量充分融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解决了投资主体资金无出路的问题,将社会资本在管理效率与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保证了学校教书育人的本质没有变,避开了学校资本运作能力不足的短处,实现了多元化开放式互补与融合,为职业教育的春天注入活力。

(三)瞄准地方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而就业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工作。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正是基于人才培养质量观。以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学校瞄准了溧阳市“十三五”规划中溧阳制造业将建成“一区+四园+多点”产业发展分布格局,瞄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紧跟市场,提高电梯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吻合度与适应度,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首先,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联动制定电梯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和教学标准。其次,以电梯岗位工作过程化要求调整电梯专业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再次,实现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将现代学徒制理念贯穿于实践教学,将模拟化教学实训转变为企业生产化实训模式,强化行业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促进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深度对接。第四,以企业工作过程确定教学流程,以企业生产性实训为主线,按照“初步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思路,从电梯职业岗位基础能力的初级能力、电梯职业岗位专业专项能力的中级能力、电梯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高级能力三个层次培养学生,保证了学生职业能力递进发展,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角色向技术员工角色的逐步转换。

(四)规划师资培养,突破教师发展模式

通过“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学校不仅把握了人才培养方向,而且有针对性地规划师资培养,构建“课程共建、师资共训、人才共育”的师资培养体系。首先,重视教师基本能力的培养。以企业培训为主体,校本培训为手段,形成内培外训的师资培养长效机制。学校每学期都安排专业课教师进驻企业教师工作站,进行企业调研、参观学习,通过老教师帮扶,促进新教师教学和技能基本能力的提高。其次,培养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引导专业教师走出校园进入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要求每个专业教师“带着任务去,拿着成果回”,了解生产岗位对中职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的要求,促进自身理论和技能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能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为学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出谋划策。再者,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专业教师在岗位上与企业人员进行理论研究,与技术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或新工艺研究,提升自身科研能力。

(五)共享教育资源,扩大功能辐射社会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学校实训教学的质量,更为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产业行业的能力提升起到造血功能。首先,实现职业技能鉴定功能。职业技能鉴定是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专业实训教学功能的延伸。对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后,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促进其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满足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更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提供职业资格保证。此外还对社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人员的就业水平和岗位工作能力。其次,实现社会培训功能。社会培训功能是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资源开放共享的一种体现,是增强辐射功能的基本要求。校企双方利用开放的基地资源,依据就业岗位变化需求,开发新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创新社会培训教育教学方式,面向以企业员工、下岗人员、转岗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等为主的各类社会群体开展培训。第三,实现技术研发功能。技术研发功能是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推广,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产教研一体化发展,促进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

四、关于混合所有制實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一)实训理念的构建

实训教学是中职学校特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建构以学习力解放为基本视角的实训课堂,涉及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学生跟岗、贴岗、走岗实训的每个环节,真正解放学生学习力,才能使学生具有实训动力、实训毅力、实训能力和实训创新力,从而获取知识、分享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

(二)实训内容的转化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背景下的实训内容势必要有特色,实训内容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取基本技能,或者是为了达成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而是要为学生适应未来职场生活做好准备。为此,在实训过程中,需要考虑实训内容的转化,需要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及差异性,充分收集学生关于实训内容的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习发展的“实然”将有着因人而异、极为丰富的生成。

(三)学习方式的革命

“互联网+”背景下新教育体系的种子不仅仅在学校生成,还可以从家庭教育、工作场所、学习中心、视频软件、远程教育中得到。这种泛在学习也引导着学生实训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实训不能停留在课堂,也要拓展到课外。这就需要教师提供海量资源,构建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无缝对接,为泛在学习提供无缝环境,学生可以在多种情境下实现多种方式的切换与体验,实现对学习自由的追求。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建设在中职学校中有着天然的、法理性的独特优势,建设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商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找准了政校企商多方诉求的结合点,认准了校企合作的定位点,瞄准了混合所有制生产服务的发力点,拓宽了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途径,满足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需要,激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活力。

猜你喜欢

混合所有制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非公资本进入:问题和对策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国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发展混合所有制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