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穆与伟大

2018-06-08仲婉宁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静穆陶渊明人格

仲婉宁

【摘要】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创作和社会实践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人格体现为两方面,即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人格形成的原因,包括家庭与社会思潮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20-01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他的诗品与人品,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和称颂。他的诗,是他的人格的体现;而他的人格,则是一首首蕴含深刻的诗。

梁萧统指出:“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陶渊明集·序》)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真实人格作出的公正评价。之后,朱熹又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是能不要,此所以髙于晉宋人物。”(陶澍注《陶靖节集》)这个评价,进一步肯定了陶渊明光明峻洁的人格。其实,陶渊明的一生并非是静穆平淡的,他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有愤世嫉俗的情怀。所以,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陶渊明之所以“伟大”,主要是他在执着地追求与艰难的探索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人格,二是理想人格。现实人格静穆、质朴;理想人格刚健、伟大,这两方面的人格精神相互辉映,互为补充。

在现实中,陶渊静穆质朴的人格,体现在两个方面:

1.求“真”即是对“真”的渴望与探索

陶渊明生于东晋、刘宋之交的大动乱时代。他的家乡江州是封建军阀的必争之地,“真”与“伪”的矛盾令陶渊明耿耿于怀。因此,当他出任州祭酒一职时,由于“不堪吏职”,终于“少日自解归”。后来,他又做过镇军和建威参军,还做过短时的彭泽令,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解绶去职,再不做官。

陶渊明的弃官,是对“伪”的现实进行鞭抵的体现。在他心中,隐居是保存“真”的唯一途径。在归隐躬耕生活中,他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环境,那就是“桃花源”式的社会构想。诚如列宁所说:“一个国家的自由愈少,公开的阶级斗争愈弱,群众的文化程度愈低,政治上的乌托邦通常也愈容易产生。”。“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人们幸福快乐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作者渴盼着这样时代,尽管它那么的遥不可及,却依然执着地用躬耕的行动去实践着“真”的社会理想。

2.求“朴”,即是追求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

经过十三年的仕途生活,陶渊明身心疲惫。他抱着“返朴归真”、“抱朴守静”的人生宗旨归隐田园。“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归去来兮辞并序》)辞官归家的陶渊明,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啊!以至于在路上竟忘情地奔跑起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在这脍炙人口的诗篇里,向我们展示了自然、朴实、富有生机的乡村风光图,寄寓着诗人“朴”的妙境。

然尔,从“爵同下士,禄等上农”的仕人,过渡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老农,这其中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的。但陶渊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正是这种躬耕自资和固穷守节的秉性,使他的田园农事诗古朴淳厚,这也正是后世田园诗人所无法达到的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指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证明他并非整天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是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正是对陶渊明人格的正确评价。

从陶渊明的作品中,他的伟大之理想人格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体现在“志逸四海”的豪情中

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说,人是万物之灵,就应该有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和信念。或者是“击壤自欢”,或者是“大济苍生”,都不失为一种理想,都可以“傲然以称情”。

他的曾祖父陶侃,因平定了苏峻之乱,成为东晋的开国元勋。他的祖父陶茂也曾做过一郡太守,是“直方二台,惠和千里”的人物。父亲陶逸也曾“寄迹风云”身入宦途。他们的功绩对少年陶渊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可见他是一个具有广阔胸怀的爱国志士,希望为国戍守边疆,杀敌立功。但在他生活的年代,门阀士族垄断了高官要职,他终因无法施展抱负而隐居田园。

虽然归田,他并没有不营世务的抛弃理想与志向。“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就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他在心灵世界中构筑了这与现实黑暗社会对立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2.体现在“金刚怒目”的气魄中

陶渊明隐居后,他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往往也露出“金刚怒目”的一面,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陶渊明非常欣赏荆轲这种为了正义视死如归的豪侠气概。虽“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但“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丝豪不给人悲观失望的感觉。陶渊明借此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以求得心灵的宽慰。

《读山海经》也是陶渊明“金刚怒目”的代表作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歌颂了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这种“猛志固常在”的精神坚定着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崇高信念。

陶渊明的一生,是追求理想,为理想奋斗的一生。他受儒道思想的影响,从一开始的“猛志逸四海”的价值取向到后来的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都是非常真诚地实施着儒道理论。也可以说,陶渊明人格形成是对儒道等多种思想批判继承的结果。他尊崇儒家思想,却没有儒家森严的等级观念;他崇尚清静、自然,却不放荡避世。他以身体力行、独树一帜的人格特征,展示着“静穆”与“伟大”!

参考文献:

[1]鲁迅.题未定草(七)[A].鲁迅全集(卷6)[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陶明渊.饮酒(二十)[A].陶明渊集(卷3)[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5.

[3]列宁.两种乌托邦[A].列宁全集(卷18)[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6.

[4]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6.3.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1979.5.

猜你喜欢

静穆陶渊明人格
你好,陶渊明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书贵端庄与静穆——谈阚景荣小楷书法印象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不为五斗米折腰
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雕塑》100期综述
看似静穆非静穆,题闲赋闲非写闲——陶渊明田园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