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地方民俗文化的关系

2018-06-08时秋叶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弘扬语文教学

时秋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民俗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被淡忘。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立足我国的民俗文化,特别是湘乡龙洞本地的民俗文化,充分发掘其中的精华,把它们全面融汇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和民俗美的熏陶。我们在这里主要思考的是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弘扬 民俗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多文本阅读中学语文课堂民俗文化研究》(课题编号:dwbyd1701171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79-01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中外文化在多元化的时代更深入地“亲密接触”,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事实上唯有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始终能对人们起到激励和提倡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认真加以取舍,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釋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地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包括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等内容。对于民俗的定义、什么是民俗、民俗所包含的内容等有关民俗的最基本的问题了解清楚了后,我们才能系统的研究民俗。把民俗作为一门学科,一种时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清楚地定义了民俗的概念后,才能知道民俗所要研究的东西,确立其研究方向。我相信,民俗的研究会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二、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重视语文教材中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学,它是除了风俗这种显在表现形式以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如说《核舟记》中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术;《口技》中所表现的这种传统表演艺术;《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那人人称道的捏泥手艺。这些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民间技术的流传,是一种特有文化背景的继承。这些东西会在我们的文学里面得以体现,成为一种专门的民俗文学。类似的文学类型还有传说故事、神话、歌谣之类,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学生在阅读这些课文的同时,要明确它们是一种民俗的文化体现即民间文学,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也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实实在在反映出来。

三、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中的乡土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向学生介绍乡土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肯定有很大帮助。一是用好文本资源。语文教学如何吸纳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仅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重视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民俗文化在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重了文化的兼容,其中很多体现民俗文化的经典篇目呈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如古典诗歌类的《水调歌头》、《过故人庄》、《观刈麦》、《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古典小说类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现代作品《端午节》、《安塞腰鼓》、《祝福》、《药》、《茶馆》、《边城》;现代诗歌《回延安》、《甘蔗林——青纱帐》等等充满浓郁的民俗气息,也展示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阅读这些作品,民俗文化的各个层面的内容都一览无余。二是开发乡土资源。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只是向我们介绍了胡同的有关情况。其实,我国传统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数不胜数,有陕北的窑洞、湖南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云南傣家的竹楼以及朝鲜族人的大屋顶民居等。在我们温州也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自豪的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正像一位乡土建筑专家评说,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没有皖南民居的精巧,没有晋中大院的豪华,也没有闽西土楼的壮观,但它们把楠溪江姑娘的清纯灵秀、老农的朴实坦诚和文人的儒雅散淡融会进去了,构成了和谐宁静,潇洒自如的一座乡土建筑的史书库。作为雅俗文化碰撞交融的呈现,楠溪江的古村落建筑即体现东南边陲对正统文化的向往,也杂糅以草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原始自然崇拜,凝结着文人学士、民间匠人独特的智慧和劳动。异于大宗祠型制的保守、封闭、内向和布局的千篇一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在楠溪村“游历殆遍”,留下宝贵诗作。其次,如王羲之、裴松之、孙绰、颜延之等等,或前或后光临。楠溪江还哺育永嘉历代人才,据统计:自唐武德五年至清光绪三十年,共考取进士700余人,故永嘉楠溪江素有“溪山邹鲁”之荣称。

发掘民间的歌谣,如《云南的歌会》。旧歌谣是传统民间文学的一个品牌,湘乡历来文盛,旧歌谣亦盛,曾广泛流传。有些我小时候就熟听,现在回味,仍颇有滋味。不仅语言通俗优美,也反映了过去社会的情景,充满乡土文学味。如能把它融入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如:小姑歌:大栗树,树叶多,哥哥嫌我姐妹多。哥莫骂,嫂莫嫌,在在家只有三五年。堂屋里洗面哥也骂,灶屋里洗面嫂也嫌。打开爷仓吃爷饭,打开娘箱穿娘衣。呷你哥哥的作田饭,穿你嫂嫂的嫁奁衣。嫁女歌:天也平,地也平,只有爷娘心不平。一姐嫁,金满箱;二姐嫁,银满箱;三姐嫁,烂皮箱。一姐回,坐轿回;二姐回,骑马回;三姐回,行路回。行一里,哭一里,扯起罗裙揩眼泪……这些歌谣的内容很丰富。

总之,民俗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趋所示,弘扬民俗文化是时代的热烈召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弘扬语文教学
弘扬爱国精神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弘扬雷锋精神 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