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教育: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一种视角

2018-06-05张龙

科教导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责任感大学生

张龙

摘 要 面对新的形势、变化与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和载体创新也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常态。而将隐性教育的概念与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无疑也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期隐性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能在其中发挥得更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题中之义,隐性教育势必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一种新视角。本文深刻解读高校隐性教育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充分认识隐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探索隐性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隐性教育 大学生 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03

Abstract 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the change and the challenge, the method, the path and the carrier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new normal. It is undoubtedly a new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and idea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lay a better role in the special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implicit educati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ea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he implicit education is bound to b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profoundly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lly understands the importance of recessive education to foster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alistic path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to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implicit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概念,它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隐性教育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它不仅是显性教育的有益补充,更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功能与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义。在我国教育实践活动中,特别是显性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一直是一个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其他的基础知识的教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和两种形式,怎么提高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效果,确实值得探讨。研究表明,随着隐性教育功能的不断深挖和扩展,隐性教育的很多内容、方法、路径和理念倒是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运用隐性教育的理念,准确植入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以期事半功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也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一个重要路径。

1高等学校“隐性教育”的概念与育人功能解读

1.1 何谓“隐性教育”

隱性,显而易见是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显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教育思想之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一直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这种传统思想正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涵和本质所在。我国战国时期有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隐性教育思想的真实写照,因为它强调教育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合理价值所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了对隐性教育的探讨和研究。研究表明,我们人的道德、思想、理念、认知、能力、技能等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种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影响它的因子非常之多,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外部的影响因子就是环境因子。比如所处环境、氛围的“软约束”等,是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力量。所以,才有“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说法。综上所述,都是我们对隐性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理解与扩展。但真正的隐性教育,其实就是在教育及其实践的过程之中,充分运用“课程潜性”的理论,将教育意图、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不露痕迹”的蕴藏在教育情境中,才有相对比较隐蔽的手段和方法,让我们的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启示与转化,并逐渐内化为其自身行为规范与认知范畴。

1.2 隐性教育的育人功能如何发挥

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思想,其育人功能不可忽视,甚至可以挖掘很多深刻的育人理念。那么,具体的实践中,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呢,或者说其育人功能如何才能发挥得更好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一般认为,隐性教育思想的育人功能可以通过四方面的表现得以发挥:一方面,通过理念的重构与落地,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和强化隐性教育的功能与作用,那么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领导们就会时刻注意在设计各类项目中植入隐性教育的因子,使其散播在方方面面、时时处处;第二方面,通过各种环境的布置和安排,让环境影响因子成为育人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环境有时候比真正的课程教育还要重要,这种潜移默化是无形的教育力量;第三方面,就是通过各类学生活动来启迪思想、萌发智慧,因为学生活动是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形式,将教育思想与教育目的融入到学生活动中来,激活了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形式,是隐性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典型路径。第四方面,就是讓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这个大熔炉、大平台去锻炼、去磨砺,让自己在校内所学和社会生存相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是隐性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升级版。

2 隐性教育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2.1 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课堂教育和课程学习一直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责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维的不断活跃,课堂主渠道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影响。它必须找到一种有益的补充,使其效果得到保障。从隐性教育的视角来看,它很多的理念、方法和载体都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这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课堂教育需要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必须依赖课堂教育,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所以,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毫无疑问,课堂教育依然是主渠道,可是隐性教育肯定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力量。将隐性教育的内容植入其中,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培养的成效。

2.2学生乐于接受的有效形式

从隐性教育的定位来看,其教育形式有别于传统的“灌输式”、“填压式”的显性教育,其教育属性就决定了教育的形式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并且是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的一种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主题沙龙、教学夜谈、主题发言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感同身受、切身感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身就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一定要强调学生乐于接受、高度认可,否则也是形式主义,没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3 隐性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探索

3.1 校园环境育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学校是育人之地,环境是育人之基。在环境育人方面,首先应该做的是基础环境清洁、质朴、典雅。清洁雅致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美的行为,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养成文明修身我先行的责任意识。其次,应从校园建筑、雕塑、绿化、走廊等方面融入育人元素。如设定责任墙,信义少年事迹展,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海报等,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典型引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应从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方面,形成学校的思想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

3.2 社团活动育人

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个人兴趣、特长喜好、专业技能等而按照自愿的原则、一定的章程组织开展活动的群众性青年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特殊功能。当然,学生社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主要依托者与引领者。社团可打破专业、学科、年龄,甚至是学校的藩篱。社团活动是开展隐性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载体。形式多样的社团,如中特协会、反邪教协会、清远社、青年志愿者协会、茶艺协会,禁毒协会等开展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的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学生通过自我管理、朋辈教育影响认识社会,传播传统文化,担当青春责任使命,服务社会,自觉诠释了青春的使命感、责任感。

3.3志愿服务育人

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来强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社会、自身与他人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息息相关,从而使大学生更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国情、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因此,志愿服务的形式无疑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一种特别重要的路径和方法,而这种路径和方法是其他任何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我们可以通过志愿者参加文明劝导、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残之家等多项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让大学生及学生干部获得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体验和感受,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高校应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建立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志愿服务打造成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平台。

3.4团队协作育人

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有共同理想目标,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共享荣辱,获取成功。责任感是团队的核心原则,强烈的责任感是团队成员的做事原则。为此要完成集体目标,每个成员都应达到团队应有的责任感。团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良好载体。为此,高校要强化团队概念,引导学生人人入团队。打造团队精品项目,比如学科竞赛,暑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科研课题等,培育典型,加大宣传团队给予学生学业、思维、能力、处事、团结、责任心等方面的综合提升,营造人人争入团队的良好氛围,全面构建社会责任感隐性培育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龚志洪.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责任感大学生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责任感等2则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