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鸵鸟策略” 的背后

2018-06-03曹新燕

江西教育A 2018年4期
关键词:卷面鸵鸟评语

曹新燕

前些时候,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人多力量小”的说法,为之触动。这篇文章的内容,大意是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孩子,本该“人多力量大”,然而有的家庭教育行为却在拖拽、消解学校教育的力量,故而人多反而力量小。

从我身边曾经的教育案例来看,也觉得这话不无道理。

期中考试结束,我讲评试卷后,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做修改笔记,并给家长看看。

第二天,回收试卷。一份试卷上的两个大洞跳入眼帘,牵住了我的眼球。

细细一看,这两个洞是该生抠去我写的评语留下的。教学十七年,养成了试卷上留评语的习惯,还从没遇到过有学生抠评语的前例,我是有点气愤。于是把始作俑者阿诚叫到面前,我竖起试卷,眼睛透过试卷上的洞,看着他:“这两个洞是怎么回事?”谁料阿诚的嘴巴像被万能胶粘住了,老半天一声不发。

气急之下,我拨通了阿诚妈妈的电话。她妈妈说问过试卷上的洞,阿诚说那是他答卷时没放本垫,不小心划碎了,她相信了。

天啊!笔划碎试卷,能碎出椭圆形的洞?如此破绽百出的谎话,她怎么就毫不怀疑呢?我原本为阿诚的举动感到十分诧异,现在看来是有其家庭原因的。

“他答卷时,能把我批卷时写下的评语划掉吗?这岂不是怪事?”

本以为阿诚妈妈知道真相后,会责怪孩子不懂事。谁知,她帮助阿诚找了各种各样的借口。我明白了,原来,孩子选择抠去评语,也是受了妈妈喜欢找借口推脱责任的“熏陶”呀。

电话交流近二十分钟,我只说了三四句话,一直是阿诚妈妈抢着话头,而且反反复复都是那么一个意思。

我又明白了,原来孩子之所以选择抠去评语,还因为在家里,他根本没有话语权啊。

先是感到无奈。这样的沟通无效、浪费了时间,又累心。

随后,我陷入自责了:我为什么要联系家长?岂不是表示我的能力不足以教育学生,要依赖家长来管?而且,这样以自我为中心、不给老师说话机会的家长,又能依赖几何?以后遇到问题,我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科学地教育学生。

深深地思考后,我想在这件事的处理上,自己也存在几个问题。

问题一:评语的表述缺少了一份温情。现在回忆起来,发现我的评语太直白了,缺少温情。卷面分阿诚得了C加“卷面不整洁”;在作文后,我写下了“书写不认真”。这样的评语,虽是客观的,但是缺少了感情的投放。如果我把卷面的评语换成“如果你能保持卷面整洁,就能得A呀”“作文内容写得挺好,如果字也写得认认真真,那就更好了”,那么阿诚还会抠去评语吗?

问题二:没深入分析学生“抠评语”的原因。阿诚在抠去评语之前,他没有想过后果吗?试卷修改后,我一向都是逐一检查,阿诚是知道的。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抠评语?他没想过我会批评他吗?应该是想过了。但是,即便是知道我会责怪,仍然要这么做,背后一定有原因。

在遇到问题的第一刻,我怎么没有想过这些啊?因为我当时太冲动了。学生只是一时默不作声,我就忘记了理智地分析问题,冲动地联系家长,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做法。

一个孩子,宁愿接受老师的批评,也要抠掉评语,这表明一定有比老师批评还要让他惧怕的力量,驱使他这么做。和阿诚妈妈的电话沟通,让我明白:这股让他惧怕的力量,应该是妈妈没完没了的责骂与唠叨。

問题三:没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学生谈一谈。在我找到阿诚的第一时间,阿诚选择默不作声,我应该选择冷处理。等家长会后,当阿诚发现我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找家长,更没有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他,我想到那个时候,他会感动于老师的宽容而开口。

阿诚选择默不作声,实际上采用了“鸵鸟策略”。

《做学生的心灵导师》一书写道:沙漠里的鸵鸟,据说当被敌人追赶而难以逃脱或是遇到别的险境时,它的对策就是把头埋进沙里。因为既然难以面对眼前的困境,把头埋进沙中岂不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看不见了,也就逃避了心灵的痛苦。心理学告诉我们中,这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人们遇到自己难以面对的心理压力时,为了维护心灵免受太大的痛苦,心理上会采取种种方式来回避眼前的困境。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就是“鸵鸟策略”。

阿诚不回答我的问话,是“鸵鸟”式的自我防卫,他抠去我的评语,或许也是采用的“鸵鸟策略”吧。

家长会后,我把阿诚叫到操场。

没想到阿诚先开口了:“老师,对不起,我错了。”看着孩子眼里沁着泪花,我温和地说:“老师早已原谅了你。今天也不是要批评你,我只是想多了解一些你内心的想法。能告诉老师,在抠评语前,你心里想些什么吗?”

如豆粒般的泪珠,一颗一颗滑落下来,如同滴到了我的心上,一阵酸疼。帮孩子擦去了泪水,告诉他,如果今天不想说就不说,等什么时候想说了,再告诉老师。

阿诚平静了下来,自己擦干了泪水,然后我们有了一番有效的沟通:

“考试前,妈妈说考试必须要好好书写,如果书写不认真,就罚我每天练一篇字。”

“那你抠去了评语,就不怕妈妈更生气吗?”

“我以前也骗过妈妈,她每次都相信了。所以,我觉得这次她也会相信。”

“孩子,你一直选择做一只‘鸵鸟,你知道吗?”我把“鸵鸟”逃避困境的方法,讲给了阿诚听,并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你选择当‘鸵鸟,只是逃避了一时,可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选择说谎,也是一种逃避,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你长大了,会遇到很多的困难甚至挫折,你能一直当‘鸵鸟吗?”

“老师,我懂了。”

“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关键是如何面对错误,如何改正错误。别忘了,你是男子汉,要敢作敢当。”

阿诚点点头,从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光亮。

当然,我并不觉得靠一次谈话,能让阿诚彻底告别“鸵鸟策略”。要真的帮助阿诚,还必须在转变家庭教育方法上下点功夫。尽管我知道,这远比教育阿诚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是我依然坚定地选择和阿诚妈妈谈一谈。尽管我知道,她不会给我话语权。但是,为了阿诚,哪怕我只说一句话,而这句话对妈妈有所触动,那也是好的。

于是,除了礼貌地打招呼,我在和阿诚的妈妈交流时,前后只说了三句话:

“请给别人说话的权利,尤其是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如果您肯倾听,孩子和你的关系会更亲近。”

“如果孩子每次说假话,你都相信,那么孩子会把说谎当成理所应当的事,因为他得到了妈妈的肯定,这是很可怕的。”

“要孩子说话,而你又忍不住要打断他,你要捂住自己的嘴。”

面对与这个案例类似的情况,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地帮助学生,让家庭还给孩子应有的话语权,还孩子一个安静的成长空间,还要帮助学生告别“鸵鸟策略”,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勇敢担当。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卷面鸵鸟评语
大学专业课平时成绩评定的创新模式
——以卷面加分为例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不会飞的鸵鸟
有趣的鸵鸟
考试分
亲爱的,我不是鸵鸟
作文评语探讨
如何写好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