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知,儿童习作的哲学要义

2018-05-30杨桂敏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定格感官文字

杨桂敏

我们一度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于是,我们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生活,比如,组织一次小实验,让学生写下实验过程;看一场电影,让学生写下观后感,诸如此类,试图给予学生“米”,就期望收获喷香的“炊”。我们也一度以为,学生写不好作文是源于缺少写作技巧,于是,我们很努力地教给学生种种技巧,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讲得口干舌燥。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发现,学生的文字仍是显得呆滞,就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缺乏灵气。问题出在哪儿?笔者以为,作文指导首先不是要给予学生生活,也不是教给技巧,而是要引导他们对生活进行切实的体验与感受,对其觉知进行打通与唤醒。

一、唤醒觉知:让心灵逐渐苏醒

先思考这个问题:儿童真的没有生活吗?常听一些教师感叹:我们小时候的生活才叫生活,摘野果、干农活、捕鸟捉鱼、爬山游泳……那么多姿多彩。现在的孩子多可怜,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起床、上课、下课、回家。每天的活动地点两点一线:家里、学校,学校、家里。就连周末都是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挤得满满当当的,怎么可能有生活呢?事实上,儿童真的没有生活吗?试问:洗手、洗脸、吃饭、睡觉……哪个不是生活?然而,有多少学生真正能写好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写不好并非因为真的没有生活,而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这是生活。换言之,这些生活没有进入儿童的生命,他们的生命没有打开,没有打开就没有觉知,没有觉知就没有文字。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去唤醒儿童的觉知。如指导《记一件感动人的事》习作,笔者就曾三度唤醒学生对“感动”的觉知。

一度唤醒:板书“感动”一词,闲聊由感动想到的画面;

二度唤醒:逐步出示“多种情况下”“多种地点”“多种人物”三个角度的提示,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发散图,再度帮助学生打开选材思路:

三度唤醒:通过讲述教师自己的事例——出差途中,看到儿子给自己画的小卡片很感动。(卡片正面画着一个闹钟,背面写着“妈妈,我希望时间停止”这句话。)并引导学生明白卡片的含义:儿子希望妈妈多陪伴自己,少出差。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不要忽略身边微小的事或物。

笔者以为,对于“感动”这样的老话题,学生不缺少写作技巧,最缺少的是新鲜素材的撷取,这是整篇习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以上教学,通过三度有层次、有梯度的唤醒,帮助学生一步步实现记忆的复现。课堂上,明显看到学生从最初的只局限于“生病后妈妈送自己去医院”“公交车上让座”等,到之后的“和同学争吵后又和好”“小区阿姨为自己取下挂在树上面的风筝”等,再到最后的“和妈妈赌气后跑到河边,妈妈躲在树后看我”“和弟弟争礼物,弟弟却把礼物偷偷让给我”等,素材逐步趋于丰富、真实。随着教学的推进,那些最容易被忽视却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事例一一呈现,学生的心灵逐渐打开,生活慢慢切入到了他们的生命之中,如同被打通了“任督二脈”,周身通畅。而在素材逐步丰富、丰满、丰盈的背后,是觉知的打通和唤醒,是心灵的复苏。

二、集中觉知:对场面进行聚焦

然而,人的觉知又常常是自发且零散的,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加以集中和统整。我们可以尝试从“聚焦性集中”和“针对性集中”两个方面去集中觉知。

其一,聚焦性集中。当人把注意力投给某一方面的时候,这一方面的器官就会变得特别敏锐。笔者曾经执教过以“一瞬间”为题的习作。一瞬间可以发生哪些事?一瞬间发生的事,可以是眼睛看到的,如火车呼啸而过、流星划过天际等;也可以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如眨一下眼、跺一下脚、拍一下手等;还可以仅仅只是一种感觉,如被针扎了瞬间会觉得“痛”,一口棒冰入口瞬间会觉得“凉”,一口开水喝下瞬间会觉得“烫”等。一瞬间可以发生这么多的事,哪些是适合学生写的呢?笔者从中挑选了一个“吃糖”的活动。为什么选“吃糖”?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儿童时期五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儿童时期发展最缓慢的是视觉,相反,发展最成熟的是味觉和嗅觉。再者,这种名为“秀逗”的糖,味道不同于一般的糖,其最大的特点为“先酸后甜”。而在人所有的味觉系统中,“酸”又是最具有冲击力和刺激性的,如此便实现了觉知的再度聚焦。此外,这样的聚焦还可以辐射和类推。比如,同样写喝粥,就可以安排这样一组写作序列活动:

聚焦味觉:喝白粥的味道怎样?喝皮蛋粥的味道怎样?喝小米粥的味道怎样?

聚焦听觉:粥刚入口时的声音如何?粥嚼动时的声音如何?粥咽下去时的声音如何?

聚焦视觉:白粥的颜色是怎样的?八宝粥的颜色是怎样的?皮蛋粥的颜色是怎样的?

……

喝粥可以这样写,那么,洗手、洗脸呢?梳头、穿衣呢?诸如此类的也都自然不在话下了。有了这样的聚焦,学生就不愁无话可写,写出来的话也更加真实可感了。

其二,针对性集中。当然,不同的习作内容,感官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习作,因为话题和素材本身的多元性,决定了其无法聚焦到某一种特定的感官上。但即便无法聚焦,也仍然需要根据实际的话题有所侧重与选择,不能一以概之、泛泛而写,这也是集中觉知的另一种途径,谓之“针对性集中”。譬如,笔者在执教《 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习作时,因为话题的开放、题材的多元,学生所能聚焦的感官点也自然不同。譬如,有的学生选择“阅读”这一话题,就可以集中到视觉、嗅觉等感官上;而有的学生选择“旅行”这一话题,就比较适合集中到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而对于“美食”这样的话题,就可以侧重于“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上。开放的话题中,也不乏觉知的集中,如此,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细化觉知:使文字得以定格

人的觉知常常是发生在一瞬间的,是一个非常迅速的过程。因而,我们要努力将学生体验到的觉知拉长、放慢,最终将这一瞬间定格成永恒。这就好比是电影里的慢镜头,譬如把每秒24帧变成每秒36帧甚至更多,使得画面更为真实与立体。当然,要细化觉知,也是需要一些技巧指导的。如在《一瞬间》的教学中,笔者就两度细化并定格了这种“酸”的感觉。

其一,定格显性的体验。吃糖时,人的有些反应是显性的。首先,与糖直接接触的器官会有一定的反应,譬如,当糖进入口腔的时候,牙齿什么感觉?喉咙什么感觉?嘴巴什么感觉?此外,还有一些身体器官也会有相应的感受。如眉毛有怎样的变化?耳朵有怎样的感觉?再有,身体的其他部位,譬如手、脚、背、肩等,也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此时,我们要迅速引导学生将这些显性的体验定格下来。如以下教学片段:

(生初次练写片段,但是有困难。)

师:看来,要把这种酸的感觉用文字记录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瞧,这是什么?(出示一生吃糖照片)

师:画面上的这位同学请起立。你看到了吃糖时你的哪些反应?

生:我看到我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师:还有呢?

生:我还紧紧闭着眼睛。

师:再看另外的几张照片,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我还看到了梓博把舌头都伸出来了。

生:我还看到他的脸绷得紧紧的。

……

师:在吃糖的时候,不仅仅是这些和糖直接接触的器官有了一些反应,还有另外的一些感觉器官,比如耳、鼻、眉等,甚至一些没有直接接触到糖的酸味的身体部位,比如手、脚、肩等,都会有一定的反应呢!下面,请大家对自己所写的片段进行修改,写好后同桌互相根据标准来打星。

(师出示修改要求,生动笔修改。)

师:谁先来分享?

生:一瞬间,我的舌头都卷了起来,我用手捂住嘴巴,牙齿也觉得变软了,软得好像连豆腐都要咬不动了。我的身体忍不住地一直抖动,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

师:你自己说说看,你觉得和第一次写的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生:用了动词。

师:你的同桌帮你打了三颗星,请同桌挑选一个你认为用得最妙的动词。

生:“眯”。

师:好,请你来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有请第二位。

生:瞬间,我觉得舌头在微微地颤抖,牙齿也有一些麻麻的感觉,我用手捂住嘴,连两腮的肉都好像在抖。

师:有一个动作反复出现,哪一个字呢?对,抖。你觉得这个字最能表现你的反应。好,把这个字写上去。请第三位同学。

生:一瞬间,我的舌头和身体抖动了好几下,就好像吃到了世界上的顶极物品,我的眉毛挤到了一起。不行,我实在忍不住了,马上把糖吐到一边。我又舔了舔嘴唇,那酸还是留在我的嘴角。

师:给她打三颗星的同学请起立。你覺得她哪个词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挤”,还有“舔”。

……

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上片段中,笔者事先拍下学生吃糖时的照片,在学生无从下笔时及时呈现,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思路,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因为有了之前真实的体验,再加上照片再现,此时的学生思如泉涌,笔下生花,文字也有了更多的灵性。可以说,习作的增量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定格隐性的体察。当然,还有些感官的反应是隐性的、转瞬即逝的。这种隐性的体察,有的时候可以是人的心理活动,是人面对眼前的事物引发的一种联想或想象。若能及时加以捕捉,将会使文字显得更为细腻动人。譬如,吃糖过程中的“闪念”。何为“闪念”?即一闪而过的念头。这和一般的心理活动描写不同。在“一瞬间”这么短的时间内,没有办法细细去深思熟虑,所以更适切的表达方式便是“闪念”。在这里,笔者借助《狮子和鹿》一文中“语气词前置”来表达快速心理活动(即“闪念”)的写法,让学生在习作中加入吃糖时的种种“闪念”。教学片段如下:

师:在刚才品尝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想法一闪而过呢?

生:哎呀,这糖怎么这么酸呀!

生:想拼尽全力大叫一声“啊”。

师:把这句话加到你写的片段前面。

生:哎呀妈呀,这糖怎么这么难吃啊!

生:哎呀,这糖是欺负人吗?

……

师:老师又有一个发现,在你们的念头中,大多数同学都只是想到了糖。除了糖,是不是想到过老师呢?是不是还想到过同学或你自己呢?

生:啊,老师这是在做恶作剧吗?

生:天哪,早知道这样,我就不吃了!

生:哼,老师真是可恶!没想到表面这么温柔的老师竟然如此耍心机!

生:嘿嘿,看小彤的眉头都皱成了那样,看来,她也很难受。

从“糖”身上,延伸到“老师”的身上,再扩散到“同学”“自己”的身上,随着“闪念”的对象趋于多元、“闪念”的范围逐步扩大,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时间在不断被拉长,觉知在不断被细化,文字也不断被丰满,学生的习作也完成了一次再增量。

作文指导的根在哪里?从哲学意义上去思考的话,首先当是“觉知”两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小学生,一个未成年的儿童,如果从小接受这种觉知训练,那这个孩子的注意力、感受力、观察力、认知力、想象力等一定不同于一般人。随着觉知的不断被打开,不断被细化,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文字便会如清泉一样涌现而出。此时的我们,无需再害怕他们无话可写,无需考虑他们是不是已经掌握了某些作文技巧,更无需再担心他们笔下的文字是否千篇一律,因为,他们的文字已经于无形之中和他们的生命完成了对接。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定格感官文字
定格美好瞬间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定格生死瞬间
幸福定格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定格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