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中的节气文化教学

2018-05-30周一贯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园地节气课文

周一贯

一本语文教材的诞生,事关国家事权的落实,更是一场“国家认知”的重新凝聚。重在擦亮“中国底色”的语文教材,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无疑是重中之重。其中的节气文化,作为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所谓节气,是指我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概括总结出来的一套气象历法。它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人们生活的重要参照,特别在农事上,更是人们从事种植活动的铁律。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历经长期观察和探究自然界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高度结合中国独特的气候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在总结顺应自然规律之后逐步形成的。它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命脉。这无疑是小学语文教材重视节气文化教学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节气揭示的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时序规律,也就成了大自然赋予人(特别是儿童)生长的最好的节律。因为人在不同的生存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所以对处在成长旺盛期的儿童来说,更有其特别的意义。我们认识节气,就是要顺应大自然赋予的顺序,给予儿童以相应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在主动认知的基础上,能与纯美的大自然相拥相融,使身心获得健康的自由成长。这应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重视节气文化教学的另一个原因。

正因为节气与中国人民的生存发展、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也就产生了许多与节气直接相关或有一定联系的文学作品,它们无疑也是小学生学语习文的好材料。如古代的诗、词、曲、赋、文,其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内容。

但是,在中华民族蒙受西方殖民者宰割,积贫积弱的百年历史中,崇洋媚外之风嚣张,文化自信之志受损,甚至把贫穷落后归因于汉字的难读、难认、难记、难写,试图以拉丁文字代之。甚至认为中华节气文化封建落后,而将其打入“迷信”之列。这就使得节气文化不可能在教育中有一席之地,也就导致现在的中青年一代在这方面出现了认知上不该有的缺席。由此可见,今天我们重新珍视民族节气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更有现实意义。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节气文化的元素很多,这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教师要认识到这方面的教学所具有的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命脉,为儿童融入自然健康成长、获取时序规律的作用,同时也应丰富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认知、研究,并制订一些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 在“人与自然”的教学中定位“天地人”

翻开统编本一年级教材,在16开大小的书页上,作为学拼音前的先识字,第一课便是《天地人》。课文是6个特大楷体字“天地人 你我他”,分两行横排在正中間,因占据了纸张的三分之一而特别醒目。其余部分则全部留白。这样的内容、这样的版面设计是中国的教材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天地人 你我他”正是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就生活在天与地的大自然之间,包括了“你、我、他”。无疑,这是上学的稚童最应该首先知道的天经地义。

另一方面,这样的内容又具有节气文化教学启蒙之举的意义。节气说白了也就是人与天地相容产生的时序节律。同样的含义也渗透在其他的一些课文里,如第二课的“金木水火土”,这是构成天地的基本元素。“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更是自然界的存在中最重要的规则。

第4课《四季》课后第一次出现了没有固定答案、表达自由思想的“开放题”:“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这是启发儿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拥抱大自然,联通了“人”与“天地”。在第2课《小小的船》中,更以儿童特别喜爱的一首儿童诗,激发儿童想象坐在弯弯的月亮小船上,到太空去遨游的情景。在第一册“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中,还以谚语的形式,道出了天地永恒,但时光易逝的现实,又让人明白应当珍惜时间的道理。再如第二册“语文园地一”中的“读一读”,《祖国多么广大》这首诗,更以“大兴安岭”“长江两岸”和“海南岛”具代表性的三地,在同一时间里的不同气候,表现出祖国的幅员辽阔和大自然时序、景物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可以使儿童进一步深化对“天地人”关系的认知。确实,人与天、地的和谐相处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之道。

二、在“分清四季”的教学中,铺垫节气观

儿童尚在启蒙阶段,生活阅历不丰富,加上现代生活对农历、节气日趋淡化,所以,对于节气文化的感知就得从大处着眼。在这方面,四季的变化对儿童来说是更为直接的感知。在统编本教材中,这方面的内容也比较突出。如第一册的第4课就是《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课文用四季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草芽、荷叶、谷穗、雪人),以最典型的形象(尖尖、圆圆、弯弯、大肚子),对不同的小动物(小鸟、青蛙),报告了四季的名称,确实称得上是一首精美的儿童诗歌(薛卫民原作)。如果说“节气”是比较具体的气象历法,那么四季就是更为显性更能为人们所感知的节令大阶段。一般地说,每一季包含6个节气:春季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归入秋季的如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属冬季的则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排列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个季节开始的第一个节气都以“立”打头,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表明一季的开始;在每一季中间的那个节气,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最具季节特征,所以常带“分”或“至”,在统编本教材的课文中涉及四季的内容很多。如第一册“语文园地四”的“字词句运用”中要学生说说下面的景物(大地、树叶、青草、莲花、飞鸟、小鱼、青蛙、雪人)与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相关性。“和大人一起读”中的童话故事《小松鼠找花生》,也隐含着有关四季的常识。第二册《识字1》中的春夏秋冬: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此外如“和大人一起读”中的《阳光》《夏夜多美》,编入教材中的《荷叶圆圆》《要下雨了》等也都关乎四季的知识。第三册的第4课《田家四季歌》、第19课《雾在哪里》、第20课《雪孩子》等,也足以把儿童对四季的认知推向对节气感受的深处。由此可见,节气的教学是以认识四季为基础的,因为这更便于儿童在生活中感知和接受。

三、在传统节令的教学中感受“中国心”

“节气”的专指当然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但有时也泛指所有的节气时令。这里与农历的节气相关的还有一些民俗的节日,一般也称“节令”,如从农历年末算起就有腊八、小年、大年(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民俗节令,有的与历史人物相关,如端午节相传为纪念战国时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敬奉他忧国沉江之举。有的与古代神话传说相关,如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因天上织女与地上牛郎相爱,而被严酷无情的天规惩罚,判其只有农历七月初七晚上才可相会一次。人们为祝贺这场相会,便有了这晚上赛巧、乞巧等各种游戏。有的属健康养生活动,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秋高气爽,人们纷纷佩茱萸,饮菊花酒,相约出游登高。还有的为了施善祈福、分享关心和温暖,如腊八节有熬煮腊八粥分享给众人的习俗,体现的是一碗热粥暖人心,共享万福迎新年……显然,这些深受群众喜爱的习俗,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内涵,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也正是凭借这样的民俗风情,才使我们可以永远感受到一颗代代相传的中国心。

将传统节令编入语文教材的文化价值,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从而把中华节气文化做实做細。如第一册“语文园地八”中“和大人一起读”的《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把农历年节每一天的欢乐和热闹描写得细致入微,很有儿童情趣。第三册“语文园地二”中的《十二月花名歌》、“语文园地七”中的《数九歌》,都是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形式,不仅丰富了童年的生活乐趣,而且传递了有用的节令知识,为孩子涂上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中国底色”。

四、在文学艺术的涵泳中,落实语与文

编入统编本教材的中华节气时令内容,都有相应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样式的锦上添花,从而使这些节气文化的课文不仅散发着民族传统的芬芳,而且散发出可供学语习文的无限魅力。这里有以民间谚语的形式出现的,如第一册“语文园地四”中“日积月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以民谣形式出现的,如第三册“语文园地七”中“日积月累”的《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也有以童谣形式出现的,如第一册“语文园地八”中“和大人一起读”的《春节童谣》:“……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有选自传统教材中的课文,如第三册“识字4”的《田家四季歌》;有选自童话故事的课文,如第一册“语文园地四”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小松鼠找花生》;也有选自古代诗词的,如第三册“语文园地五”中“日积月累”的《江雪》……这些课文,不仅体裁多样,文辞优美,而且富有童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既能发散出中华节气文化的浓郁芳香,又能够提供学语习文的好材料。其实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绝不缺少节气文化这一重要元素。我曾经编写出版过一本新《唐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版),就专门有两个部分(“四时风光”“时令节气”)与节气文化相关。选入的如刘长卿的《新年作》、杜甫的《人日》、王驾的《社日》、韩翃的《寒食》、杜牧的《清明》、殷尧藩的《同州端午》、杜牧的《秋夕》、杜甫的《冬至》等,多达67首,占300首总量的22%之多。一位老师执教第三册识字课文《田家四季歌》时,在下发的“导学单”上,选了写四季的四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由于其中两首儿童读过,另两首虽比较生僻,但仅须知其大意,可以不求甚解,学生也同样很感兴趣。如此从不同的人生视角,抒发对四季变化的情怀,足以集中说明人就这样生活在四季自然之中,与天地同在的道理。另一方面,这些经典文本确实也是儿童可以口诵心惟的好材料。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节气文化的教育,一些优秀教师在其课程中也有所探索。如北京的常丽华老师,早几年就在她的语文教学中尝试构建了“在农历的天空下”的“四季识字课程”。最近如江苏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李伟平、张勇卫老师又著文介绍了他们的校本课程《节气活动: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人民教育》2017年第1期)……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我们理解与执行好统编教材“中华节气文化”内涵时可以学习、借鉴的范例。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园地节气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园地再现
艺术园地
艺术园地
背课文
书画园地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