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着鲁迅的阐释上课

2018-05-29韩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异客茴香豆机密

韩军

短短2600个汉字的《孔乙己》,博大精深。《孔乙己》是中国文学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巅峰。把《孔乙己》放进所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短篇作品的橱窗中,它只会更亮眼,不会稍逊色。莫言明言,愿意用自己的全部作品,换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这当然是莫言的谦逊,但对鲁迅短篇小说的评价,或许并没有夸大其词。鲁迅短篇小说二十来篇,尽管篇篇是精品,但是,鲁迅自己只唯一点名說过,他最喜欢的自己的短篇小说就是《孔乙己》。鲁迅没有说喜欢《阿Q正传》《祝福》等名篇。对如此博大精深的文本,教它五次(给不同的学生)也开掘不尽其内涵。

《孔乙己》是一个绝美的存在,对我也是一个巨大诱惑,我几十年来梦寐以求,想破译这个“绝美的存在”,想把它“绝美”的“机密”说清楚;传达给我的学生们、孩子们。然而,首先因我浅陋与愚钝,其次因此“机密”高妙尽乎得天衣无缝,我无法揭解,说不清楚。因而《孔乙己》让我惶恐,令我痴迷。

《孔乙己》的“机密”在哪里?鲁迅同意,亦或许授意孙伏园传达“一句话”的说法是,“一般社会对于苦人儿的凉薄”。《孔乙己》的全部“机密”大概就隐藏在这“一句话”里。

可惜,鲁迅研究界、中国现代文学界,并没有重视和深度理解这“一句话”。因而就没有说透《孔乙己》。正如《背影》的“秘密”哪里?朱自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界,并没有说透一样;似乎都在人云亦云、不厌其烦地絮叨“父爱、父子情深、愧怍”这些的浅表、老套的话。

而中国语文教育界呢?恕我冒昧,我常把此界称作“中国照抄照搬教参界”,或“中国熟练复制粘贴界”,对这两篇经典的解读,不少人是炒冷饭,或复制、粘贴、拼接,陈陈相因。我身在此界,当然也反省自我。极个别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不择手段打压那些不想复制与粘贴、不想照抄教参的自我探索者。

《孔乙己》“机密”,大概在“多寓”。它是紧跟在《狂人日记》后,鲁迅紧接着创作的第二篇小说,写作时间相差不远。《孔乙己》之寓,其实不一定比《狂人日记》的寓少。

第一,羼水之寓。“羼水和教羼水”,这个不起眼的情节,就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的设置,内含深刻寄托和寓意。第二,茴香之寓。“要茴香豆和吃茴香豆、教茴字”,也是鲁迅先生别具匠心的设置,隐含深刻寄托和寓意。而这两个隐义之寓,其巧妙、其深刻、其深远,实在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艺术之巅峰。因为,它居然“蒙骗”过了数以几十亿的阅读《孔乙己》的绝顶聪明的读者们,也“蒙骗”过了更加聪明的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界的教授和研究者;而且整整“蒙骗”100年、一个世纪。这或许可以说是“智者'亿'虑,或有一失”。

这两个隐义之寓,被我这个浅陋的愚钝者,也是鲁迅的研究者,偶然揭示出来了。并非我聪明,只是“愚者万虑,或有一得”,因缘巧合罢了。这两寓,正是我第一次执教《孔乙己》的教学核心。这两寓,初中生听来,第一是易懂,第二是有趣,第三是有蕴,第四是知足。对比一下,您教《孔乙己》,如果只对初中生说,羼水就是羼水,茴香豆就是茴香豆,初中生会满足您的答案吗?如果孩子们了解了“羼水之寓”和“茴香之寓”的话。

《孔乙己》“多寓”,至少还有第三寓,就是“孔乙己之寓”。流俗套话是,孔乙己是被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的形象。鲁迅若有知,大概会对如此浅表、狭隘、教条的说法,翘起嘴角,表达苦笑或者不屑。鲁迅是深刻的、广博的、丰厚的,他当然不屑、不满意。

鲁迅在称许的《孔乙己》解读的“一句话”里的说法是,孔乙己是“一般社会”的“苦人”。这就意味着,其一,鲁迅同意“鲁镇的咸亨酒店”,泛指“一般社会”,而不是具体专指“封建社会”。“一般社会”就是泛指所有社会。鲁迅先生这里其实是间接地,也是非常明确地,告白读者与研究者、教者,近乎“广告天下”:我的孔乙己具有泛指的、普遍的、形而上的哲理意义。其二,既然鲁迅先生,同意把孔乙己定位于“苦人”。那么,我们就把这个“苦”字,在作品里,具体化为孔乙己的“因孤之苦”,和“因异之苦”。孔乙己霍然就是这样一位“孤异客”!是“孤异”于“长衫客”和“短衣帮”之外的“孤异客”!而“孤异客(独异客)”恰恰是鲁迅在自己著述里,不止一次提到的概念。这就是我情不自禁第二次甚至要多次给不同的孩子教《孔乙己》的根由。

“孤”就是“孤独”,“异”就是“不一样”。对于初中生来说,“因孤之苦”“因异之苦”的孔乙己,就会感觉到浅显易懂,切近、熟悉。想一想,如果您,对初学《孔乙己》的初中儿童说,“孔乙己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的读书人”,什么“封建”啦,“科举”啦,这两个政治学、社会学的抽象大词,初中生就会觉得深奥、难懂。而如果您对初中生说,“孔乙己是孤立社会群体之外的孤独者,是与社会大众言行不一样的怪异的人”,“孤独”“不一样(异)”二词,初中生就会觉得浅显易懂。

我早就一针见血指出过,所谓“个性解读”“教学解读”“强制解读”,三词都是外行人用来打人而捏造的“伪概念”,违背基本学理常识。因为,一,教师、学者所做的,天下所有的一切解读,无一不是“学术解读”;二,教师、学者所做的,天下所有的一切解读,无一不是“个性解读”;三,教师、学者所做的,天下所有的一切的所谓“教学解读”,无一不属于“学术解读”,同时无一不属于“个性解读”;四,不属于“个性解读”的所谓“教学解读”,天下根本不存在;五,不属于“学术解读”的所谓“教学解读”,同样在天地间子虚乌有。六,天下所有的一切解读,包括一切所谓的“教学解读”,无一不带着对文本内容的一定的“强制性”。从学理上来说,甚至作者本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解读、阐释,也带有“强制性”。因而一切他人对于作品的解读,无不更带有强制性。因为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强制行为,“强制”与“解读”相伴相生。一切解读行为,都有强制“程度大小”的区别,没有强制“有和无”的区别。如同,生命的呼吸,既吸进氧气也必然吸进灰尘一样,“吸尘”与“生命呼吸”相伴相生,天下没有只吸进氧气,不吸进半星尘埃的、百分之百纯净的呼吸。天下没有不强制的解读。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学者所做的一切解读,包括所谓“教学解读”,当然、必然统统是“强制解读”!以上,属于再普通不过的基本学理常识。

由衷、真诚欢迎批评,殷切呼唤和拥抱真正的、纯粹的学术批评。没有批评,学术就不能推进。但串通媒体围殴、辱骂、泼污水,并不是战斗,根本是打着学术讨论的围殴。把与自己不一致的学术观点,说成是什么“强制解读和个性解读(似乎唯有其同意的解读不属于“强制解读”“个性解读”)、故弄玄虚、吸引眼球、装神弄鬼、黔驴技穷、不朴素与不老实(似乎唯有其同意的解读属于“朴素与老实”)、不考虑学生(说别人“拿学生当马使”,似乎只有用其所同意的解读去教学就是考虑学生)”等等,这些污辱人格的说辞,属于侮辱谩骂,不属于学术批评。尽管如此,我仍然呼吁,除非他们违法,希望大家跟我一道包容他们。

猜你喜欢

异客茴香豆机密
孔乙己的茴香豆和酒
Pondering in Chinatown 唐人街头寻乡情
江渡
爱“宠”大机密
萌宠大机密
职场异客:专于“一”而异于行
爱宠大机密
男人的空巢
绍兴名吃
密级“совершенно секретно”是“绝密”还是“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