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说“越语文” 例谈“匠师家”

2018-05-29曹颖群王亦庄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养素养语文

曹颖群 王亦庄

前不久,“千课万人”全国首届“越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在浙江绍兴举行,来自20多个省市区的语文老师们聆听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绍兴文理学院原中文系主任王松泉教授对王慧琴、洪志明、屠素凤、王崧舟、吴淼峰等五位特级教师、“越语文”名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评点。“越语文”是我国浙江绍兴一带长期形成的体现地域人文精神,带有历史传统印记,具有“越风勤谨、越味涵蕴、越胆大气、越识理性”等特征的语文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统称,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以“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构想”以及“阅读教育学”和“板书学”等学科的创立者王松泉为代表的绍兴语文教师们,就创造并推出了“主兼式教学法”“板书图示导读法”“探究式教学法”“导学式教学法”等新颖高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春》《变色龙》《清明》等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实录曾风靡全国,多次被有关刊物评为“读者最喜爱的文章”,并一一作为示范教例编入全国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现在,“越语文”教师群体中更涌现了一大批名师和特级教师,“越语文”的优良传统正在进一步发扬光大。“越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会为此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王松泉教授的评课发言则对我们借鉴“越语文”的理念和经验,理解核心素养语文化,提升学养,上好语文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兹将王松泉教授前后两次评课发言合并整理如下,以饗读者。

刚才与大家一起,心随各位导游般的老师游览了古色古香的越州古城、无边无际的内蒙林海、如图如画的非洲大陸,一度沉浸在名师引导的二度观赏和三度观赏的氛围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刘勰《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文本是作者首度观赏的结晶。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作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既读出作者,又读出自己,这是二度观赏。我们观赏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既读出作者又读出自己,既看出表达什么又懂得怎样表达,这就是三度观赏。首度观赏的是人事景物,二度观赏的是语言文字,三度观赏的是导儿学步。刚才几位老师“导儿学步”都做得很好。

正因为是观赏,自然就会有观后感。我的观后感有三点:

第一,这是几堂什么样的课?第二,他们为什么能上成这样的课?第三,借鉴这几位名师,我们应当上成怎样的语文课?——有的老师马上就听出来了,这不是“三然论”吗:知其然(实然),又知其所以然(必然),更知其应然。

先说第一点,这是几堂什么样的课?

要评价这几堂“越语文”课,首先必须确立参照系,今天的参照系,我想应该由三个维度组成:

一是国家认知,指的是课标、核心素养等要求,尤其是学生实际提高的语文素养。

二是地域情怀,指的是乡土风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地更有越地的风土人情。

三是同行风采,指的是其他名师的水准。例如我近期观赏过的北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河北、湖北、广西的一些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课……

这样,这个参照系就由天地人三个维度组成:天就是国家认知,对照国家认知可以知天意;地就是地域情怀,对照地域情怀可以接地气;人就是同行风采,对照同行风采可以通人脉。我们上课,假如能应天时,得地利,求人和,就自然会修炼出自己语文教学的精气神。

那么今天的几堂“越语文”课对照这个参照系,与同一爿蓝天下、同一方国土上、同一个行业里的你我他,在精气神上有什么共性和个性呢?我认为,共性主要体现在课标意识、课标情结,个性主要体现在教学风格、教学水平。

今天下午三位老师和上午两位老师的课都上得很好,当然各有千秋,例如:

王慧琴老师的课像游学型,特点是玩味语文,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趣”。

洪志明老师的课像合作型,特点是循情拓展,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探”。

屠素凤老师的课像审美型,特点是沉浸体验,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赏”。

王崧舟老师的课像美读型,特点是诗情画意,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纯”。

吴淼峰老师的课像品味型,特点是品词择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悟”。

而如果要说“越语文”与其他地方的语文课有什么共性,我觉得主要体现在亲、和、清、新四字上。

亲,老师亲近学生,态度亲切关爱。

和,师生和谐共处,教学和谐相长。

清,教学理念清醒,教学思路清晰。

新,教学内容出新,教学设计创新。

但是,“越语文”在这些共性中体现出更多个性的,我认为却是另外四个字,这四个字虽然不是人无我有,但一定意义上却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那就是精、实、醇、美。具体地说——

精表现在:

文本处理精(精当),无论选例、选景、选色,取样都十分精心。

三维定位精(精准),每课有所得,做到一得为主,兼顾其他。

学程预设精(精细),教师心中有预案,但都能因时制宜,按学情随机生成。

示范言语精(精练),教学言语深得“三个人心”:抓住人心,打动人心,深入人心。抓住人心是有吸引力,打动人心是有感染力,深入人心是有说服力。抓住人心是以声引人,打动人心是以情感人,深入人心是以理服人。这样的教学言语,才是声情并茂、情理双至!同时,我还发现,五位老师的课堂言语很少语言杂质。

实表现在:

新知学得实(实在)(例略)。

方法习得实(实效)(例略)。

思维练得实(实招)(例略)。

情意获得实(实感)(例略)。

醇表现在:

内涵意蕴醇(醇浓)(例略)。

课堂情调醇(醇和)(例略)。

描叙话语醇(醇朴)(例略)。

童心童趣醇(醇正)(例略)。

美表现在:

意境画图美(美好)(例略)。

流程线条美(美妙),人的认识一般总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所谓两个飞跃。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就得从引导感知到引导理解,再引导应用。这样就至少有四种课型:流线渐进型(或直线挺进型),螺旋上升型,辐射求异型,聚敛求同型。五位老师的课各自形成了不同流程的课型(例略),但都似行云流水,很有美感。

难易适度美(美意),五位老师的课都上得深入浅出。在把握难易程度上,通常有四种老师:深入浅出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种是深入深出的老师,水平高,但学生一时不易接受,不过他毕竟有学问,改进一下方法也是好老师;第三种是浅入浅出的老师,水平不高,但学生很容易接受;最差的是浅入深出的老师,“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

教态从容美(美感),五位老师的教态是那样的从容不迫、洒脱自然、云淡风轻,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以上说的“精实醇美”其实只是“越语文”独有特色中涉及到“味”的一点,因为“越语文”除了课堂教学中的“越味”,还有更为广阔的相关领域,“越语文”至少涵盖“风味胆色”四大特色:

风——越风勤谨。“越中多才俊,何人不勤谨?”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马一浮等著述宏富终成“一代宗师”……他们都是绍兴遥遥领先的“中国之最”。“越语文”教师群体传承越地先贤勤谨的教风学风,无论从教治学,大都十分勤勉,又力求严谨,从而造就了一大批追求高效、勤谨精进的名师。

味——越味涵蕴。“越中多学问,何人不涵蕴?”谢灵运作品的清闲恬静、贺知章诗歌的脍炙人口、鲁迅杂文的深刻精妙、刘大白文采的引人入胜……他们都是绍兴津津乐道的“中国之最”。“越语文”教师群体传承越地文人涵蕴的品性,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包括“精”“实”“醇”“美”在内的涵泳蕴藉、意韵深长的格调,涌现了一大批追求品位、体现精湛教学艺术、独具涵蕴气质韵味的名师。

胆——越胆大气。“越中多砥砺,何人不大气?”王充《论衡》高举起反迷信的大旗,谢安东山再起击溃百万强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弘扬高风亮节,巾帼英雄秋瑾等辛亥三杰“气壮山河”“浩气长存”,还有被誉为“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的陶行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蔡元培,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我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阮真,“国宝”级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斯霞,我国早期教育“0岁方案”的创始人和设计师、著名心理学家冯德全,我国汉语修辞学新体系的创立者郑奠,首名获得亚太地区普教专家称号的吕型伟……他们都是绍兴熠熠生辉的“中国之最”。“越语文”不但具有越风勤谨、越味涵蕴的特点,而且在胆魄和胆略上也传承了越地名士大气的特质,不乏壮志豪情。“越语文”教师群体中,多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人,也多有敢于创新、先声夺人之举。他们追求卓越,在语文教育领域创造了许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全国一流的业绩,从而印证了包含鲁迅“硬”和“韧”在内的从逆境中突破、在平凡中创新的“胆剑精神”,值得“越语文”教师群体引以为荣。

识——越识理性。“越中多稳慎,何人不理性?”朱熹、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章学诚无一不是理性的代表,马寅初则以理性坚守了真理……。他们都是绍兴赫赫有名的“中国之最”。“越语文”的越风勤谨、越味涵蕴、越胆大气,最终自然都应归结于越识理性。传承越地学者理性的修为,追求学养,实现见识和学识的理论高标,是许多绍兴学人,尤其是“越语文”教师群体骨子里自动流淌和洋溢的欲望,它与先贤名士理论遗产的精神延续和学识滋养有着无法割断的关联。越地学者的理性是“越文化”的一个基因,它已成为“绍兴精神”的一个鲜明特征。

今天上课的老师们,就很好地体现了“越语文”的“越味涵蕴”,同时也在整体上为我们开启了进一步领略“越语文”“风味胆识”的心路。

第二点,这几位老师为什么能上成这样的课?

台上虽只几分钟,台下何止十年功?我觉得,这几位名师所以能取得成功,是用了非同一般的“力气”。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我认为主要是“三力三气”:

第一个力气是有定力,靠底气,这指的是学养;

第二个力气是有魅力,靠才气,这指的是教艺;

第三个力气是有活力,靠朝气,这指的是创见。

学养、教艺和创见,这是一个教师想取得成功必须奠定的三块基石。这三块基石分属理论、教学和科研。一个教师,如果光教学,不学理论,不搞研究,就始终是个一般的教书匠。只有边教学,边学理论,边搞研究,才有可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成为“大匠”,成为教育家。

第三点,借鉴这几位名师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上成什么样的语文课?

这几堂课,无疑都是成功的。当然,没有最好,只好更好……但在大江南北,我发现,许多特级教师和名师,无论从课堂的学术含量看,或是从他们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大多仍处于经验型和描述型,较少有科学解释型的水准,从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看,其中有不少老师已滞留于高原期。但是你看,今天上课的五位老师,有的如王崧舟等已经突破了高原期,有的也已走在突破高原期的路上……

如何走出高原期?我认为当前首先需要树立并增强核心素养观念。两年前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并将核心素养归纳为文化基础、自主發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与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的文化性、自主性和社会性分别对应,也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体现了中国化和时代化。同时,每一领域有虚实两两相辅的两种素养,一共归纳为6种素养,每种素养中又各有3项指标,共有18项指标。特别对于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在我心目中是真善美三足鼎立相融的立体化建构:求真,相当于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文化基础;求善,相当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社会参与;求美,相当于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的自主发展。当然,这个方案以后肯定还会不断完善。

其实,对于核心素养,我们不但需要洋为中用的中国化、古为今用的时代化,更需要为我所用的语文化。所谓语文化,就是以培育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核心素养渗透到语文素养中去。核心素养是各门学科、各项教育活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培育目标,语文教师需要守正的毕竟是语文教育阵地,所以,语文教育的外延不能无限拓展,否则内涵就会严重虚脱!

为此,我们要让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素養成为语文教育中万变不离其宗的“DNA”,要用这个“宗”以不变应万变,这就要“我行我素”——这个“素”就是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素养的“素”,更是教师自身素养的“素”。这个“素”,来自我们的学养。有学养,教学才有学术含量,才有所谓的含金量。有学养,落实体现核心素养的语文素养就能自觉清醒,自然渗透。

关于学养,上面说到,各地不少名师现在已滞留于高原期。那么如何走出高原期,进一步提高学养品位和学术档次?尽管所有教师的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但不可否认,品位却有高下之分。因此我一般把教师的品位分为三个档次:

技术型合格教师——匠

艺术型优秀教师——师

学术型名牌教师——家

一般的“匠”立足于职业,多是技术型的,工匠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视为事业和专业,匠心独运,富有创造,他就可能成为名匠、大匠,甚至大师、大家。

一般的“师”立足于事业,多是艺术型的,教师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视为专业,师艺高超,富有建树,他就可能成为名师、大师,甚至名家、大家。

一般的“家”立足于专业,多是学术型的,专家是代表。一旦把工作视为大业,专才卓著,富有造诣,他就可能成为名家、大家。

那么一般的匠、师、家各是什么样子?什么叫有学养?什么是含金量?我举个文字教学中的例子。有个学校的许多学生不知受校外墙头标语还是墙报中错字的影响,都将“阔”字里面的三点水移到外面做了左偏旁。三位老师分别在自己执教的班上指导学生纠正——

第一位老师一上来故意演示写错的“阔”字,边说:许多同学都把阔字写成这个样子,这是错误的!并告诫学生:以后应该把三点水移到里面去,记住了没有?学生都大声说记住了。接着他好心地又帮学生找原因,边板书“润”字边说,大家也许是因为受了“润”字的影响,以后应该注意区别字形和笔画……这位老师讲的没错,但不料弄巧成拙,结果适得其反。原来写错的,仍然写错了;原来没写错的,后来也写错了。这是为什么?实在是因为他强化了学生的感知,给学生的负面印象太深了。加上“阔”“润”二字相互混淆,既产生了前摄干扰,又产生了后摄干扰,形成了双向抑制性迁移,将学生的思维打乱了。这位老师本来应当是技术型的合格教师,但缺乏匠心,在我心目中仅是一个蹩脚的“匠”,与“大匠精神”相去甚远。

第二位老师去纠错时先问哪几位同学没有将“阔”字写错,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广阔天地”(字不离词),并加以表扬,加深学生的正面印象。接着讲这是一个形声字(意声字),“外形内声”……事后,原来写对的学生因为得到了肯定,再没写错;原来写错的学生,不少也改正了。但仍然有一些同学印象不深,积习难改。应当说,这位老师教得不错,通过不断改进和努力有可能成为艺术型的优秀教师。

第三位老师,是利用课外合适的时机纠正这个错字的。他的班上隔周都要举行一次读书会,在举行“名著故事”读书会时,他特地让一位写错“阔”字的学生讲曹操建花园的故事……,学生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当讲到杨修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时,这位老师趁机提醒学生“阔”字就应当这样写,并要学生边说“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这句话,边用左手书空三次,充分利用右脑的优势功能(尽管这种优势不能过分夸大),手脑并用,五官联动,加深正面印象,既收情境教学的效果,又发挥了脑科学的功能。结果显而易见,学生因为印象深刻,遇到写这个字,马上就联想到“门里一个活就是阔”,谁还会再写错呢?

这就是匠、师、家的区别。

但大家可能对阅读教学更感兴趣,下面我再举个阅读教学中的例子。

朱自清的《春》,上海曾编在小学教材中,统编教材和其他地方多编在七年级课本里。《春》的教学大多要求学生背诵,但其中有的语段(句群)学生一时背不出来,例如“桃杏梨”这一段:“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三位老师去指导背诵,效果却并不相同——

第一位老师:反复强调多读就能背,背不出就不断地读,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结果虽然疙疙瘩瘩勉强背出,但一知半解,食而不化,效果不理想,因为是没有理解铺垫的死记硬背——这位老师缺少匠意,仅是个蹩脚的“匠”,与“大匠风貌”有天壤之别。

第二位老师:先请学生看清楚这个语段共有几个句子,学生说三个,然后让学生分别朗读三个句子,指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引导发挥想象。在学生掌握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让他们分别背诵三个句子,然后连起来将整个语段顺利背出,学生很高兴,效果比较好。这是理解与想象结合的背诵——这就有点像“师”的样子。

第三位老师:让学生自己探究这个语段的句子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学生发现这个语段共三个句子,分别写树、花、果,看得出,纵向的排列是递进关系,因为有树才会开花,有花才能结果。同时发现,每个句子中横向并列的都是桃、杏、梨。学生犹如发现新大陆:“原来如此!”于是就用“树花果,桃杏梨”这一规律作为要领,顺利背出。这还不够,这位老师还针对学生作文时常常将事物写得颠三倒四的弊病,要求学生学习朱自清先生在形象思维中渗透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一特点,仿写这个语段。事后学生中有写运动会的,有写校园环境的,有写家乡风光的,也有写自己的课桌甚至铅笔盒的,纵横关系条理井然。其实当时还有学生质疑:开花的先后次序是否是桃杏梨?研讨结果:一般情况应该像农谚说的那样“桃花开,杏花败,梨子花蕾赶上来!”依次应该为杏、桃、梨。但因为地域和树的品种不同,也会有例外。尤其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使学生体会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真实而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时节万物苏醒,春意盎然,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难分先后的情景。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如此之好,是因为他不但让学生理解,还引导学生欣赏、借鉴和应用,既读出作者,又读出自己——这就有点像“家”了。

说这位教师能成“家”,就是因为他有学养,教学的“含金量”高。他的教学中,既渗透了课标精神,如“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法指导……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的精神。同时,更蕴含了语文素质教育规律,包括“正五观”,即端正语文教育的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方法观和师生观;“循五律”,即遵循相应的习得律、语用律、升华律、开放律、合作律;体现了与“五观”和“五律”相对应的五个“公式”的要求,即:言语-语言-言语,形式-内容-形式,语感-思维-语感,生活-课堂-生活,学法-教法-学法。关于这些规律,老师们如有兴趣,可以进一步参看有关的论著。

[作者通联: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猜你喜欢

学养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诗的“别材”与学养
《红楼梦》里学养颜
高尚的人格,深邃的学养*——钱中文先生20 世纪80年代的学术通信
立足学科价值,考查学科学养——评2015年山东文综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