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两党气候变化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
——以两次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总统演讲为例

2018-05-29颖,

关键词:隐喻语篇架构

霍 颖, 刘 薇

(东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这一特殊书面语言现象研究揭示了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和隐喻性的内在特征。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是对语言的装饰,可以通过由种到属、由属到种或类比的转用达成同一语言表达的意义转换[1]。语言表达的隐喻属性是以Shelly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隐喻研究者们的隐喻观,他们认为通过语言媒介载体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关联的词语最后演变成为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基于此,体现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特征。

符号是隐喻表达的重要方式,与意义构成有机整体,帮助人们构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源于20世纪初的互动隐喻理论研究提出“意义源于两个观点的互动”[2],通过“借用”将喻源的语言表达投射到本体上,关注句子隐喻而不是拼写、语音和语法形式[3]。互动隐喻流派重新定义了隐喻的产生机制,即句子框架内观点间的碰撞和互动,将待理解的真实主语借助辅助主语加以阐释并激活。互动隐喻理论中的“激活”在兴起于20世纪70 年代的概念隐喻理论中发展为“映射”过程,而且“映射”是首要的,而语言表达是次要的[4]。以Lakoff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研究者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意义层面,认为人类语言和思维本身是隐喻性的,即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隐喻的实现是隐藏于形式本身的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5]。

无论是传统隐喻理论、浪漫主义隐喻理论、互动隐喻理论还是概念隐喻理论,都是“从下至上”的隐喻研究视角,关注意义层面,直到语法隐喻理论的出现,才开始“从上至下”、从形式层面研究隐喻现象,剖析隐喻构式的所指和能指,系统描述语音隐喻、语法隐喻和语义隐喻范围内的词法隐喻、词汇隐喻和句法隐喻。演讲是分析政治性语篇的关键,其排比、押韵、对仗和隐喻等功能的使用,便于语言学家们从批评分析的角度阐述政治性语篇中话语的隐含意义、意识形态和政治诉求,揭示演讲者如何有力而生动地说服目标群体接受己方的立场和观点,从而获得更多政治上的支持。单向的“从上至下”或“从下至上”地分析隐喻忽略了语境因素等,所以本文引入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三重视角”概念结合架构理论,基于政治演讲进行语篇概念隐喻分析。

一、 理论基础

1. 概念隐喻研究的分析范式——“三重视角”

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语言的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强调挖掘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和社会背景,关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应用,研究语义、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体现语言的社会性和交际功能。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括了语言的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功能,摒弃传统隐喻研究只关注理论层面忽视处理层面的局限,借助交际语篇这一载体,研究语言在语境中的一致性、变异性和差异性。同时,意义和功能的研究基于现实语篇而非经过加工筛选的语言文本,采用功能切分法,从不同层次探究语篇、句子和语言单位的功能特征。

系统功能语言学定义的语法范畴从三个角度描述了不同的层次:从语义即“从上面”考察意义的表现;从词汇即“从自身”角度分析语法范畴间的关系;再从形态学即“从下面”解构语言的体现形式[6]。三个层次的研究体现了隐喻认知、语言和社会三重属性,将概念隐喻与语境因素有机结合。何中清细化了隐喻分析的维度,将三个层次和三重视角结构重组深层挖掘,并提出:从隐喻构成(隐喻单位)、隐喻密度(隐喻语言的使用频数)和隐喻丛(隐喻的集中分布)即“从下面”的维度揭示具体语篇中语言隐喻的分布情况;从隐喻网络(具体语篇中概念隐喻间关联性)、隐喻场景(语篇情境中典型特征的系列假设)和隐喻故事(叙事手法)即“从自身”的维度分析隐喻的系统性;再从隐喻使用者身份(语言、性别、年龄、宗教、教育背景等)和隐喻功能(建立人际关系,表达个人述求)即“从上面”的维度利用语言隐喻促进社会交际和交流,构建和巩固隐喻使用者身份[7]。

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分析涵盖隐喻识别、归类和语篇分析三个阶段,先“从下面”根据具体语言表达识别隐喻类型和隐喻范式,计算隐喻密度;然后“从自身”分析隐喻网络,讨论隐喻故事;最后“从上面”分析语篇事件,揭示隐喻使用者身份,探寻语篇中的隐喻功能。

2. 概念隐喻的结构支撑——架构理论

架构是一个结构内的元素及元素间关系的主观映射的产物,广泛应用于软件工程领域。21世纪初,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将架构概念引入了政治学领域,产生了架构理论,与语言学和社会学密切相关。Lakoff认为架构以神经回路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是人类看待世界的普遍存在的心理元结构。作为人脑中内嵌的认知结构,架构就是一种隐喻思维,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反映,是概念和观念的集合[8],在思维和交际过程中,被大脑自动或无意识地激活,影响行为和处事原则[9]9。架构理论包括由语言激活的心理架构和折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哲学观的深层架构[10]。政治语篇中,词语激活架构,再激活道德系统[11],揭示深层次的社会伦理价值观[12]。依据架构理论,架构反映社会文化内涵,架构间表现出社会文化差异[13]。架构实际表现为句子和话语的双重结构,即句子的词语形式是语言的表层架构,是听者从听觉器官获得的词语结构;而句子意义是语言的深层架构,是听者通过心理作用理解的说话者想要委婉表达的句子含义。表层架构是形式,深层架构是意义,二者是心理活动的主要体现,建构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通过架构,逻辑和隐喻思维得以储存,为折射日常经验和社会文化的概念隐喻提供框架载体,并输出隐藏于言内的反映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言外内涵,实现交际意义。

3. 研究方法

三重视角分析范式和架构理论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深入理解概念隐喻的形成和功能。“从下面”的维度可以归纳出表层架构即隐喻表达的语言形式,如隐喻的关键词有哪些、频率多少;“从自身”的维度找出深层架构即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如隐喻的思维,揭开喻体和喻底;最后“从上面”的维度分析如何利用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实现隐喻的功能。以表层和深层架构为基础,将三个维度作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概念隐喻的语言性、认知性和社会性。

本文选取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的演讲和现任总统特朗普2017年就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主题演讲为语料,参照 “三重视角”理论和架构理论,来识别并分析两篇政治演讲中的隐喻表层架构。结合Lakoff提出的美国两党不同道德模式和社会文化环境,如图1所示,挖掘隐喻表达的深层架构,总结概念隐喻的生成和功能,深度理解美国两党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心理情感需求,探讨隐喻运用理解的心理运作机制和动态变化的话语交际过程[14]。

图1 研究方法

二、 三重视角下演讲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

1. “从下面”的视角对比两篇演讲中的隐喻表层架构:揭示隐喻的外在话语特征

通过语料分析,采用MIPVU隐喻识别机制,发现在奥巴马致力于巴黎气候协定的合法化与特朗普致力于巴黎气候协定的非合法化演讲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性词语,突出不同的主题。本文语料经文本统计软件Antconc 3.5.0加工处理后,建立隐喻表达统计表,如表1所示。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相关隐喻性主题词对于听者接受度更高、更易于被解码,形成话语的表层架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语篇包含了表示路径和目的地等多个相同的表层架构,隐喻密度相似。奥巴马使用了更多的“前进”和“共同努力”表层架构,多采用正面的、积极的隐喻表达,体现巴黎协定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强化听众心理上的认可;而特朗普着力强调巴黎协定的负面性和局限性,使用了更多的“亏损”“方向”和“对抗”表层架构,用负面的、消极的隐喻表达增加听众的恐慌,达到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目的。

表1 奥巴马和特朗普演讲中隐喻的表层架构

(1) 奥巴马演讲的隐喻表层架构分析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12月的巴黎气候大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讲,借力路径、目的地、前进、后退、破坏、对抗、仇恨情绪、开支、收入和共同努力架构呼吁各个政治经济体协同合作迎击气候难题。通过路径架构(…paves the way…)和目的地架构(…reach the emissions targets…),奥巴马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前路漫漫。通过路径架构,他呼吁迅速行动起来,如美国已在6年前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设立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之路上大步前行,2020年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17%。碳基能源的消耗正逐渐抬升地球的平均气温,奥巴马对前进架构(…advances by the day…)的使用让我们认识到破坏和威胁的不断升级。所以,以后退架构(…roll back…)为喻,奥巴马呼吁击退污染这一怪兽,让蓝天回归负载沉重的地球。“broken”一词揭示了人类对于旧有的对气候变暖漠视态度的转变,“conflict”这一对抗架构(…conflict with one another…)阐释了人类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决心,抛弃愤世嫉俗的消极情绪(…cynicism, the notion we can’t do anything…),共同维护地球这一大家庭。奥巴马使用收入架构(…ambitious reductions…)、开支架构(…ambitious investments…)和共同努力架构(…be better off…),暗示各国致力于地球大家庭的幸福缔造,将家庭开支投入到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项目中,减少污染和对气候的负面影响。

(2) 特朗普演讲的表层架构分析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6月发表公开讲话,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巴黎协定”, 引发关注。 在讲话中, 特朗普提出重振美国经济, 利用“in the way”路径架构, 暗示扫除一切行动道路上的障碍, 退出巴黎协定是重要一步(…not an end point…), 为美国未来发展确定方向, 是起点而非终点。 通过“along the way”这一方向架构, 提出将美国民众利益置于首位。 利用“moving along”前进架构, 特朗普呼吁减轻碳高消耗行业的赋税重担, 重振煤炭水电行业, 增加工人收入。 利用后退架构(…come to a halt…), 他指出美国经济将面临巨大风险甚至倒退, 美国民众面对的将是失业和生活水平严重下降, 同时破坏架构(…the further decimation…)的使用让美国民众意识到巴黎协定的负面影响, 激发民众同情心。 特朗普列举出具体数据, 通过仇恨情绪架构(…much worse than that…)和困难架构(…financial and economic burdens…)表达美国借协定的退出走出泥淖, 甩掉经济和财政上的沉重包袱(…which we terminated…)。 最后, 借助利润架构(…small businesses as of just now are booming…)和交易架构(…exclusive benefit…), 说明只有重新启动谈判制定真正平等且符合美国利益的条款, 才能使美国经济止损(…be better off…)。

2. “从自身”的角度探讨两篇演讲中的隐喻深层架构:揭示概念隐喻

基于架构理论,通过分析两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演讲获得了话语中句子的外在表现形式,两位演讲者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性表层架构,其中部分表层架构重叠。形式体现意义,多个相关表层架构构成隐喻网络和深层架构,揭示语言的深层含义。就表层架构进行归纳和分类,得到如表2所示的深层架构。

表2 两篇演讲语篇中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两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语篇共同包含了旅程和冲突深层架构,分别使用了家庭和商业深层架构。通过比较用于衡量隐喻源域普遍性的源域共鸣值(主题词数×频数),发现旅程深层架构使用最普遍,源域共鸣值总和为509;在特朗普的演讲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更为广泛、出现频率更高,源域共鸣值总和为812;两篇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语篇均以旅程深层架构叙述原因、冲突深层架构阐释应对方式、家庭和商业深层架构描述采取的行动。深层架构搭建的隐喻场景描述了语篇中概念隐喻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两位演讲者面对同一话题的不同态度、应对方法和未来预期。

(1) “旅程”概念隐喻——两种态度:“气候化”和“去气候化”

两篇演讲中都出现了“旅程”概念隐喻,但态度不同。

奥巴马支持“气候化”,认为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的元凶,将作为源域的“旅程”范畴结构投射到抽象范畴,激活一系列的对应关系,说明应对气候变化将是一段充满荆棘的旅程,有起点终点,有憧憬退却,由路径架构、目的地架构、方向架构、前进架构和后退架构描绘出或冒险或平静的人生旅程。奥巴马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视做旅程的起点,协定各成员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效等政策激活目的地架构,各主要经济体设置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目标,在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手挽手肩并肩、同呼吸共命运。讲话激活了旅程概念隐喻中的前进架构,利用“continue,move along,process”等词强调碳减排等措施将在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特朗普的“去气候化”观以“旅程”概念隐喻为载体在退出巴黎协定决策中得以充分体现,他的演讲将巴黎协定视做破坏美国经济发展这段旅程的起点,认为协定中的对美条款不够公平,美国等发达国家承担了过多的减排任务和义务,是将美国的财富间接分配到了其他国家。方向架构和目的地架构通过“leave,exit,ending”等词激活,说明协定的实施使美国遭受重创,全球竞争力被削弱,作为当选总统,特朗普有权利和义务终止协定对美国经济和民众的“伤害”,结束这段旅程,调转方向重设目标,激活前进架构,开启一段不受巴黎气候协定约束的崭新旅程。

(2) “对抗”概念隐喻——两种应对:“应对气候变化”和“应对巴黎协定”

两篇演讲中都使用了“对抗”概念隐喻,但对象不同。 “对抗”概念隐喻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冲突性, 有武器、有战场、有敌人、有战略, 有战胜也有战败, 通过破坏架构、对抗架构和仇恨情绪架构, 将同源域“对抗”的具体概念投射到“防止气候继续恶化”和“退出巴黎协定”两大抽象认知域, 将人们对于冲突的理解进行转换, 对美国民众与战士、政府与军队、应对过程与冲突过程进行解读。

奥巴马在演讲中将全球气候变暖视做美国人民和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来势汹汹,所到之处破坏严重,“swallowing,eroding,submerged,abandoned,disruptions,break,threat”等词语详尽描述了气候变化这一劲敌如何利用狂风暴雨、干旱洪水等致命武器给人类带来灾难和痛苦,仇恨情绪弥漫,甚至绝望蔓延,地球这一战场硝烟滚滚。奥巴马将巴黎气候协定视做有力抗击敌方的武器,一系列改善气候条件的约定条款给予敌人致命一击,特别是效果显著的二氧化碳减排让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为了说服政府和民众退出巴黎协定,特朗普在演讲中用多于奥巴马的笔墨着重渲染了协定与美国经济发展的冲突,前者给美国经济带来巨额损失。演讲中,巴黎气候协定中的规定条款好似冲突中的作战方案,攻守变换,击溃美国制造业特别是煤电行业。特朗普认为美国政府需要启动新一轮谈判或者退出协定才能有力回击,使用了诸如“terminated,fight,dispel,harsh,block,get rid of”等大量的对抗性词汇,呼吁美国政府只有扛起“取消减排,提高产能”等武器加入战斗,抗击敌人,才能平复公众的仇恨情绪。

(3) “家庭”和“商业”概念隐喻——两种期望:“接受”和“退出”巴黎协定

对于两种冲突对抗的预期成果,两篇演讲给出了不同解读,分别使用了“家庭”概念隐喻和“商业”概念隐喻,体现了政治演讲中的人际意义。

作为情感资源,奥巴马在演讲中强化了与民众共同的价值观,即家庭是一切奋斗的动力和归宿。家庭概念隐喻强调家庭成员的关系和成员间的互动,以情感为基础,突出家庭的预算、收入、支出和共同努力几大要素,通过开支架构、收入架构和共同努力架构树立和谐家庭形象,将源域“家庭”的概念投射到抽象概念“气候改善的成果”目标域中,再现巴黎气候协定各成员国间相互理解包容、共同为地球生态气候环境改善通力合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愿景,让地球这个大家庭早日免受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困扰。受碳减排影响而减少各行业利润收入是大家庭的必要支出,换来的是降低因灾投入、减少因灾损失、大力开发清洁能源这样的家庭收入,奥巴马利用“rebuild,sustain,preserve,secure,contribute,better off”等词说明地球大家庭的清洁安全离不开各成员国的贡献,且缺一不可。

特朗普在演讲中将“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比做一次成功的投资行为,利用利润架构、交易架构和损失架构激活了“商业”概念隐喻。“商业”概念隐喻包含买卖双方、交易行为、利润和亏损等要素特征,以商业行为为基础,突出盈利的重要性。在演讲中,特朗普认为“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不啻为美国这一商业帝国的成功决策,将源域“商业”的概念范畴映射到较为抽象的“退出协定”目标域中,强调维持协定会为企业带来亏损,产生后续的工资下降、工人失业、企业失去活力和竞争力甚至面临破产等系列经济问题,并提出新的符合市场的新政,带回就业和富裕。

3. “从上面”角度对比分析概念隐喻:揭示概念隐喻功能

“三重视角”的隐喻分析方法中,“从下面”的维度归纳了隐喻的表层架构即语篇特征和语言属性,“从自身”的维度研究了隐喻的深层架构即概念特征和认知属性,最后“从上面”的维度探讨了隐喻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即人际功能和社会属性[7]46。

(1) 概念隐喻反映美国两党不同的身份

美国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国家,构成成员的身份差异决定了概念隐喻的异同。

奥巴马所属的民主党党员和支持者主要是由资产阶级偏下层、无产阶级、少数族裔、中低收入女性和劳工集团构成,使用旅程概念隐喻暗示生活平和安宁是旅程终点,以家庭为奋斗目标,认为碳减排不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障碍,对发电、煤炭和汽车等高能源消耗行业的 “劫富济贫”反而会推动社会发展。以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主要成员和支持者为中产阶级偏上层、上层阶级、学历和收入较高的女性群体及垄断资产阶级利益集团,使用旅程概念隐喻暗示生活富足是旅程终点,经济增长是其主要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共和党及其支持者始终反对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和实施,支持退出协定,使削减碳排放的全球性战略目标走向消极,让产业界走出低谷。

(2) 概念隐喻阐释美国两党不同的道德模式

不同的概念隐喻反映了美国两党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两种不同的道德模式。语言学家Lakoff将家庭概念视做美国政治的核心,提出“国家即家庭”的概念隐喻,源域“家长”映射到“国家”目标域,源域“孩子”映射到“民众”目标域,“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互动,反映美国政治的两大家庭道德模式:“慈父”模式和“严父”模式[9]39。“慈父”模式认为世界安全而和平,家长主要责任是培育孩子自由成长,孩子能够享受自由和公正;而“严父”模式则背道而驰,认为世界危险重重,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绝对权威[15]。

通过概念隐喻,奥巴马的演讲激活了“慈父”模式,特朗普的演讲则激活了“严父”模式。对象不同的冲突概念隐喻,反映了慈父对抗危及世界和谐和严父对抗危及自身的不利因素。在民主党眼中,税收是富人的义务,多减排是企业的责任,关注气候变化是“慈父”对世界的关爱,巴黎气候协定同时也是超级大国的应尽义务,是对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的扶持帮助。在共和党的“严父”心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排放是对企业的伤害,增加税收是对富人、企业和精英的惩罚,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使企业可以追加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经济发展,应该受到社会的鼓励和奖励。

(3) 概念隐喻揭示美国两党不同的政治诉求

奥巴马和特朗普利用概念隐喻表述的气候变化问题的不同立场揭示了伴随美国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极化现象和两党不同的政治诉求。 政治极化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偏好趋于政治光谱的两极, 并且两极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偏好分歧较大、对立严重”[16]。 政治领域中的选举民主以竞争为基础, 以自身的利益而非公共利益为主, 以选举胜出为目标, 使出浑身解数争取选民、争夺席位,造成两党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对社会群体的分类。 经济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加剧了政治上的对立, 促使中高收入的民众选择代表富裕人群和大资产集团的共和党, 低收入的民众更倾向于提高社会福利提倡扶持弱势群体的民主党。 政治极化导致两党的内部意识形态同质化增强,两党间的外部意识形态分歧性增大, 文化和价值观冲突加大,对公共政策影响深远[17]。

奥巴马和所属的民主党奉行一贯的自由主义,支持巴黎气候协定和美国在改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领导作用,利用家庭概念隐喻,强调通过政府这个大家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尊重公众的生存权;相反,特朗普及其共和党倾向于保守主义,利用商业概念隐喻,说明只要碳排放的需要符合生产领域和经济发展就是合理和必要的、是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否则会威胁公众的生存权。

截然不同的政治及利益诉求和势均力敌的社会及政治力量致使社会联盟瓦解,带来迥异的概念隐喻的使用,突出了分化严重的两极政治,相互竞争的不可调和带来公共政策上的分歧和差异,导致共识缺失,致使美国两党对待气候变化的政策摇摆不定。

三、 结 语

在“三重视角”理论和架构理论框架内,本文对两篇关于巴黎气候协定的演讲进行了概念隐喻分析,两位演讲者均使用了概念隐喻辅助说明观点,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研究发现:关于气候变化的政治演讲语篇通过概念隐喻的表层架构堆砌主题词,提高话语的接受程度,降低话语的解码难度;利用深层架构反映表层架构中语言形式的言内和言外涵义,展示概念隐喻的喻体和喻底,引起听者心理上的共鸣;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既反映美国两党不同的身份,又阐释美国两党不同的道德模式,同时揭示美国两党不同的政治述求,达到了获取政治支持的目的。

:

[ 1 ] Aristotle. On the Art of Poetry[C]∥Dorsch T. Classical Literary Criticism.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65:61.

[ 2 ] Richards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93.

[ 3 ] 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M]. New York: Cormell University Press, 1962:68.

[ 4 ]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202-251.

[ 5 ] 何中清. 隐喻研究的视角[J]. 外语学刊, 2016(2):52.

[ 6 ] Holliday M A K. On Grammar and Grammatics[M]∥Webster J. On Grammar. London: Continuum, 1995:408-409.

[ 7 ] 何中清. 三重视角下的隐喻分析范式探析[J]. 外语教学, 2016(3):44-46.

[ 8 ] 汪少华. 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9):53.

[ 9 ] Lakoff G.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 and Frame the Debate[M]. Hartford: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10] 叶飞. 两次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讲——从隐喻架构视角进行隐喻分析[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12,14(3):75.

[11] 汪少华. 美国政府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4):31.

[12] 梁靖玉,汪少华. 政治语篇隐喻架构之分析——以布什和奥巴马的医保演说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4(3):122.

[13] van Dijk T A. Macrostructure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Global Structures in Discourse, Interaction and Cognition[M]. Hillsdale: Erlbaum, 1980:234.

[14] 张薇,毛浩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2):102.

[15] 袁红梅,汪少华. 美国经济类政治语篇的隐喻架构分析[J]. 外国语言文学, 2016(3):10.

[16] 孙存良. 政治极化:选举民主的宿命?——兼论协商民主的功能与局限[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1):35.

[17] 张业亮. “极化”的美国政治:神话还是现实?[J]. 美国研究, 2008(3):14.

猜你喜欢

隐喻语篇架构
基于FPGA的RNN硬件加速架构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功能架构在电子电气架构开发中的应用和实践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LSN DCI EVPN VxLAN组网架构研究及实现
一种基于FPGA+ARM架构的μPMU实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