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18-05-28徐璐璐江六一

当代农村财经 2018年5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徐璐璐 江六一

摘要: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过程,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并且使得新产业的形成成为可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增强农村活力的创新思路。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根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总体要求,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庐江模式”。本文在总结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多种类型产业新业态、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指第一产业的细分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产业所形成的社会生产的产业间分工在农村实现内部化[1]。芦千文认为,不能从单一视角和标准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而应该尝试从多维视角分析[2]。马晓河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他归纳总结了中国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四种形式,分别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以及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这一研究成果被广泛认可和引用,成为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念的主流观点[3]。

二、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南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县农产品品种丰富,形成了以稻米粮食生产为主,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格局,拥有水稻、蔬菜、蛋鸭、肉鸡和水产高效养殖五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和发展了多个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是国家首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重点产粮县。2012年1月,廬江县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县。

近年来,庐江县根据试点总体要求,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措施,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庐江模式”。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呈现规模化、专业化

庐江县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促进粮油、畜禽、水产、蔬菜等产业的发展,以此巩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融合、互补趋势。图1为庐江县2015—201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图,显示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情况[4]。

庐江县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以高效经济作物生产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2015年,出台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意见,奖补资金近1000万元,实施各类种植结构调整项目185个、总面积达5.2万亩,涉及蔬菜瓜果、茶叶等多个产业。2016年,庐江县农业结构调整布局不断优化,新增蔬菜等特色基地3.5万亩,建设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区37.7万亩。

庐江县农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趋势。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2016年,全县流转土地84.4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73.9%;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942个,水产健康养殖面积达到21.2万亩,部级、省级水产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个。全年畜禽、水产产量及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

(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势头较好

庐江县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及特色农业优势,积极推动农业发展向二三产业延伸,使得农村不同产业获得融合发展的契机。

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行动,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庐江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蔬菜、茶叶等五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建成了“合铜”公路沿线农产品加工长廊和五大产业园(城西新区食品工业园、石头稻米加工产业园、泥河食品酿造产业园、柯坦禽蛋加工产业园、台创园食品加工产业园)。2016年,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97.6亿元,增长10.2%。目前,庐江县引进了总投资5.6亿元的安徽昊东食品有限公司、安徽瑞和坊食品有限公司等8个食品加工企业,预计这些食品企业投资运营后的年产值将达8.5亿元,为当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农业和服务业融合方面,庐江县充分挖掘农业内涵和其他旅游资源优势,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发展休闲体验农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2016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4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37亿元,增长12.1%。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打造了一批适宜游玩的村庄和休闲基地,当地汤池镇及果树村双双入选全国“最美乡镇”、“最美村镇”,金牛镇和黄屯老街分别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结合农业优势产业,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葡萄节、玫瑰花节、蓝莓节、巢湖开湖节等系列农旅文化主题活动,着力打造“生态游”和“乡村游”品牌,形成优质农业带动服务业的氛围。

(三)城乡建设协调并进,产城融合不断深化

“十二五”以来,庐江县实施“大庐城”建设战略,城乡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县硬件配套不断升级,产城融合逐步深化。

以城市为基础,以产业为保障,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配套服务完善,推动庐城与周边镇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2016年,全县共完成拆迁125万平方米,征地1.15万亩,开工项目116个,完成投资57.5亿元。项目开工率、竣工率、投资额、征地拆迁完成量、安置房回迁量均创新纪录,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工程也在同步进行。

在交通建设方面,庐铜铁路、龙桥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顺利推进,建设6条干线公路总长共115公里,强力推进847公里县乡畅通工程,完成投资12.6亿元。新、续建44条市政道路总长共50公里。同时,投入7900万元实施绿化大会战,新增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

在统筹城乡建设方面,庐江县美丽乡村建设日新月异,乡村面貌不断焕发新的活力。2016年,全县开工建设美丽乡村项目195个,其中149个完工。通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当年新增耕地5303亩,建设高标准农田8.31万亩,完成土地“占补平衡”指标1000亩。同时,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解决了7.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5]。

(四)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融合形成示范

庐江县按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以农业订单或契约形成要素、产业和利益的紧密联结,集生产、加工和服务为一体化,培育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2个,其中2016年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7个。共有92家龙头企业、52家合作社和121个家庭农场(农户),发展粮食规模种植54.7万亩、水生蔬菜4.3万亩,实现年销售收入20.6亿元。目前,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4051个。

在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同时,庐江县鼓励和支持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成为行业“领头羊”。先后组织双福粮油、万乐米业等8家省级龙头企业,积极创建龙头企业甲级队,创建春生公司、清水河家庭农场等6个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通过交流和培训活动,逐步形成示范效应,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创建农产品品牌为目标,进一步壮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规模和实力,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是在壮大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培育产业融合新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方面还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不发达,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庐江县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产品品类也较多,但是农业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水平还较低,水稻、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各自独立,产业融合的方向仍然在探索过程中。此外,全县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程度还不高,已有的产业融合形式大多发生在部分产业之间,如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而没有从深层次实现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源要素,从而达到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效果。

(二)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速度较慢,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完善

培育多元化的农村产业融合主体需要加强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行业规范机构和产业联盟,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生产、加工和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目前,庐江县农业产业联合体总数并不多,联合体内的产业融合主体发展也不平衡,能够真正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还较少,影响了全县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

农村产业融合不是简单地强调一二三产业结合,而是要在深层次上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庐江县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權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处于初级阶段,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这直接影响了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三)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

庐江县虽然注重搭建科技支农平台,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融合,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从农村金融支农来看,全县金融创新的范围还较为有限,还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工具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在科技支农方面,政府和科研机构、学校的合作还不够深入,没有形成各类科技人员、实用人才到农村产业联合体任职、兼职的对接模式,也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制约了科技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渗透。

此外,农村产业融合打破了以往产业间孤立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很多交叉领域,急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适应产业的新变化。他们不仅需要多方面、多领域的知识背景,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创业精神,挖掘产业间融合的新契机,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目前,庐江县这种产业融合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还较大。

(四)缺乏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互联网与产业的结合形式比较有限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要求在农村既有产业的聚变与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模式得到普遍认可。庐江县虽然出台多项举措推进电子商务、物联网与现代农业结合,培育农村产业融合新业态,但是目前来看发展成效还不显著,科技渗透产业全过程的程度较低,结合形式也比较有限,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很多只是简单的相加,并没有融合催生出更多新业态或者新的商业模式。

四、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试点方案,庐江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是以产城融合型为重点,着力构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据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应该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一方面,支持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针对龙头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不规范、联系农户有限的情况,应该不断壮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整体实力,指导它们规范运作,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进一步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产生带动示范效应。

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提升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

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资源,推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结合,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型业态形式。通过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农业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的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促进农业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发展。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发展现代生物农业、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实现要素资源共享畅通,农业生产环节可追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水平。抓住互联网创新创业浪潮,支持发展县域农村电子商务,完善配送以及综合服务网络,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O2O经营,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三)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

在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协调农民和经营组织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优质农产品订单生产基地,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打造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利益共享机制变成联合体之间的粘合剂,通过创立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让农民获得更多的集体资产收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创收增收。此外,应该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多种经营,治理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四)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应该贯穿于产业融合的各个环节,包括产业政策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人才培养和应用机制、信息服务体系和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等内容,实现社会化服务的长效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与当地高校对接,有效整合校县双方资源,充分借助专家力量,通过产学研项目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与转化。同时,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毕业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不断吸纳具有产业融合复合型思维的人才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在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创新方面,要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大力发展“三农”保险,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积极推广政策性保险附加商业保险试点,扩大风险保障覆盖面。

参考文獻

[1]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 2016(8):17—28.

[2]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4):27—34.

[3]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16(3),28—29.

[4]庐江统计局.庐江县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5]庐江县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