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甲状腺单侧结节的价值

2018-05-24叶爱国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峡部单发单侧

叶爱国

甲状腺结节具有病程长、预后差、发病急骤等特点,临床较为常见的为两侧病变,单侧结节恶性率较高[1],且在临床诊断时,容易与甲状腺癌混洗,临床症状较为隐匿性,从而给治疗方案拟定带来难度性。但对甲状腺单侧结节患者而言,目前常进行手术治疗,早期常进行甲状腺全切除,其具有创伤性大、预后差、恢复差等特点,不利于在临床广泛推广[2]。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手术方式在甲状腺单侧结节患者中的价值性,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1日—2017年3月21日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单侧结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随机化分组模式,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入选标准:(1)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单侧结节;(2)患者在手术前,甲状腺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3)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试验;(4)患者均无甲状腺癌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疾病合并现象;(5)患者均为单发性结节;(6)患者均存在手术适应证。

观察组中,发病至手术时间为(5.42±1.65)年,29例为男性,21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6.85±3.18)岁;疾病类型:3例为结节性甲状腺,8例为腺瘤囊性变,2例为单纯囊肿,37例为甲状腺腺瘤。

对照组中,发病至手术时间为(5.19±1.37)年,28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6.96±3.26)岁;疾病类型:2例为结节性甲状腺,9例为腺瘤囊性变,3例为单纯囊肿,36例为甲状腺腺瘤。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实施常规切口后,充分暴露病变组织,并实施病灶组织完全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首先进行颈丛麻醉,进行低领状切口,游离颈阔肌下皮瓣,将颈白线切开,但需注意不伤及舌骨下诸肌,并将被膜游离出腺体。确定病变位置后,进行囊内切除,需保留腺体背部囊壁,随后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以及病变累及情况,选择性进行中静脉、甲状腺下极、甲状腺上极等部位的处理,在此期间,需注意保护甲状腺旁腺、喉上神经、喉返神经等组织,检查发音无变化后,需进行结扎、切断,并将甲状腺背侧完全显露,游离后将腺体牵向健侧,并沿着被膜内解剖,最后切除同患侧腺叶和整个峡部,并进行气管分离,无异常现象后,便可放置引流管,充分止血、缝合[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总耗时、手术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总耗时、术中出血量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对比(±s)

观察组 50 89.85±6.35 48.53±2.13 49(98.00)对照组 50 154.22±8.49 69.85±5.41 40(80.00)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n(%)]

3 讨论

甲状腺单发结节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病因较多,属于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类型,以良性病变较为常见,例如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囊肿、甲状腺瘤等,单从病变部位、质地、结节大小、临床症状、病期长短无法确定结节性质,需结合CT、B超、核素扫描等影像学技术,从而判断良恶性,为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目前常实施手术治疗[4]。

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主要优势在于:(1)此类联合性手术能够保证手术安全性,对恶性单发结节或良性单发结节进行治疗、诊断兼顾,从而能够提高整体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此类手术方式对机体甲状腺功能影响性较小,主要是由于甲状腺和峡部切除术能够减轻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性,相应的切除正常组织较少,从而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减轻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性[6];(3)此类手术仅成功性取决于手术者对解剖结构的了解度,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组织暴露时间,从而降低术后伤口感染几率,利于病情恢复[7-8];(4)传统的手术可造成神经损伤,止血不彻底,再加上甲状腺单侧结节本身就存在界限欠清现象,对此还需实施联合手术技术,从而保证病灶组织完整切除,提高手术成功率[8-9]。虽然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效果显著,但仍可导致术后出现并发症,对此还需加强术前的筛查工作,且需注意喉返神经的损伤[10],加强引流、止血操作,从而保证治疗效果[11-12]。

综上所述,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具有安全性、疗效性、作用性等特点,用于甲状腺单侧结节患者中效果显著,方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喻定刚,罗斯满. 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甲状腺单侧结节的临床价值探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94-95.

[2]李胜祥. 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治疗甲状腺单侧结节的临床价值探究[J]. 医学信息,2014,28(11):121-122.

[3]杨传盛,黄湛,王美姣,等. 415例结节型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经验和教训[J].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16(1):60-62.

[4]陈强,林松展. 基层医院治疗甲状腺单发结节临床分析[J]. 医药前沿,2013,3(26):12-13.

[5]吴贤江,戴磊,王耀宗. 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对患者低钙血症的影响[J]. 现代实用医学,2016,28(11):1480-1481.

[6]钱滨涛. 良性甲状腺疾病手术特点探讨[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4,1(3):65-66.

[7]陆炎. 不同术式治疗甲状腺单侧结节的对比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3):609.

[8]刘国松. 甲状腺全切除术在普外科良性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1):61-62.

[9]翁剑锋. 甲状腺全切除术中间入路6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4,7(30):173-174,179.

[10]王建良.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体会[J]. 中国当代医药,2013,6(2):188,190.

[11]崔凤鸣. 超声刀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9-21.

[12]周斌,单海琳,苏瑛,等. 纳米炭在甲状腺全切除联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2015,9(4):298-301.

猜你喜欢

峡部单发单侧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单根双根管牙根管峡部形态特点及发生的显微解剖研究
保护措施
峡部植骨修复运动节段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研究
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内镜私膜下剥离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保元排毒丸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TGF-β1、Smad3、Smad7表达的影响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椎弓根钉钩对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功能影响
SPECT/CT融合显像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增益价值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