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程阳八寨风雨桥的田野调查

2018-05-2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廊桥合龙村寨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广西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精巧的传统建筑蜚声中外,其中风雨桥和鼓楼最具影响力。据文献记载,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八江乡、林溪乡共有风雨桥112座。文章案例地程阳八寨位于广西柳州市三江县林溪乡内,是全国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景区,2007年成为首批“中国景观村落”,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马鞍寨、岩寨、平寨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村寨内共有约2 000座吊脚楼、8座鼓楼、7座风雨桥,其中程阳桥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是世界木建筑营造技艺的杰出代表,2008年被美国广播公司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之一。本文以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和现场测绘作为基础,整理完成此田野调查报告。

1 程阳八寨的区域生境

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程阳八寨位于桂、湘、黔交界处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图1),其东靠湖南省通道县,西毗三江八江,南临三江周坪乡光辉村,北连林溪乡冠峒村,总面积约30 km2。马安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平坦寨、平铺寨、吉昌寨8个侗寨相互毗邻,故称为“程阳八寨”。

三江县在汉晋是北境蛮地,南北朝为齐熙郡地,隋为熙郡地,唐初属融州。在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054—1055年)设立三口砦,崇宁四年(公元1102年)融州县三口砦建立怀远军,后改为平州并设立怀远县。在元时隶属融州,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1年)改属柳州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为三江县[1]。1949年成立三江县人民政府,1952年成立三江侗族自治区(县级),1955年改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原住居民以程、阳两姓氏为主,后有吴、杨、陈、石、李等他姓居民迁居此地,并以程阳大寨为中心,逐渐形成连绵的侗族村寨聚落。

图1 程阳八寨区位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

1.2 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质

三江县地形地貌复杂,以丘陵低山为主,水网密布、雨水充沛,利于植被生长,木材资源极为丰富,故民居建筑多为木结构吊脚楼形式。程阳八寨坐落于寻江支流林溪河畔,林溪河发源于林溪乡水团村彭木山,全长 42 km,流经程阳、光辉、文大等地至周坪乡黄排村与八江河交汇,于石眼口汇入寻江。

在宗教信仰方面,除崇拜祖先和地方民族神外,还受道教、佛教等外来宗教文化影响,信奉关云长、龙王、岳飞等。侗族节庆丰富,主要包括以祭祀祈福为活动内容的祭萨岁、祭三王节,以交流择偶为目的的赛芦笙、共耕节、土王节。

2 程阳八寨的7座风雨桥

2.1 风雨桥的概况

在三江县内苍翠秀丽的山谷和清澈潺潺的溪流上处处可见大小怪异、造型优美、令人赞叹的么木构风雨桥,据统计曾有100多座[2]。程阳八寨最早修建的风雨桥是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合龙桥,其主要功能为通行和“关锁风水”。自此之后,程阳八寨村民在林溪河及其支流水系上修建了7座风雨桥,分别为:程阳桥、合龙桥、普济桥、万寿桥、频安桥、美烧桥、红军桥,形成了沿水系围绕5个村寨(马鞍寨、平寨、岩寨、东寨、大寨)点状分布的总体格局(图2)。由于平坦寨、平铺寨、吉昌寨3个村寨与程阳八寨中心区域相距较远,且未建有风雨桥,所以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7座风雨桥得基本信息如表1、图3所示。

表1 程阳八寨风雨桥信息表

程阳桥位于林溪乡平岩村马安寨西南方,1912年开始修建,历经12年于1924年建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77.76 m,桥道宽3.75 m,桥面高11.52 m。为石墩木结构塔廊桥,2台3墩4孔,墩台上建有5座塔式桥亭和19间桥廊,原设有3座庙宇,后遭破坏,现已空置。

合龙桥坐落于林溪乡平岩村林溪河上,始建于1814年,至今已有200年历史。曾被洪水冲毁3次,现存桥为1941年修复。桥长42.8 m,宽3.78 m,水面至桥廊高9 m,为石墩木结构阁廊桥,2台2墩3孔,墩台上建有3座阁式桥亭和14间桥廊,设有3座庙宇。

普济桥位于林溪乡程阳村阳寨西南方,建于清末,因年久失修1917年桥西侧下端基础坍塌,1989年修复。桥长51.4 m。桥廊宽3.8 m,为石墩木结构阁廊桥,2台2墩3孔,墩台上建有3座阁式桥亭和12间桥廊,设有3座庙宇。

万寿桥坐落于岩寨南边林溪河支流之上,始建于1920年,近60年多次被洪水冲毁,1986年重新修复。桥长18.5 m,桥道宽4.6 m,桥面高7 m,为混凝土墩木结构亭廊桥,2台1墩2孔,墩台上建有1座塔式桥亭和7间桥廊,设有3座神龛。

频安桥位于林溪乡平岩村林溪河的支流上,始建于清末道光年间,后因桥身低矮,桥面狭窄,不能满足来往络绎人群,于1950年农历二月翻新。1983年一场罕见的大雨冲毁桥身,1984年重新翻修,桥身形同原样,因材难筹,结构与原式有异。桥长23.5 m,桥道宽3.8 m,为石墩木结构楼廊桥,桥廊7开间,架于河两岸石砌的桥台上。

美烧桥坐落于岩寨西边林溪河支流之上,始建于1925年,桥长9.8 m,桥道宽2.5 m,为木结构平廊桥,桥廊5开间,设有1座神龛。

红军桥位于岩寨西边林溪河支流之上,始建于民国时期,因1930年12月工农红七军北上路过此桥,老百姓习惯称其为“红军桥”。桥长13.2 m,桥道宽2.5 m,木结构平廊桥,桥廊5开间,原设有1座神龛,现已撤下。

图2 程阳八寨风雨桥示意图(作者自绘)

2.2 风雨桥的形制与结构

风雨桥是廊桥的一种类型,其营造技艺和形制结构都源于廊桥,主要由屋顶、桥面、桥跨、桥墩4个部分组成。

长期以来,屋顶作为“高台基、框架墙和大屋顶”这一中国古建筑三段式基本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结构最丰富、造型最优美和装饰性最强的地位,一直被看作是建筑处理的重点,因而屋顶往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3]。风雨桥屋顶精巧多变,不仅有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等多种屋顶类型,而且融合了侗族鼓楼“重檐”的建筑特色。其中程阳桥的屋顶最为丰富,5座桥亭包含3种屋顶类型,且为五层重檐,中间的屋顶为六角五重檐攒尖顶,两侧为四角五重檐攒尖顶,最边上两侧为五重檐歇山顶(图4)。

图3 程阳八寨风雨桥测绘图(单位:mm)(作者自绘)

图4 程阳桥的屋顶类型(作者自绘)

桥面部分是风雨桥的核心功能区域,由出入口空间、桥廊空间、桥亭空间3个空间组成。大多数的桥面由栏杆、坐凳、廊柱巧妙地结合实用功能和结构功能,使桥面空间成为多功能的公共场所。

桥跨部分常用简支木平梁结构和伸臂梁结构。频安桥、美烧桥、红军桥因水系宽度小,直接采用简支木平梁桥跨结构。而程阳桥、普济桥、合龙桥采用伸臂梁桥跨结构,即在桥墩上用多层原木构成伸臂从而支撑大梁,使风雨桥跨度增大(图5)。

桥墩类型多样,多为石料垒砌,其形态根据环境现状而异,可分为方形、船形、六边菱形。程阳桥、普济桥、合龙桥均采用石料垒砌的六面柱体桥墩,顺流和逆流方向为锐角,起到分水的作用,以减轻水流对桥墩造成的冲击力。红军桥、美烧桥和频安桥设简支木平梁桥跨架于水岸两侧的桥台之上,不设桥墩。万寿桥桥墩多次被洪水冲毁,后无合适材料,故以混凝土为材,是唯一一座采用现代混凝土桥墩的风雨桥。

2.3 风雨桥的装饰

程阳八寨风雨桥的装饰精致丰富,屋檐、屋角、屋檐尖、柱础、枋头等部位都有雕绘装饰,其雕塑和纹样常以富有寓意的动物和植物为原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蕴和文化内涵,表达对自然万物和祖先神明敬畏,也是侗族村民的精神寄托。其中最典型灰雕装饰是“双龙戏珠”“鳌鱼”和“葫芦”,普济桥的“双龙戏珠”雕塑象征着双龙共同守护村寨;程阳桥的雕塑“鳌鱼”民间传说是鲤鱼化龙,寓意祥瑞;“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常见于侗族建筑攒尖顶(图6)。

3 程阳八寨风雨桥的形成因素

3.1 选址风水

侗族村寨讲究“来龙去脉”和“背山面水”的选址布局观念。马安寨的风水最为理想,村寨沿山脉而建且三面环水,呈山水环抱之势,顺“龙脉”之气,得“山水”护佑,保村寨兴旺昌盛。风雨桥常位于村落中的“水口”,风水中的“水口”是指一个理想聚居地水流出入口的区域。程阳八寨中程阳桥、合龙桥、普济桥和万寿桥位于村落出水口,起“关锁风水”之用。可见风雨桥的选址是以风水观念为主导并综合考虑环境现状、村寨布局等多方面因素而得以确定。

3.2 功能需求

风雨桥是同时具有精神功能和实用功能的乡土公共建筑,其精神功能包括关锁风水和祭祀祈福功能;实用功能包括通行、行商、休憩和集会功能。首先,风雨桥选址于“水口”并在桥中设立神龛,是村民心中的“风水桥”“福桥”;其次,风雨桥是村寨对外联系的入口、对内交通的要道,后逐渐形成具有行商、休憩等实用功能的公共场所(图7)。

图7 风雨桥的休憩、行商功能(来源:作者自摄)

风雨桥是同时具有精神功能和实用功能的乡土公共建筑,其精神功能包括关锁风水和祭祀祈福功能;实用功能包括通行、行商、休憩和集会功能。从表2中可见程阳桥、普济桥、合龙桥、万寿桥除了起到沟通河流两岸的重要作用外,也具有完善的行商、休憩和集会功能,但更重要的是其在选址和修建时会优先考虑选址风水和祭祀祈福的精神功能。频安桥位于村寨之间,美烧桥和红军桥位于农田之间,主要是为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修建,所以与程阳桥、普济桥、合龙桥、万寿桥相比在功能上较为单一,以通行的实用功能为主,一般设立“土地公”的神龛。

表2 程阳八寨风雨桥功能分类表

3.3 宗教信仰

明末清初,为巩固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文化上采取“同化”政策,促使侗族原始文化与汉族文化相融合,汉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也随之传入侗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廊桥“庙桥合一”的形式一样,大型的侗族风雨桥也是“庙桥合一”的形式[4]。风雨桥作为汉族文化传播而形成的建筑,不仅体现在其“庙桥合一”的形式上,也体现在内部的庙宇以及神龛中。在程阳八寨中,程阳桥、合龙桥、普济桥等体量较大且功能较全的风雨桥,一般设立供奉关公、文昌帝君、土地公的神龛(图8);在体量较小的风雨桥内则一般设立供奉土地公的神龛。可见风雨桥并没有出现萨岁、杨再思等侗族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和民族神,而是以汉族地区所信奉的神明为主,使其成为具有祠堂、寺庙等功能的祭祀祈福的场所。

图8 风雨桥供奉关公和土地公的神龛(来源:作者自摄)

3.4 社会结构

侗族村寨是以具有血缘联系的“斗”所组成,每个“斗”通过具有农场公社性质的社会组织——“款”及“款”组织制定的“款约”来进行管理。所以在侗族社会结构上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不仅使侗族村寨呈现出具有向心性特点的布局形态,也对乡土公共建筑的修建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同其他侗族村寨一样,程阳八寨风雨桥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公共建筑,通过“款”组织来商议和动员村民捐工或捐资,凝聚单个或多个村寨的力量来修建和维护风雨桥,使其屹立于河水之上数百年,并在桥上设立牌匾,以此感谢为修建风雨桥作出贡献的村民(图9)。

图9 风雨桥的捐资献工牌匾(来源:作者自摄)

4 结束语

风雨桥作为侗族村寨中重要的乡土公共建筑,不仅有风水、祭祀、祈福的精神功能,也有通行、行商、游憩、集会的实用功能。本文基于程阳八寨风雨桥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阐述风雨桥的形制、结构、装饰;从选址风水、功能需求、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分析其形成因素。从中可见风雨桥与侗族村寨的风水思想、宗教信仰、社会结构、自然生境、选址布局、传统习俗都息息相关,体现出侗族人对于自然万物的理解和沿承数百年的传统智慧。

(致谢:感谢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2015级风景园林专业的毕郁、梁柱、李爽、蔡健婷和李晓悦同学参加调研。)

参考文献

[1]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三江县志[M].1946年民国版.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2.

[2]高雷,程丽莲,高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鼓楼与风雨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蒋烨.中国廊桥建筑与文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刘洪波.侗族风雨桥建筑与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廊桥合龙村寨
基于无应力状态法的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梁合龙方案
新型支承体系多跨矮塔斜拉桥合龙方案研究
连续刚构桥梁一次性合龙关键技术研究
国内铁路最大跨度连续刚构梁合龙 中老铁路:控制性工程阿墨江双线特大桥合龙
去廊桥找你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犹记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