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

2018-05-21廖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凯里微信

【摘要】近年来,随着通讯网络及智能手机的飞跃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软件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迅速成为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之一。大学生是微信使用的先锋。文章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凯里学院在校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微信使用动机及类型,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就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微信给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凯里 “使用与满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18-02

微信 (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社交应用程序,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朋友圈。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对微信接受度较高,研究其微信使用行为,对更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凯里學院大学生微信的使用情况

本研究以凯里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利用问卷星网站编辑问卷,以“滚雪球”方式进行问卷的发送,发放回收问卷时间为6天,共回收问卷213份,其中有效问卷2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12%。男生47份,女生162份;大一37份,大二93份,大三62份,大四17份。

调查显示,65.55%的人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更多是“作为联络工具,联络好友”,22.01%的人更多是为了“方便获取信息”,而选择“关注好友动态,参与讨论”、“方便结交新朋友”、“空虚寂寞,打发时间”的人分别占5.74%、4.31%和2.39%。

在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里,排前三位的是:信息服务(收发信息包括语音视频)、朋友圈、钱包(包括收付款等功能),而“附近的人”和“漂流瓶”这两个选项在本次调查对象中没有人使用。

92.82%的人微信通讯录的好友数量在300人以下,好友来源基本来自于现实人际交际圈——朋友、同学、家人。与此同时,85.65%的人表示会因为朋友圈里有现实中的熟人而在更新时会考虑发表的内容。

调查对象中,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37.8%,25.84%的人为全天在线。“微信页面一直在后台运行有空就打开看看”的比例占调查对象的44.98%。当被问到是否在课堂上使用过微信,仅有16.75%的人选择“从不使用”。

在使用微信的习惯上,93.3%的调查对象倾向于发布文字加图片的动态信息;67.94%的调查对象发布动态的目的是记录生活;64.11%的调查对象会在有感触时转发他人的动态;而在转发主题里,选择“网友励志”类占了48.53%,此次调查对象中没有人会转发诸如“看到不转就xx”的内容;“在网站上看到的内容,您是否会跨平台转发至自己的微信?”一题中,55.98%的调查对象认为有意义就会选择性复制粘贴;但对网络上的重大事件,82.3%的人选择“不发声”。

在处理线上微信信息时,大部分调查对象还是比较谨慎的,但仍有安全漏洞存在。74.16%的调查对象遇到好友在微信中向自己借钱时,会打电话核实信息再做决定,但仍有2.87%的人会立马打钱给他救急;83.25%的调查对象不会约见网友,但如果被网友约见面,仅有30.62%的人认为不安全,不会赴约。

使用微信后,35.89%的调查对象表示和老朋友更加亲密了,24.4%的人表示结交了新朋友,拓展了交际面,选择“锻炼了沟通和交友能力”的占了12.92%,但有5.26%的调查对象表示增加了孤独感,剩余24.4%的人表示没有变化。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类型分析

从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和需求来看,大学生微信使用类型主要有以下两类:

1.维护熟人社交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E·卡茨在1974年提出的,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它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这一过程,就可以看作是大学生接触微信,而后获得某些满足的过程。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人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是“作为联络工具,联络好友”,而好友来源基本来自于朋友、同学和家人。这与微信的通讯录查找功能是十分契合的,初期使用微信的人,可以根据你通讯录中的电话号码迅速查找对应的微信好友,且朋友圈也只能看到好友的评论,这些功能实现了现实与网络之间的快速连接,把线下社交搬到线上。而大多数人也表示,微信的开通与使用,让他们与老朋友更加亲密了。

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们并不积极于利用“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与陌生人建立连接,原为陌生人的微信好友在大学生微信好友中的比例很低,经过随机的深入访谈,了解到大学生并不乐意在微信中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而添加的所谓“陌生人”,很可能是具有明确现实身份但目前感情上不那么亲近的人。“比如在社团活动中遇到的老乡,在公选课上认识的新同学等等。”一位同学这样解释。

2.实现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是朱拉德在1958年提出的,又叫自我表露或者自我暴露,是个体对他人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

当代大学生希望让别人了解自己,而微信“朋友圈”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网络公共场所,在这里,可以多种形式的发布自己的动态信息,几乎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的喜好、观点和看法。67.94%的调查对象发布动态的目的是有感而发,记录自己生活;甚至在网站上看到有意义的内容,有55.98%的调查对象也会在复制黏贴的时候依照自己喜好做出自己的筛选,不会“照搬”。

在微信中,除了“朋友圈”发表状态的方式外,还能通过更换相册封面、头像、名字、微信号、二维码样式、个性签名等实现个性化的自我表达。

但另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大多数调查者表示,由于微信是强关系的社交圈子,所以会在更新时考虑发表的内容。“如果我要发布一条我生病了的信息,我会屏蔽我的妈妈。”随机深入访谈的同学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不想远方的家人担心。

三、大学生微信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的消极影响

1.时间碎片化带来的精力碎片化

在最常使用的微信功能里,信息服务(收发信息包括语音视频)和朋友圈并列第一;36.37%的调查对象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間超过3小时,44.98%的调查对象表示会一直把微信后台开着,有空就打开看看。仅有14.35%的调查对象从未在课堂上使用微信。

仅仅是“下拉-松开”,我们就可以接收到好友的新鲜事,还不包括接收朋友们的私信。如此简单的动作,背后却严重分割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在深入访谈中,有多名同学表示“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去刷新朋友圈,生怕漏掉了什么。”“哪怕在图书馆写作业,也会忍不住瞄几眼。”“好像不发点什么就不舒服。”如此长期分割时间的后果就是造成大学生精力难以集中,不能高效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哪怕告诉自己要看书要复习,还是会惦记朋友圈有没有朋友给我留言。”“真希望我能改掉上课走神玩微信的毛病。”

2.依然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

在我们对调查对象的了解中发现,2.87%的同学仍会在收到好友借钱的微信时立马打钱;16.75%的调查对象约见过陌生网友;44.02%的调查对象认为,如果陌生网友约见自己,自己会答应,而其认为的安全措施仅是“叫上共同朋友”。

对于使用二维码收付款,几乎所有调查对象表示“从没多想,被要求出示或扫描时会干脆答应。”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的建议

大学生是微信使用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应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

1.组织形式内容多样的校园活动,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微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不能一味的禁止使用。组织形式内容多样的校园活动,利用线上宣传、线下参与,让现代科技更好的为人文精神服务,增加大学生的融入感、参与感。潜移默化的让其避免沉溺虚拟空间。

2.以公开课或讲座形式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组织网络信息公开课或网络安全讲座,帮助大学生辨别网络陷阱,掌握媒介传播规律,正确的看待网络平台上出现的人事物,学会在网络空间进行自我保护。

3.主动利用微信功能,宣传正能量。高校教师应先大学生一步了解微信的使用,主动占领网络宣传阵地。可以通过添加学生为好友,关注朋友圈来关注其思想动态;也可以建立微信群聊,主动发表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习讨论;同时还可以打造微信平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陈海波.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实证研究[J].今传媒,2015(1).

[2]张志坚 卢春天.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5(5).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辅导员项目):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自我暴露行为研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项目编号:2015FDY20。

作者简介:廖莎(1990.11-),女,侗族,四川容县,助教,大学本科,单位:凯里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传媒心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使用与满足凯里微信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变脸 凯里·欧文
微信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