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小学生命教育

2018-05-21胡世艳明兰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中小学问题

胡世艳 明兰

【摘要】生命的存在,是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前提,关注生命的价值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生命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中小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生命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最后提高生命质量。随着近年来中小学生死亡人数的增加,教育界對生命教育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本研究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从生命教育的概念、重要性出发,分析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阐释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以期对中小学生开展命教育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生命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183-02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及重要性

不同教育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见解不同,华特士将生命教育定义为,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1]。冯建军认为,生命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提升生命质量,要敬畏生命、珍视、保护生命、体悟价值与智慧人生、解放儿童、使生命教育融入生活并充满人文关怀[2]。张云认飞认为,生命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3]。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生命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生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不同之处在于,华特士将生命教育视为一套培养人和谐发展教育系统;冯建军注重生命化的教育特征,即生命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张云飞更进一步从生命的价值的角度去理解人文精神中的关爱情怀。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享受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从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项培养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终身教育活动。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教育的关系,是生命的基础性教育课题[4]。

生命教育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据文献记载,生命教育也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的变换逐年受到重视,以下是自2007年以来,以生命教育内容为主发表在中国知网的文章数据显示(见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日趋凸现,开展生命教育成为一项紧迫而极其重要的任务。

二、中小学生命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学校层面

(1)学校教育缺乏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

在我国,每天约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触电、中毒、他杀等意外伤害。多年来,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小学,围绕着“应试教育”轨道行走的模式,始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主流,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特别缺乏对学生生命质量的关注。

(2)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比较狭窄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成绩,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且涉及范围较窄。在《中小学守则》就有“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要求,但目前在中小学开展的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多属于预防性质的知识传授,深层次的教育不够,忽视了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的养成。中小学教育对象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不稳定的时期,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若不对他们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 可能会产生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从而降低生命的质量。

(3)中小学教师功利主义倾向明显

在中小学,“学为考而教”的现象极为明显,教师的职称、社会地位、福利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极大关系,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师由“普师”变成 “名师”,教师声誉才会大大提高。为满足各种衡量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的要求,教师围绕升学率指挥棒打转,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功利主义声中机械化地学习,产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感;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职业倦怠,缺乏对生命教育的激情,师生间情感缺乏互动。

2.家庭层面

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影响甚大。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举手投足(文明礼仪、道德修养及对生命的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目前,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轻视诸如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培养,致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常常难以顺利渡过,做出轻视生命的举动。

3.社会层面

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而我国叶澜教授于1997年从改革传统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号召,远远比其他国家落后几十年。面对一次“中日学生夏令营”我国学生的表现,日本校长的一句“你们这一代人不是我们的对手!”由此看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开展远远滞后于其他国家。

三、原因分析

1.认知方面的原因

(1)学校对生命教育的忽视

1)从教学目的上看,学校未能从生命意义的角度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学校在向学生传授‘浓缩果汁式的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生命的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忽略了对成长过程的直接经历与体验。

2)从教育者自身出发,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表现在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学龄期和青春期的引导不强,重视力度不够,还表现为在 “考试政绩”的利益驱动下,从事的违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

(2)家庭对生命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那些认为“吃饱穿暖”就等于孩子发展的狭隘的教育观念,必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父母恰当的教育方式在对孩子实施生命教育的环节中尤为重要。但是,当今大部分中小学生来源于独身子女家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由于不了解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懂得科学的家庭教养的理念和方法,长期对孩子施行娇生惯养的教育方式,使独身子女家庭出身的孩子的性格变得偏执和任性,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因缺乏对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正确理解,从而导致自身的不和谐发展。

(3)社会对中小学生生命的保护意识欠缺

1)保护意识欠缺的实践依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我国14岁以下未成年人生命安全的第一杀手,每年因意外伤害丧生的孩子有四五十万人之多,占这个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以上数据说明,社会对中小学生生命的各项保护机制有待健全,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力度有待加强。

2)“责任分散效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

佛山小悦悦遭碾压,肇事司机逃逸,过往路人十余人表现冷漠,不予施救事件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人们不禁震惊于路人的冷血与对生命的漠视,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学中“责任分散效应”的表现。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精神文明建设却与之缺乏匹配,忽视公民社会道德建设致使“责任分散效应”——利己主义、从众心理、社会惰化、道德弱化、法不责众心理漫延。对生命的敬畏未上升到人生价值观的最高选择,敬畏生命也便不能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教育行动方面的原因

(1)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政策的落实制度不够

从2002至2017年的4887篇关于生命教育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站在不同的视角,关注生命教育,建言献策,试图采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发挥心理健康作用、建构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等方式关注生命教育。可见,生命的教育内容广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教育环节。加强生命教育的发展,强化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中小学师资队伍,如何落实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大师资力量,没有国家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执行和方案的实施,这些所谓的建言献策犹如纸上谈兵。

(2)学校教育中没有扎实落实生命教育

从课程的实施上看,学校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更易于采用理论灌输或教条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人身安全知识。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其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甚至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更谈不上有效性;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操作性指导;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但生命教育课程不同于学术性课程,它对生命现象的了解遵循的不是科学的逻辑,更多的是生活自身的逻辑。而学校忙于对升学率的追求,忽视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四、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对策思考

1.教育行政部门应颁布政策,践行实践

2004~2005年期间,辽宁省、湖北省、上海市,相继颁布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政策及措施,并编写《生命教育》的教材,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及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关注。但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开展还处于相对薄弱的时期,许多政策和措施还有待完善和加强,相应的监督体制还需要逐步的完善。关注生命教育,不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大力配合,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落实首先为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只有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才能使“学科渗透教育”不成为教育“只喊不做”的口号,生命教育这项伟大的教育工程也才可能拥有强大的后盾力量。

2.学校教育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1)倡导生命教育的“全程式”参与模式

生命教育不是中小学的某年级单独完成的任务,而应该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从小学开始为学生实施生命的教育内容,是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年级细化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具体任务,有利于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生命教育的理念,为健全学生完整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生存技能,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可设置题目难度不大,以常识性知识为准的考试内容,以此普及中小学生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

(2)开展“活在当下”的教育活动

教育理论只有在结合实践的同时,才能发挥它的有效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让学生关心当下的教育,这才是他们感兴趣,接近生活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至于脱离实际,又能让他们感悟教育就在身边,增强生命教育的说服力。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活动,一要贴近生活,二要贴近实际,三要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且充满教育意义。

3.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支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不和谐的家庭環境中,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家长应不断普及教育孩子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孩子在不同时期进行成长。

4.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双管齐下”的教育之路

幸福的孩子都一样,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在医学领域中,医生会对病人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以确保病人是否身体健康。在教育事业中,作为中小学校的教育者——教师,也应该像医生关注病人一样,时刻关注自己学生的成长。在开展生命教育的活动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同步进行。通过预防与疏导的方式,及时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结语

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教育工作势必成为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是开展生命教育,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保证。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面和为了人的生命的实践活动,是最体现人文关怀的事业。”关注生命教育,即将成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载入教育史册。

参考文献:

[1]Walters .J.D著,林莺译:生命教育,张老师文化,1999,p215.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70.

[3]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

基金项目:贵州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学”建设成果,合同编号:黔学位合字ZDXK【2015】19号;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校级“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2015XT007。

作者简介:胡世艳(1981.9-)女,汉族,贵州大方县人,研究生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及学生管理;明兰 (1967-),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实践、特殊教育。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中小学问题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