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薄氏腹针引气归元治疗颈源性眩晕30例观察

2018-05-18王文琪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归元颈源腹针

王文琪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笔者采用薄氏腹针引气归元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患者30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患者,符合“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制定的关于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9.3±5.6岁;平均病程6.4±2.1月。对照组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6±6.1岁;平均病程7.1±2.4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主穴选取中脘、关元、下脘、气海,此组穴位均深刺,将针尖抵至腹直肌筋膜层;配穴选取双侧商曲浅刺,针尖抵至皮下,双侧滑肉门中刺,针尖抵至脂肪层;颈部压痛点所对应腹部全息点浅刺,针尖抵至皮下。进针是应避开腹部皮肤毛孔及血管,操作手法和缓轻柔,触压颈部压痛点时及时询问患者疼痛位置,针刺腹部所对应全息点,适当调整针刺角度及深度,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者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

2.2 对照组:主穴选取百会、百劳(双)、风池(双)、天柱(双);配穴选取曲池、外关、内关、丰隆、足三里、太溪、悬钟,均为双侧。操作方法:百会、百劳、天柱、风池针刺1.5~2.0寸,其中针刺百劳穴,针尖斜向脊柱,针刺风池穴,针尖指向鼻尖,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小幅度捻转针柄。

两组均选用佳辰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mm×40.00mm)。患者每次治疗留针30min,3~4次/周,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2]拟定:痊愈:眩晕完全消失,伴随症状及体征解除,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正常;显效:眩晕基本消失,TCD检查接近正常,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眩晕有缓解,伴随症状及体征减轻,TCD检查接近正常,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无变化,伴随症状及体征仍存在,TCD检查无明显变化。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体会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中医学的理、法、方、穴为基础,以脏腑、经络等中医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腹部全息的分布特点所提出的神阙经络系统的理论。腹针疗法存在感传的全息特性及趋病性,可影响患者椎-基底动脉血供,有效改三大脑循环血供,因此笔者结合颈源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将此特色疗法运用于治疗该病,处方中所运用“引气归元”四组穴位,包括:中脘、关元、下脘、气海,其中中脘(君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中的腑会,位于任脉,同时脾胃相表里为水谷之海;关元(臣穴)同属任脉,乃足三里与任脉之会,可培肾固本、补益元气,在腹针疗法中,此二穴合为“天地针”,上调脾胃,下补肝肾,故有补后天以养先天之功效;同时佐以下脘、气海,四穴合用共奏补益脾胃、培肾益气之功效。处方中所选用商曲及颈椎压痛点在腹针神龟图中投射于患者颈部,浅刺可使归元之气“循经感传”,上达颈部及头面,成为“气至病所”,滑肉门位于足阳明胃经为佐穴,中刺可以疏通上肢和头面部的经气,诸穴合用,调补中焦、培肾益气以治本,疏经通络、滋养气血以治标,标本兼治,则眩晕自除。

[1]李增春,陈德玉,吴德升,等.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23):1796-179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

猜你喜欢

归元颈源腹针
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
引气归元针法配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脾虚湿盛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
腹针结合浮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病案1则
薄氏腹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经验
以“四天穴”为主针刺治疗颈源性耳鸣验案
腹针配合神阙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1则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活血归元汤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60例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源性眩晕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