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红楼梦》的悲剧思想的探讨

2018-05-16付春霞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楼梦探讨

付春霞

【摘 要】曹雪芹创作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大胆借鉴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成果,并批判了中国文学中庸俗的乐观精神,对中国的文学研究起到了积极冲击作用。本文将对《红楼梦》的悲剧思想进行探讨。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思想;探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211-02

所谓悲剧就是将世间美好的东西打破再拿出来供人们赏析,悲剧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它是西方美体学体系的原则和理念,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叔本华、康德等著名哲学家对于悲剧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从某种角度来看,悲剧并不只是戏剧理论,它更是一种美学原则以及人生态度。中国学术大师王国维受到叔本华的影响,不仅反思和体悟了中国文学,并形成了独特的悲剧思想。王国维认为,《红楼梦》就是悲剧,并且开创了用西方哲学来研究中国文学的先河。

一、《红楼梦》的悲剧

(一)家族的悲剧。《红楼梦》揭示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在贾府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相处看似其乐融融,实则是是自私自利,当自身利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人性的贪婪和自私就会暴露出来。例如,赵姨娘为了达到让儿子继承家族地位的目的,暗害贾宝玉,使其差点丧命,这样置亲人于死地的做法在贾府中屡见不鲜。书中,公子小姐整日吟诗作对,活在贾府的空壳之中。贾府这个纸醉金迷的大家庭,依旧维持着“书香生活”,亲情早已不存在,贾政与宝玉之间的父子情也淡然无味。[1]

(二)时代的悲剧。有人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思想是由它所处的时代造成的,但是曹雪芹在书中并不能说得太详细,因此只能用贾府作为代表,成为时代的缩影,从而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红楼梦》中,最能体现时代悲剧的莫过于“双玉”的爱情。宝玉一出生便注定其婚姻会沦为获取家庭利益的工具,因为在封建社会中,儿女之间只讲究父母之命以及媒妁之言,爱情并不会被考虑。林黛玉幼年丧母,家境比不得宝玉,性格又和宝钗相差太远,不够传统保守,贾府自然不会选择黛玉。

(三)文化的悲剧。《红楼梦》与当时的文化不协调,封建统治者害怕其思想会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因此《红楼梦》遭受打压,并被列入禁书。

(四)人物的悲剧。“金陵十二钗”各有特色,曹雪芹仅以晴雯为主,写出了12个人的悲剧。不言而喻,晴雯的自尊自爱以及直率的性格被人喜欢,且容貌与黛玉有几分相似,因此受到宝玉喜爱。正是因为这样,才会被他人诽谤,被婆子拖走。晴雯的结局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污浊和保守。

(五)爱情的悲剧。“双玉”爱情的凄美,在《红楼梦》中尤其引人入胜,二人追求自由恋爱,但是这样的爱情显然在贾府是不被认可的。林黛玉比较叛逆且孤傲,追求平等地位。薛宝钗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媳妇的标准,他们三人之间,谁都没有对错,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二、王国维看《红楼梦》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助小说发泄自己的悲观主义情绪,并道出了人生幻灭的感觉。王国维找到了《红楼梦》的契合点,即人生的痛苦是因为有所欲望,并以此为基础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一)王国维与叔本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四章,探讨了《红楼梦》的伦理学价值,并借用西方哲学以及宗教领域的不同宗旨来阐述,宝玉最后抛弃了名利世俗出家,是王国维的终极讨论。王国维认为,佛教可以成为解脱宝玉的途径。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个人意志不断产生的欲望,解脱的途径便是佛家的涅槃。王国维和叔本华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解脱是出世,自杀又是对于生命意志的肯定,生命意志的本质并不是人们对于所受痛苦的深恶痛绝,而是去深恶痛绝享乐。自杀的人要生命,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的条件不满意。

王国维认为,人生悲剧的解脱是出世,而不是自杀。他对于自杀的看法和叔本华不同,他认为自杀不仅不能肯定生命意志,而且人更不能得到解脱。因此,王国维在理解宝玉出生时,就是因为佛家思想奠定了基础,才能深入领悟人生的解脱,佛家生死寂灭,才可以在叔本华对佛教推崇中找到共鸣,最后对于《红楼梦》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悲剧中之悲剧”。[2]

(二)悲剧的价值。王国维认为,传统的审美心理缺乏能够正视现实的软弱性,因此在《红楼梦评论》中,他背离了中国悲剧喜忧参半的情感,认为《红楼梦》和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底的悲剧,这种悲剧违背了国人的精神,但的确属于《红楼梦》的本质。王国维以独特的看法对中国文学进行了反思,以及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性质进行肯定,是极其重要的,并且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王国维不仅终结了传统文学评论,又开创了新的评论方式,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有着人文关怀。[3]现实中,人们受到各种功利的诱惑并无法自拔,不能够正确审美。因而,王国维认为,必须要张扬审美,从而发展人格,进入纯粹的审美中。

(三)王国维和老庄。在创作《红楼梦评论》时,王国维以老庄的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人的本质状况,认为生存本就是悲剧的根源。王国维认为,人生是欲的表现,但是欲壑难填,因而会产生痛苦,然后就必须解脱痛苦。[4]《红楼梦》中很多人都被情所困,甚至有人因情而自杀,如司琪、尤三姐等人,他们并不是看破了本质,而是求而不得。

三、通过《红楼梦》看本质

鲁迅先生认为,人最痛苦的事就是在梦醒后无路可走。如果不想被痛苦幻灭,必须在无路可走时为自己创造一个梦。[5]从某种程度来看,《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无路可走时创造的梦,描绘了人生之悲欢,社会之沧桑。曹雪芹生活在18世纪中叶,处于封建社会。那时清朝社会只是表面鼎盛,实际到处充满着危机,尤其是在中叶以后,思想开始解放,并成为潮流,直接冲击封建统治。但是封建统治思想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许多人面对纷繁的思潮感到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就像失去了精神家园,曹雪芹正是有这种感觉,才会去寻找,《红楼梦》便是其寻找的结果。

悲欢离合是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种看法固然是消极的,但是不能将其简单归为悲观主义,因为这实际是曹雪芹对人生积极的探索。人来到世间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不仅是曹雪芹的困扰,更是整个文学的主题。曹雪芹在寻找人生之路时被局限,最终转向宗教。但是曹雪芹没有陷入宗教之中。曹雪芹對于现实认识不仅清醒而且传统,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作品的思想不那么“看破红尘”。

《红楼梦》中所有人物都不能把握自身命运,这正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曹雪芹将每个人都刻画成悲剧的形象,因为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只能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人物中。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在客观上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批判,但又苦于无处诉求,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红楼梦》不排除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是作者为自己创造的梦,一个追求美好事物,寄托人生理想的梦。

参考文献:

[1]赵琰.浅谈《红楼梦》的悲剧思想[J].文学教育(下),2016,(05):35.

[2]沈永英.王国维悲剧思想与悲情意识探源——论《红楼梦评论》对西学、佛学和老庄思想的熔铸[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6(04):32-36.

[3]李清.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中国式”改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03):88-92.

[4]郭彧.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J].大众文艺,2009,(24):71-72.

[5]曹金钟.论《红楼梦》的悲剧性[J].红楼梦学刊,1994,(04):199-212.

猜你喜欢

红楼梦探讨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