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卡门》中的吉普赛女郎

2018-05-16王冰

戏剧之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吉普赛音乐分析卡门

王冰

【摘 要】《卡门》由法国作曲家比才创作,是全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塑造了鲜明人物,运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吉普赛音乐风格,加上丰富的和声配器手法,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本文主要通过对歌剧《卡门》分析,对吉普赛文化进行探索。文章主体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作曲家比才的生平及歌剧《卡门》的剧情;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吉普赛文化,分别从吉普赛人的历史,吉普赛文化对文学作品及音乐的贡献和吉普赛民族音乐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分析《哈巴涅拉舞曲》来探索及吉普赛音乐的特点。

【关键词】歌剧;卡门;吉普赛;哈巴涅拉舞曲;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8-0052-03

一、比才与歌剧《卡门》

(一)比才生平简介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近郊布吉瓦。他出生于音乐世家,父亲是声乐教师,母亲是钢琴家,他从小就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极高天赋,在父母精心栽培下,比才4岁时就可以读谱,9歲在巴黎音乐学院旁听,师从古诺、马蒙泰尔、阿莱雅等人,学习钢琴、作曲和赋格。在学校中连续获奖,1857年《克洛维与克罗提尔达》获得“罗马大奖”,得以到罗马进修三年,期间,他在给她母亲的信中写到:“我越来越喜欢罗马……这里的每一条街道,甚至最肮脏的街道都有它自己的风格。”这体现了比才对底层社会生活状态的关注与接纳,这已经是给《卡门》的创作埋下了种子。1872年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在巴黎首演,受到热烈欢迎,比才也一举成名。歌剧《卡门》是比才1874年所作,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部歌剧。《卡门》所显示的现实主义倾向不仅在当时法国歌剧界非同寻常,也对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东欧、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歌剧也产生了十分深远影响。①但是这部歌剧首演情况非常惨淡,比才大受打击,于首演后的三个月1875年6月3日,在布日瓦勒带着遗憾离开人世。然而,在他去世后的几个月,《卡门》的魅力逐渐被人所发现,在外国大获成功:同年10月23日,第一次在法国之外的维也纳歌剧院用德语演出;1876年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演出;1904年12月23日庆祝了第一千场演出,1959年已接近第三千场,在如今依然是上演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尼采说过:“法国当代音乐家中,我最欣赏的是比才和德利卜,比才的《卡门》,我非常熟悉。剧中的音乐不故作高深,简单令人喜悦。如此可爱,如此真挚自然,已至我从始至终都是用心在欣赏这部歌剧。”我们不得不承认,比才为艺术而生,也为艺术而死,他所钟爱的,就是“生活”;而生活也同样给予他回报。

(二)《卡门》剧情介绍

《卡门》的剧本由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梅里美使卡门成为文学史上最吸引人的艺术形象,比才却用音乐使卡门出现了生命光彩,成功塑造一部用音乐超越文学的大作。②他用音乐为大家讲述一个欢快背景下的悲剧故事,这个故事描写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卜赛女郎卡门为了追求爱情而放弃生命的故事。卡门美艳动人而性格倔强,身上淌着吉普赛人专有的自由、热情、奔放、洒脱血液,她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家乡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并因卡门被捕,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后来卡门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并答应埃斯卡米里奥若他在斗牛中取得胜利便会嫁给他。在斗牛场上眼看埃斯卡米里奥若胜利在望,唐·霍塞痛哭流涕恳求卡门,试图挽回二人的爱情,倔强的卡门断然拒绝了他的爱情,使唐·霍塞怒火中烧,最终杀死了卡门。

二、天使与恶魔的结合——吉普赛人

(一)吉普赛人

gypsy这个词的本义是“从埃及来的人”,吉普赛人大概起源于印度北部,在公元11世纪左右踏上了迁徙的旅途。他们又称茨冈人,茨冈人一说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叫法,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他们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等等。总之,吉普赛人有许许多多的名称,但这都是其他民族强加给他们的,他们自称为多姆人(Rom),在吉卜赛人的语言中,“多姆”的原意是“人”。

(二)卡门身上的吉普赛元素

随着歌剧《卡门》在全世界的上演,那个美艳倔强的吉普赛女人卡门也被人们所熟知。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卡门自然成为了吉普赛民族的形象代言人。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在这个民族中,“男人的职业不是贩马,便是替骡子剪毛,或是当兽医;别的行业是修补锅炉铜器,当然也有走私或做其他不正当的事的。女人的营业是算命,要饭,卖各种有害或无害的药品。”吉卜赛人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歌剧中的卡门正好与之相符,她生性自由、热情,没有正当职业,在烟厂时与女工打架被审讯时,她丝毫没有畏惧而是大声唱起了歌,藐视长官,藐视法律!

“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体是用来相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灵魂是用来歌唱的(吉普赛民族谚语)。”这句吉普赛人的谚语充分体现了吉普赛人的奔放不羁,与卡门的形象相符合。在歌剧第一幕时,小伙子们问“卡门,你快回答,你什么时候会爱我?”卡门回答道:“也许永远不,也许是明天!可是我今天不爱你!”刻画出了卡门热情奔放、放荡不羁的性格;她乐观开朗,就像吉普赛的谚语:“今天我们大吃大喝,明天我们忍饥挨饿,后天我们又饱餐一顿”,从不知忧愁。在第四幕中,卡门又爱上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唐·豪塞苦苦哀求后又威胁卡门与他和好。卡门说:“不!我知道你要杀我,我今天会死在这里;不管我是死还是活,不,不!”这几个“不”字突显了卡门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她是“不获得个人自由毋宁死去”的形象代言。她从不欺骗自己,从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卡门并不是只会用姿色和歌舞卖弄自己的下贱女性。“卡门,作为一个女性,终究是寻求崇高的、无私的、独有的爱情。卡门所希求得到的是从肉体到灵魂都毫无保留的自我牺牲和献身精神。”③

由于这个民族的奇特与神秘,自吉普赛人流浪以来,关于吉普赛民族的传说便层出不穷。其中的一个是:很久以前,吉普赛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部落,因劲歌劲舞,动作过猛,踩得大地震颤;又因歌声嘹亮,惊得众鸟翻飞,结果让天神众怒不已。为了惩罚这个让世界不得安宁的部落,天神施展魔法,在这个部落的领地,刮起一阵旋风,把整整一个部落的人马,都刮到了异国他乡。这虽为传说,但却可以说明吉普赛人从很久以前就能歌善舞,这在歌剧中卡门的身上体现了出来。

由此看来,卡门能歌善舞,喜欢用纸牌占卜未来,乐观自由,能够在充满冒险的走私活动中自得其乐,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与自由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吉普赛文化充分表现在卡门的身上。

(三)吉普赛文化对文学作品及音乐的贡献

吉普赛这个民族对于我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从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及音乐中接触,如小说《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墨西哥电影《叶塞尼 亚》、美国女歌星史蒂薇尼克斯演唱抒情歌曲《吉普赛》及众所周知的比才的歌剧《卡门》;陌生是因为这个民族本身的神秘性和流浪性,这个独特的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欧洲与美洲,一小部分生活在北非,中国乃至亚洲都没有吉普赛人的身影。吉普赛民族非常单一,他们不与外族通婚,使得面纱后面的吉普赛显得更加神秘。

吉普赛音乐着重使用高音符以及音符之间大跨度滑动,歌唱以其情感丰富而著称。因吉普赛人过着流浪的生活,他们的脚步遍及欧洲,因此所谓“吉普赛音乐”也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所影响。如:原长期住在俄国的吉普赛人的音乐不同于长期居住在匈牙利与保加利亚的音乐。但是,吉普赛音乐十分有特点,很多音乐家的音乐都援引吉普赛元素,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等。吉普赛也是西班牙盛行的弗拉明戈舞的主要源头之一。弗拉明戈舞是一种融合了舞蹈、歌唱、器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这种歌舞表演者多是吉普赛人,西班牙语“Flamenco”指“火烈鸟”,又名红鹳、火鹤,是一种见于西班牙南部的大型涉禽。弗拉明戈女性舞者经常身着红衣,恰像翩翩起舞的火烈鸟;仿佛我们傣族“孔雀舞”,也可称为“红鹳舞”或“火鹤舞”。弗拉明戈音乐是一种足以让观众为之热血激昂的民族音乐,它能传达出西班牙吉普赛人热情洋溢而又伤感悲凉的民族心性。

三、从《哈巴涅拉舞曲》走近吉普赛

《哈巴涅拉舞曲》又名《爱情像一只顽皮鸟》,在歌剧《卡门》中有很高的地位,可以说是整部歌剧的灵魂之作。这部作品深入身心,它旋律流畅、优美又有着明显的异域风情色彩,充分表现出卡门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这个作品可以说人尽皆知,当旋律一响起,人们无论知不知道这部歌剧的内容,都会瞬间想起:这首歌是《卡门》。由此看来,歌剧《卡门》是经典之作,《哈巴涅拉舞曲》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一)人物与音乐分析

哈巴涅拉是一种起源于非洲,在古巴得以发展的黑人民间舞蹈。因为它在哈瓦那很流行,故此被称为“哈巴涅拉舞曲”。比才歌剧《卡门》的原型是侨居古巴的西班牙作曲家依拉蒂尔(1809-1865)写的两首哈巴涅拉舞曲,一首是《鸽子》;另一首是《哈巴涅拉之歌》。同时,比才还借用了波罗曲调——吉普赛舞。揉合加工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哈巴涅拉舞曲》。

《哈巴涅拉舞曲》是歌剧《卡门》第一幕,卡门出场时给观众带来的第一首咏叹调。场景是西班牙塞维利亚城市广场。烟厂女工、吉普赛女郎一面漫不经心地打量着那些期待见她的男人们,一面对独自一人在一旁,低头摆弄枪链的,对她的出现无动于衷的唐·霍塞非常感兴趣,于是她唱起了这首《哈巴涅拉》,借此对唐·霍塞暗送秋波,引诱他。后又将胸前的红花扔向唐·霍塞,使他的心泛起了爱的涟漪。

《哈巴涅拉舞曲》这首咏叹调为中速,2/4拍,为带副歌的二部曲式结构,节奏型是典型的舞曲节奏型,音域在大字组B到小字二组的f,固定低音部分第一拍有附点,节奏带有明显西班牙舞曲探戈的风格,它的基本节奏型是:

给人一种神秘热情之感,把卡门风流女性的美丽热情,任性与漂浮不定,刻画的淋漓尽致,光彩照人。比才又在依拉蒂尔的作品的基础上加进了三连音,使曲调的线条变得幽默诙谐,充满了动感。更好的表现了卡门的放荡不羁的性格。

A段(1-20小节)为d小调,由四个乐句组成,四个乐句不断重复,曲调为带有三连音的下行半音阶,给人琢磨不定之感,带有温情迷人的色彩。歌词也贯穿着故事情节发展,预示着故事结局。“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想抓住它可不容易,叫它喊它都没有用处,它要是不高兴就不理。”卡门的爱情观就像小鸟一样自由,不确定。爱就要热烈地爱;散也说散就散,没有任何留恋、不受任何束缚。一开始她爱上了唐·霍塞,引诱他,使唐·霍塞爱上她,并为了她舍弃了他家乡的情人—— 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进了监狱,后又走上了走私这条流浪之路。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士埃斯卡米里奥,这正好与歌词相符合。说明在卡门心中的爱情像小鸟一样自由,任谁也不能把它禁锢起来,它的世界在于整个蓝天。“它在你周围迅速飞过,它飞来飞去,你要是捉住它,它就飞过,你不要它,它却来捉你。”可看出卡门认为爱情不断游走、不确定。她心中的爱情如此自由,也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种子。

B段(21-47小节)分为六个乐句,伴奏低音部分固定不变,由d小调转到其同主音大调D大调,调性对峙使得音乐更加明快,同时其旋律以上行的进行为主音乐更加明快,旋律改为上行,节奏舒展,热情而开朗,与A段产生鲜明对比。乐曲的后半部分,节奏感明显加强,音乐与歌词都极具挑战性。“你不爱我,我倒要爱你,假如我要爱你,你可要当心!”此处的热烈气氛被推至高潮,出现了全曲最高音#F。预示着爱上卡门的危险性,为最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与剧中开始唐·霍塞本对卡门不理不睬,卡门魅力引诱;预示着后来唐·霍塞疯狂爱着卡门,嫉妒卡门与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而用剑杀了卡门引发的悲剧相照应。他们的悲剧在于卡门是只自由的小鸟,唐·霍塞是个美丽的鸟笼,小鸟喜欢鸟笼,但是不喜欢被鸟笼所禁锢,与鸟笼相比,她更爱自由无边的藍天,所以她最终必定会放弃那个美丽并喜欢过的鸟笼。

在这首咏叹调中,比才分别在欢快活泼的节奏和琢磨不定的变化半音上,与节奏舒展,大的旋律跳跃形成了鲜明对比,并采用各种力度对比,加入了炽热的吉普赛风情和新颖大胆和声,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一个美丽热情,漂浮不定,放荡不羁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的形象。

四、结语

吉普赛,一个交织着传奇与浪漫、智慧与苦难的名字,一个造物主留给世人的活生生的谜。他们流浪在世界各国,却从未在任何地域永远居住下去,哪怕血腥的强权,也无法遏制住他们流浪脚步。这就像歌剧中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的形象,她生性自由,放荡不羁,敢爱敢恨,即使在死亡面前也不屈服,为了自由和爱情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卡门流着吉普赛民族的血液,有着吉普赛人的精神。“卡门”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一部歌剧,更是一种向往自由的精神,她更像是一场精神的革命。笔者从带有吉普赛音乐风格的《哈巴涅拉舞曲》的音乐与歌词进行分析感受到:比才在戏剧与音乐完美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音乐的民族性与节奏、力度的鲜明对比,赋予了吉普赛女郎卡门这个独特的角色的女性魅力,使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比才独具匠心的创作使《卡门》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是经典之作!

注释:

①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第274页.

②【美】保罗·亨利·朗著[M],《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03页.

③孙慧双 译 《法国著名歌剧<卡门>》[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8月,第180页.

参考文献:

1、赵锦元:《浪迹天涯的吉普赛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赵锦元《吉普赛民族与文化》[M],广西人民出版社,南宁,1992.

3、黎瑞刚:《吉普赛的智慧:生存的渴望与浪漫》[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4.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吉普赛音乐分析卡门
卡门涡街的去奇异化
隧道工范付春的“吉普赛”生活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别离的时候,请不要发出声响
卡门教会我们的
奶牛卡门的朋友
我的吉普赛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