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5-16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安徽省重点空间

轩 源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截至2017年2月我国仍有4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扶贫任务依然艰巨[1].乡村旅游扶贫是当前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手段,需借助贫困地区所具有的旅游资源等自身因素,在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旅游扶贫在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关注全国重点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为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好准备工作,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国家发布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扶贫重点村也是为了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对旅游扶贫也十分关注,国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上,Spenceley等[2-4]从自然旅游和扶贫的角度进行了研究,Hampton等[5]探讨了遗产旅游与扶贫的关系,Rid等[6,7]探究了农业旅游与扶贫的关系,Simpson等[8]分析了社区旅游与扶贫的相关性;研究方法上,Mayer等[9]通过利用乘数效应的方法衡量了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Deller[10]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了旅游活动对降低贫困率的作用,Mitchell等[11]使用价值链探究了旅游与减贫的相关关系;研究尺度上,以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主,如非洲、南美洲、亚洲.

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问题的关注也较早开始,国外学者研究的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内容上,冯学钢等[12-14]探讨了政府和社区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王波等[15-18]分析了旅游扶贫相关的战略、模式问题,张伟等[19,20]对扶贫效应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方法上,我国学者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的较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也略显不足;研究尺度上,朱磊等[21]对全国旅游扶贫地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还有大多数学者选择经济落后的西部、中部地区的省、县域、地区,整体来看对市域和村镇的关注较少.本研究选择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结构的视角对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格局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尺度上会涉及到省、市、县三级.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

本研究收集的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据来源于2016年8月11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安徽省共有333个村落入选.通过运用百度地图将这333个村落的地理坐标进行提取并导入ArcGIS 10.2软件中,得到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矢量图,结合安徽省县域行政区划地图实现基础样本的可视化(图1).

图1 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图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地理空间分析和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值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10.2和Excel软件对安徽省3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格局特征进行分析.

1)最邻近指数R.最邻近指数是衡量点与点之间邻近程度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计算最邻近的点所对应的平均距离与随机分布时最邻近的点所对应的平均距离,其比值用来判断其与随机分布的偏离,比值即为最邻近指数[22].公式为:

式中n表示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A表示本研究的区域面积.当R>1时,旅游扶贫重点村为均匀分布;当R=1时,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随机分布;当R<1时,旅游扶贫重点村为集聚分布.

2)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本研究运用其表现点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公式为:

式中Si表示第i个泰森多边形的面积,n表示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表示Si的平均值.

3)地理集中指数G.地理集中指数用于体现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地区分布均衡性情况,是衡量对象集中程度的一项指标[23].公式为:

式中G表示地理集中指数,n表示旅游扶贫重点村总数,Xi表示第i个市或县的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T表示全部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总和.G值在0~100之间,越接近100则分布越集中,反之则分布越分散.

4)基尼系数G'.本研究借鉴了经济学领域中用于衡量收入均衡度的指标,用于解释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所在,进而探究分布的规律[24].公式为:

式中Pi表示旅游扶贫重点村在各市或县所占的百分比,N表示分区总数,G'的值在0~1之间,数值越接近1说明集中程度越高.

2 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集聚性分析

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借助最邻近指数及其正态分布检验来判别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形态是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还是集聚分布,再运用变异系数加以验证.通过运算分析得出,最邻近指数R为0.845,研究范围内的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近邻比小于 1,Z score 为-5.33[25],并利用 ArcGIS 10.2 将333个点要素生成泰森多边形(图2),计算出多边形的平均面积为0.09,标准差α为0.204,变异系数值CV为226.6%,根据变异系数的相关理论的界定,可知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型.这种集聚型的分布状态体现出旅游扶贫重点村之间具有较强的联系,如果可以达到协同发展则可以协助政府在扶贫工程中实现最大效益的布点,增强对乡村旅游扶贫对象定位的精确度.

2.2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均衡性分析

图2 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泰森多边形图

为定量衡量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本研究分别以市域和县域的数据为基础,根据地理集中指数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地理集中指数G.从市级尺度来看,假设旅游扶贫重点村在省区均匀分布,则计算出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25,而实际计算出的地理集中指数G=37.4,大于25;从县级尺度来看,假设旅游扶贫重点村在省区均匀分布,则计算出的地理集中指数G为12.3,而实际计算出的地理集中指数G=16.43,因此无论是市级尺度还是县级尺度,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都是集中的.

再根据基尼系数的数学模型来计算,衡量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均衡性,依旧按照市级和县级两种尺度来看,结果表明市级尺度下,G'=0.805,C=0.195,县级尺度下,G'=0.92,C=0.08.再次验证了无论是市级尺度还是县级尺度,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都是集中的,空间的均匀度较低.

2.3 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密度分析

依托ArcGIS 10.2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对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核密度进行探究,得到其核密度的分布图(图3).经观察发现高密度地区在皖北主要集中在宿州市的东北部地区和阜阳市的中东部地区,在皖南主要集中在六安市和安庆市的大别山山区,在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皖南山区形成次核心带,地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的发展,交通开发受到阻碍,信息的流通与传递滞后,但另一方面,由于可进入性差,这些地区的天然资源和具有历史意义的人文资源得以保存完好.同时发现,旅游扶贫重点村大多位于省区的边界地带,是经济薄弱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较贫困.

图3 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核密度图

3 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3.1 资源条件

图4 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与A级景区的关系图

是否拥有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扶贫的基础条件.安徽省大致可分为江南、淮北和江淮3个区域,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均十分丰富,种类多样,江南和江淮拥有众多名山、温泉、溶洞等自然风光,淮北平原以人文景观为主.本研究借助安徽省A级景区的数量分布图(图4),将旅游扶贫重点村与其进行叠加,可以看出大部分旅游扶贫重点村都处于A级旅游景区较多的地区,说明众多村落的资源条件良好且具有开发旅游项目的潜在条件,因此村落可以通过利用A级旅游景区的平台,开展共生关系的合作,旅游景区在开发运营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或村落本身深入挖掘其他蕴含的旅游资源,利用自身乡村的特色,通过合理开发实现旅游脱贫.

3.2 地形地势

地形地貌对一个地区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安徽省的地形主要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组成,本研究运用ArcGIS 10.2将安徽省的高程图与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叠加,分布在海拔高度为200 m以上的村落大约有170个,占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51.2%以上,可以看出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走势与地形地势具有较强的关系,一半以上都位于丘陵、山地地区,尤其是皖中、皖南地区.这些村落位于山区,环境保护优良,受城市化影响小,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乡愁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这些都为开展精准的旅游扶贫提供了条件.

3.3 交通干道

通过分析可知,大多数旅游扶贫重点村均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主要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偏远山区,交通系统不完善,道路密集度差异较大,对内交通设施落后,对外交通衔接性不流畅,交通工具之间的共享度和联动性普遍较低.尤其是皖北地区,虽然地形平坦,但交通路网稀疏,可达性较差,高级公路的建设与沿江地带相比较为滞后,城镇对周边落后村落的经济带动性较弱,形成了安徽省的交通重心在南部的现状.同时,安徽省的交通主干道大多以省会合肥为中心枢纽,呈南北走势,缺乏东西各市、县的直接交通联系,以及各市内部的交通干道发展.因此导致了平坦的北部地区也存在众多贫困落后的村落,且从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来看,东、西部的数量多于中部交通发达地区的数量.在扶贫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交通因素,改善重点村的交通条件,加强重点村的可进入性和地区间的联动性.

图5 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与地形的关系图

3.4 政策

通过对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析得知,其分布呈集聚型且多处于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这些地级市的发展环境较差,因此在经济等方面获得的受益政策和关注较少,其境内的县和村落也由于缺乏经济带动较为贫困.但近些年,从国家到地方,扶贫力度逐渐加大,并开始开展科学有效的精准扶贫工程,2016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表明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要从多方面为人们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因此,由于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要政府不仅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还需要继续在政策上进行适当倾斜和保障.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以安徽省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和Excel软件,运用不同的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模型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通过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基尼系数的计算可知,安徽省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分布呈集聚型状态,村落之间相对集中,空间分布均衡性低.市与市之间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安庆市、六安市、阜阳市和东北部的宿州市,县级之间差异也较大,主要集中在金寨县、岳西县、阜南县、潜山县、舒城县、萧县和宿松县.

2)通过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核密度分析可知,高密度地区在皖北主要集中在宿州市的东北部地区和阜阳市的中东部地区,在皖南主要集中在六安市和安庆市的大别山山区,在黄山市和宣城市的皖南山区形成次核心带,整体表现为“大集聚、小分散”的特征,且旅游扶贫重点村大多位于经济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生活条件较贫困的省区边界地带.

3)通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与安徽省A级旅游景区分布图、数字高程模型(DEM)高程图叠加进行空间分析,并搜集相关资料,发现安徽省333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是复杂且多样的,简而言之主要是受到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形地势的条件差异、交通网络的制约和政策导向的影响.

4.2 建议

4.2.1 因地制宜选择旅游扶贫项目

每个贫困村的条件不同,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代表一定能够成功完成旅游扶贫,旅游扶贫项目的选择会影响贫困村的旅游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旅游项目对贫困村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必须针对每个扶贫重点村的先天条件分析其适合的旅游主题和项目,基于本身原有的旅游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进行适当延伸与创新,同时还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只发展旅游业,而要将旅游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多种方式相互促进,达到利益最大化.在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的高密度地区,可以加强重点村之间的交通联系,实现资源共享,设置配套的旅游项目协同发展.

4.2.2 遵循自然法则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改善和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以保护当地的环境与生态为原则,不能超过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乡村地区的原始风貌十分宝贵,不合理的掠夺式开发会损失珍贵的旅游资源且无法逆转,使扶贫效果大打折扣,旅游开发并不是要将贫困地区的所有地方都重新建设,而是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

4.2.3 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视旅游扶贫和精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设立也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决定,政府的积极引导、政策支持和一定的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各种措施的推进,然而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指引,旅游地的开发、建设、宣传、培训等具体微观层面的各项事务可以调动起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并且当贫困地区的旅游产业被激活,经济开始流转运作时,政府的控制应当渐渐放松,让市场来发挥调节作用.

4.2.4 完善监督机制

乡村相比城市来说地理位置更加偏僻,不便于管理,旅游扶贫工程应当设立监督机制,扶贫资金的使用、旅游收入的分配、人员的培训等都需要做到公平与合理,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地减少不良问题,提高旅游扶贫的效率和质量,真正帮扶到有困难的贫困群体,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雅莹.旅游扶贫战略的思考[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2]SPENCELEYA,HABYALIMANAS,TUSABER,etal.BenefitstothePoorfromGorillaTourisminRwanda[J].DevelopmentSouthernAfrica,2010,27(5):647-662.

[3]KIERNAN K.The Nature Conservation,Geotourism and Poverty Reduction Nexu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Case Study from the Lao PDR[J].Geoheritage,2013,5(3):207-225.

[4]RICHARDSONRB,FERNANDEZA,TSHCHIRLEYD,etal.WildlifeConserve Ation in Zambia:Impacts on Rural Household Welfare[J].WorldDevelopment,2012,40(5):1068-1081.

[5]HAMPTONMP.Heritage,LocalCommunicatiesandEconomicDevelopment[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5,32(3):735-759.

[6]RIDW,EZEUDUJIIO,HAIDERUP.SegmentationbyMotivationforRuralTourismActivitiesintheGambia[J].TourismManagement,2014,40(2):102-116.

[7]TORRES R,MOMSEN J H.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for Linking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to Achieve Pro-poor Tourism Object[J].ProgressinDevelopmentStudies,2004,4(4):294-318.

[8]SIMPSONMC.CommunityBenefitTourismInitiatives-AConceptualOxymoron?[J].TourismManagement,2008,29(1):1-18.

[9]MAYERM,MÜLLERM,WOLTERINGM,etal.TheEconomicImpactofTourisminSixGermanNationalParks[J].LandscapeandUrban Planning,2010,97(2):73-82.

[10]DELLERS.RuralPoverty,TourismandSpatialHeterogeneit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0,37(1):180-205.

[11]MITCHELLJ,FAALJ.HolidayPackageTourismandthePoorintheGambia[J].DevelopmentSouthernAfrica,2007,24(3):445-464.

[12]冯学钢.皖西地区旅游开发扶贫探讨[J].经济地理,1999,(2):112-116.

[13]曹新向,丁圣彦.政府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行为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03,(2):60-64.

[14]邱云美.社区参与是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J].农村经济,2004,(12):43-45.

[15]王波.PPT战略及其在云南省实施的系统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3.

[16]王颖.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旅游扶贫PPT(Pro-PoorTourism)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17]朱晶晶,陆林,朱桃杏.基于运行机制的旅游扶贫支持系统和开发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4):296-299.

[18]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J].生态经济,2015,31(4):94-98.

[19]张伟.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5.

[20]张小利.西部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2007,(7):89-91.

[21]朱磊,胡静,许贤棠,等.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130-138.

[22]王劲峰,廖一兰,刘鑫.空间数据分析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20-50.

[23]李涛,陶卓民,李在军,等.基于GIS技术的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类型与时空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1):179-184.

[24]张允翔,申鹏鹏,孙黄平.江苏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24-29.

[25]胡美娟,李在军,侯国林,等.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6):202-208.

猜你喜欢

安徽省重点空间
成长相册
空间是什么?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创享空间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