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与用药规律

2018-05-16林树雄杨春芳庄泽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膀胱经腧穴经络

覃 宇,易 玮,林树雄,杨春芳,庄泽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5%,好发于青壮年[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到神经根而引起的腰腿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手术治疗适用范围小,并发症多,而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好、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势。穴位贴敷疗法是将中草药敷贴于腧穴,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渗入局部的皮肤肌肉,刺激穴位与经络,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张莘等[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了穴位贴敷数据库,结果显示腰腿痛是穴位贴敷的优势病种之一。金圣博[3]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穴位贴敷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且疗效显著。本研究收集近26年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穴位贴敷的用药特点及选穴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检索自1990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所收录的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文献。检索词为穴位贴敷、穴位敷贴、天灸、药物外用、三伏贴、三九贴、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上检索词按照逻辑检索式进行模糊检索。

1.2 文献纳入标准

关于穴位敷贴的临床文献;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以穴位贴敷为主要治疗方法且需有自身前后疗效的对照结果,或治疗组使用其他中西医疗法辅助穴位敷贴疗法,但结果需显示穴位敷贴优于其他疗法;有明确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科学合理,有明确的药物及穴位。

1.3 文献排除标准

文献综述、个案报道、动物实验;以穴位贴敷为辅助治疗方法;没有固定的药物处方或选穴;疗效评价标准不科学合理,研究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1.4 文献纳入

由2名检索人员按照检索逻辑检索并下载文献,使用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管理,根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纳入及整理,并相互交叉核对。有异义的文献交由通讯作者裁定。

1.5 数据库构建

根据2006年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4]及国际“十二五”教材《中药学》[5]中标准对所纳入文献中的中药及穴位名称进行统一规范,如将 “大肠腧”规范为“大肠俞”,“生南星”统一为“天南星”。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将序号、文献作者、篇名、腧穴名称、穴位归属经络、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录入。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统计药物及穴位使用频次,录用出现频率在前10位的药物及穴位建立配伍数据库,分别将穴位和药物作为惟一变量,对数据进行分层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质量评价结果

共检索到588篇相关文献,符合条件文献141篇,最终纳入文献27篇。

2.2 选穴及药物频次情况

表1显示,通过分析27篇文献可得出,共运用31个穴位,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穴位有5个,分别是肾俞、阿是穴、环跳、腰阳关、大肠俞。

表1 应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穴位

表2显示,共有88味中药用于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细辛、没药、冰片出现频率最高且使用频次大于10次。

2.3 分层聚类分析结果

图1、2显示,取频次使用排名前10位的穴位及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穴位被聚成六大类,第一类阿是穴,第二类夹脊,第三类肾俞、大肠俞,第四类腰阳关、命门,第五类环跳、秩边,第六类阳陵泉、委中。所有药物被聚成三类,第一类细辛、芥子,第二类川乌、草乌、冰片、天南星,第三类没药、乳香、红花、川芎。

表2 应用频次排名前8位的药物

图1 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聚类分析

图2 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物聚类分析

3 讨论

在古代文献中尚无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论述,根据其疾病特点属于中医“腰痛”“痹症”“腰腿痛”等范畴,主要与感受寒湿之邪、跌扑损伤、劳欲过度和肾气虚损等密切相关。《理淪骈文》云:“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药物外敷于腧穴皮肤可发挥药效,同时药物渗入皮肤后刺激穴位,激发经气,直达病灶。

本研究发现,阿是穴与肾俞运用的频次最高。《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不荣则痛,因此肾虚是本病发生之本。肾主骨生髓,而肾俞为肾之背俞穴,故具有补肾益气填精之效。阿是穴出自《内经》的“以痛为腧”“不通则痛”,即是外邪所犯、气血不通之处,因此选取阿是穴可疏导局部气血,缓解疼痛。同时研究发现,穴位多分布在膀胱经、胆经及督脉,与李具宝等[6]报道的以膀胱经为主,配以胆经腧穴、督脉腧穴的结论一致。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三条经络的循行均与腰腿部密切相关,且本病多以腰背及下肢后外侧疼痛为多见,病位在阳,故取阳经以阳病阳治。

组穴多以腰部穴位与下肢穴位相配为主,治疗腰部病变部位的同时取远端穴位以疏通经络、缓解症状,体现了上下配穴、腰腿同治的特点。腰部的穴位多为背俞穴、督脉的穴位,背俞穴乃肾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督脉为阳脉之海,而下肢穴位多为特定穴,如膀胱经合穴委中,筋会阳陵泉,故均具有较强的治疗作用,三者相配疗效相增。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得出6组配穴,6组配穴可交替配合主穴使用。第一组中大肠俞是足太阳经要穴,可调节膀胱经经络气血。腰为肾之府,肾俞为肾之俞穴,故同经两穴上下相配,既可疏筋通络又可调益气血。第二组中腰阳关、命门皆为督脉之穴。腰阳关为下焦元气之关,命门为生命之气出入之门户,而腰痛多为外感风寒湿邪、肾气虚损所致,两穴相合共奏振奋阳气、强肾固本之效。第3组的环跳为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甲乙经》曾记载环跳主腰胁相引痛急,秩边穴位于腰骶部,《甲乙经》认为其主腰痛骶寒、俯仰急难,两穴合用能疏通病灶局部气血,消减疼痛。第四组的委中为膀胱经合穴及下合穴,为膀胱经经气深聚之所,故委中可疏调腰背部经脉之气血,专治腰间痛。而阳陵泉同为合穴及下合穴,是胆经经气深聚之处,同时亦是八会穴之筋会,具有疏利筋骨之功,两经合穴相配以奏通经止痛之效。第五组的夹脊穴在督脉与膀胱第一侧线之间。五脏六腑之气皆输注于膀胱经之背俞穴,而夹脊与背俞穴相邻,故亦有调节脏腑气血之效。现代人体解构学发现,夹脊的位置与脊神经后支、内侧支位置相近,故贴敷夹脊穴可消除局部水肿,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从而缓解疼痛。第六组为阿是穴。阿是穴乃局部气血不通之处,故取阿是穴配合主穴以疏导局部气血。

用药规律方面,表2显示药物以辛温之药为主。辛味药物有辛散之效,可发散外邪、行气散结,温性药物具有温阳散寒之功效。因外感风寒湿邪、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发为腰痛,故外用辛温之物以散邪扶正、疏通经络。其中细辛的使用频率最高,细辛性温、味辛,《神农本草经》记载其主百节拘挛、风湿痹痛。芥子为“辛香走窜”之品,辛温发散,可驱寒湿而荡浊,两者芳香透达以加强药物的渗透之力。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药物可形成 3个聚类方。方一中细辛、芥子可刺激皮肤,利于药物渗入,因其特殊作用可将其默认在每一个聚类方中。方二中乳香性温热,没药味辛,故可用2味药以行气活血、生肌定痛;病久入深多有瘀滞,红花辛散温通,川芎为血中气药,加味以活血化瘀止痛。方三中川乌、草乌味辛、苦,具有辛热之力,有较强的祛风除湿、通经除痹作用;胆南星辛温苦燥,祛经络之风痰, 燥湿活络,辅以冰片性走而不守,使药到病所。各方功效有别,所针对的病机亦有不同,根据证候及病人情况灵活选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穴位敷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临床选穴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其分析结果可为穴位敷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施祀,等.骨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

[2] 张莘,张选平,贾春生,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穴位贴敷疗法运用特点研究[J].针刺研究,2012,37(5):416-421.

[3] 金圣博,李明珠.韩明舫.中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71-17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腧穴名称与定位[M].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5] 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 李具宝,熊启良,屈尚可.近10年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选穴规律的探讨 [J].中国针灸,2017, 33(7):668-672.

猜你喜欢

膀胱经腧穴经络
经络腧穴学腧穴定位的学习心得*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旅途止泻按脾腧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