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外因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2018-05-14钟燕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分中学生德育

钟燕

中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成熟,但受外界的影响还很大。影响一个中学生德育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这里想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试加浅析。

一、家庭

首先,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所以做为父母,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其次,父母的自我形象、威信尊严、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语言风格、行为习惯等在子女的心目中往往是神圣的,有着强烈的示范效应,子女常常通过模仿,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接受这种影响。如果家长自身素养较高,为人诚实、工作勤奋、谈吐文雅、处事得体,那么对子女将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如果家长不尊敬老师,孩子也不会听老师的话,也不会喜欢老师的课,当然也不会有好成绩;如果家长遇到矛盾就武力相向,孩子肯定也会动不动就打架斗殴;单亲家庭的氛围、家庭成员的奇异着装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生活态度。所以家长要重视自身的示范作用。家长要主动地、有意识地发挥示范作用,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怎样对待孩子的成绩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德育。只知道问孩子分数,不理性看待分数,不帮助孩子分析分数,孩子会非常反感。所以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要全面看,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宽严有度,要理解孩子,要鼓励孩子。绝不能简单责骂,更不能恶语伤人,谁不想考好呢?孩子难过,家长不能简单责骂,他们也很不容易啊!

二、学校

对中学生的教育,学校承担的只是一部分,老师无法取代家长,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竟中学生大部分是住校,他们有很长时间在学校。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学校的管理应该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目前大部分学校很难真正形成自己鲜明的德育管理特色,因为学校事实上缺乏自主权,很少有管理独立性。

首先,现在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对于自我控制习惯好的学生还好,但对于生源较差学校的学生来说,消极作用不可小看。学生可以依靠手机聊天拍拖,可以浏览不良网页,可以一点小事就找父母、依赖父母……学生玩手机可以整夜不睡,课堂上就打不起一点精神。总之,手机弊大于利。

学校要想让学生少受手机影响,只有硬性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可是这样一来,学校要承受的各种社会舆论压力非常巨大,基本难以实现,所以没办法根据自身的实际找到有效的办法,学校也很难办出特色。

其次,现在很多中学都实行了学分制管理。但在推行学分制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基本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了一些学校层面没法解决的问题。学分不够,有两次补考机会,而且学校不能收取任何补考费用。老师让学生补考,越严格自己越麻烦,最后又只得给学生学分。这样,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压力太小,他们不太把学分当回事,反正没学分可以补考,而且补考基本能过,甚至没补考学校也只得让其毕业。

不能收取任何補考费用,这里就牵涉到一个“上帝”“投诉”的问题。能否别把学生太“上帝”了,别让学校被学生绑架了。你不努力学习,让你交个出题费、监考费、阅卷费,你动不动就投诉,这还有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层,要求我们的主管部门勇敢地承担责任,抵制错误的做法,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学生和家长真正受益于学分制。否则,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都只能是空谈。

三、社会

学生是社会上的人,他们虽然还没完全融入社会,但也很难把他们和社会隔离。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电视、网络上演员的古怪发型、着装,各种媒体相亲、游戏等娱乐节目的荒诞、出格表演,夹杂着各种广告的黄色图片、视频……学生很容易模仿。老师、家长长年累月的苦口婆心的教诲,抵不过社会短短一时的诱惑。有些人不择手段,不讲底线,只讲抓黑猫白猫,不讲社会责任,把青年学生引入了歧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诸如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等严重的社会不公问题。对于血气方刚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他们或会愤世嫉俗,一味激进,把社会看得很阴暗;或会玩世不恭,做事不讲原则,也学会搞一些歪门邪道。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茁壮成长,也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是研究新时期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都值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密切关注。

猜你喜欢

学分中学生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学分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