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七上)教学中古诗文运用探究

2018-05-14宋玮瞳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古诗文

宋玮瞳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运用古诗文,有助于初中学生逐步树立起文化归属感并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有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古诗文;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古诗文是一块历久弥新、闪耀着靓丽光芒的瑰宝。其有限的篇幅以及精练的语言,展现着丰富的生活与深刻的内涵,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一路同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课堂的人文气息,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探究古诗文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以求教于方家。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古诗文运用的方法建议

古诗文融合于道德与法治课,需要注重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的展现形式并实现其蕴含的资源价值。

(一)开启统编教材新篇章

统编教材当中对古诗文的引用是十分丰富的,首先要有效地利用和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古诗文。对于教材中已有的古诗文,我们需要研学其出处、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创作动机等,以更好地发挥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育人价值。

从统编七年级上册教材正文部分中古诗文引用次数的统计来看,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一共出现古诗文七处,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等,另有一处改编的,即“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该单元引用频率以框为单位计,每框至少有一处。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三单元“师长情谊”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正文部分各出现古诗文三处。

从教材的正文中古诗文所引入的位置来看,大多以结尾段为主,适合在课堂小结时使用。古诗文的语言简练,既能升华又能深化课堂。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整合,调整课文中所引用的古诗文的使用方式,例如,可以应用于导课环节,在新课伊始阶段,教师或饱含情感地诵读诗文,或讲解诗文背后的故事,或与学生共同进行诗文赏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淀文学素养诗意扬

“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必然也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有限的知识,故步自封,闭门造车。” [1] 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来说,由于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教学中需要不断地结合时事政治的最新動态,在时代前沿的视角站位中站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足点,这也是对于教师的学习力持续发展提出的高水平要求。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素养如果仅仅是学科内专业知识的传递,那么,无论多么优秀的“教书匠”都无法实现成为一名教育家的理想追求。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各级培训中,可以开展以古诗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或专题的培训。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内涵,另一方面也能增添教材培训中的文学韵味,让教师在培训当中感受到诗词文化的吸引力,进而提升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其次,倡导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进行主题式自主学习。由于中国古诗文资源十分庞大,具有丰富性和多元性,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有着不同的展现方式和特点。每个人对于不同风格与内容的诗文作品的感受和体会是不一样的,所谓一百个人读红楼梦,便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进行扩充学习,以自我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自身兴趣为出发点不断推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再次,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例会中,还可以增加关于古诗文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备课环节。这一部分则可以与主题式自主学习相衔接。例如,每次集体备课的例会上,安排一名组内教师分享自己深度学习后的古诗文,既不冲击正常的备课进程,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淀文学素养。

(三)推进学科合作展所长

跨学科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教学模式多元化发展的一种探索体现,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打破学科界限,积极参与和探讨学科间的合作教学。在各学科中于古诗文最强的就是语文学科,要发挥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积极教学影响,便可以开展道德与法治课与语文课以古诗文为衔接点的跨学科合作教学。

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其现实基础是合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共通性,也就是说不同学科教学内容融合时需要保证主题一致性。古诗文在语文学科和道德与法治学科都具有契合点,只是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语文学科教师需要教授诗文,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是在通过诗文进行教授。双方学科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与信息互通有无、互相借鉴,展开跨学科的备课、研课、磨课等。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能够发挥语文教师对于古诗文的专业赏析能力,促进语文教师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步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方向。同时,能够拓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对于古诗文资源运用的有效途径,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与研究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运用可能性和运用价值。

在展开和其他学科进行合作教学中,任课教师的配备组合最好以该班级的搭班老师为主。由于在备课、磨课、上课、评课等各个阶段,任课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沟通与交流,由搭班教师进行组合,能够增加对于该班学生情况的交流与对接,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班级、了解学生,辅助日常其他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并能促进教师群体间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古诗文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古诗文可以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素材资源,“学习诗词时中学生能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能力和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感悟到诗人在诗词中所创设的意象和意境美。” [2] 但在教学过程中随意引用并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适时适度等问题,尽力扬长避短,有设计地引用。

(一)勿生搬硬套,应恰当引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生搬硬套地盲目引用古诗文,其结果是引用的古诗文与教学内容未必吻合。若把十分牵强的教学思维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则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另外,教师切忌“不懂装懂”,如仅了解古诗文字面上淺显的意思而不经深入学习就随意引用,则会误导学生对于古诗文真正含义的理解。

在一线教学领域,我们还是能够发现有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师,由于不完全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与育人价值,而带有对本学科的误解。比如认为:该学科七年级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但并不重要;知识枯燥无味、不学也能会;即便不会直接背、背诵就能得高分等。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教学资源,都需要时刻注意紧扣教学内容并合情合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人文魅力。

(二)勿喧宾夺主,应适度引用

在统编教材并未全面投入使用前,有很多小学往往融合政史地三科开设“社会课”,内容较为繁杂并且不够统一规范。进入到初中阶段,各学科开始学科独立,展现出自己的学科特色,对于初一学生来讲,这是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的。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贴合十分紧密,能够引用的古诗文范围广且数量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注意适度引用,防止喧宾夺主。仅仅聚焦于古诗文这一种教学资源开发运用的视角,也会使得课堂展现形式单一。古诗文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环环不落、堂堂不落地引用古诗文,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而降低教育实效。

(三)勿照搬全收,应灵活引用

古诗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当代的现实情况毕竟是有很大不同的,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古诗文引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是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符合当今时代发展所需的道德素养、人文底蕴与家国情怀等。在这个过程中古诗文中所具有的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不能照搬全收。例如在学习“师长情谊”这一单元时,需要学生树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要尊重师长,以尊重他人为基础。那么,古诗文中蕴含的封建性糟粕就是不可正面引用的,例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种古代对于女子要求的“三从四德”绝不能用于引导当代青少年群体。而《吕氏春秋·劝学》中“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的观点,依然与当今时代倡导的理念相符,引入到教学中能彰显古诗文的时代价值。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华儿女,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开发和运用有育人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更是责无旁贷的本职工作。让我们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积极开展古诗文的运用研究,以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世权. 让政治课堂带点文学韵味[J]. 中小学校长,2017(08):21-23.

[2] 胡亚利. 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4-04-02(003).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