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空和黑夜

2018-05-14

智族GQ 2018年9期
关键词:列车长传统媒体

八年前,我在一家报社供职,年底评选,我获得一次擢升,高兴了很久,乃至于春运时送朋友上火车,遇到列车长,竟郑重其事地向对方介绍起自己来,您好,我是这个省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席记者……

返回车厢,朋友听说刚才的事情,难以置信,一副“世界上怎么还会有这种蠢货”的表情,看到朋友难为情的样子,我也觉得哪儿不对,略略不安。

真是想找到列车长说声不好意思。列车长当时是怎么回应的呢,记不清了,似乎“嗯”了一声。但我其实也不在意。我只是像列车播报到站通知一样,情不自禁想向不特定人群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罢了。

此后,这件小事在记忆里发酵,想起当时得意忘形的样子,不免羞愧难当。但是,在那段幼稚而不自知的时间,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兴高采烈,这种心情是真真切切的。

在更早的时候,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有过那么一段有趣的时光。那是他三十来岁时的一个春日,他和一个朋友坐火车去省会,为一次书法比赛而提交作品。父亲是个钳工,也是市里最早的一批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不过,他应该没有跟列车长介绍这一身份)。他们交完作品后,拎着一大块狗肉,按照一个打听来的地址,去拜访一位书法界的老先生。

在那会,陌生人为了爱好而登门是件很正当的事情。我爸爸和他朋友抵达的时候,先生正在和其它青年聊天。他俩在旁边垂手等待,接着加入,聊到很晚。

故事里的很多细节已不可考,它因此蒙上了一层吉光片羽般的朦胧色彩。可是,在我出生后,我很清楚父亲的生活里还有别的部分。

我读小学的时候,父亲开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最好的时候,全城有一半店铺的招牌都由他题写、制作、安装,包括两所小学,四所中学。开张那天,我吃完晚饭,把剩余的饭菜装好给他送过去。过马路时我就看到了高高升起的卷闸门和父亲蹲在地上工作的身影。一直等到我走到门口,他才听到声音,抬起头朝我笑笑。

那时,我家住在一间平房里,因为房间不够,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盖了一间,但仍然没有單独的洗浴间,洗澡得走很远的路去锅炉房。有天晚上,去洗澡的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不专心写书法呢。隔了一会,我又补充,专心练字,练好了也比做广告赚的钱多多了。

父亲“嗯”了一声。我没抬头,不知道他的表情。接下来我们默不作声,走在黑漆漆的夜里,听到碎石路上沙沙的脚步声。远处夜班的高炉不时把天边映红。我手里端着脸盆,脸盆里的袋子里装着洗发香波、香皂和换洗衣物。

那时我尚在读小学,但也隐约觉得,专心于书法是比做生意更高尚的选择。走在路上,人们跟我打招呼方式也有所变化。从前,人们会充满敬意向旁人解释,这是曾老师的儿子;后来,补充的语句变成了,他爸爸赚了数不清的钱。

我从心底加入揶揄者的队伍,认为父亲降低了格调,从一个宫本武藏式的修行者变成了商人,整个青少年时期,我都为此遗憾,无法释怀。后来看《红猪》,宫崎骏说,当一个男人步入中年,他就已经成了一只猪。父亲整个中年都在胼手胝足地维持家人的体面,而我却苛责他放弃了更有价值的可能性。

父亲最近一次见到老先生,是90年代末,老先生去我老家参观,把父亲叫到宾馆的房间,问,你还在写字吗?

父亲一直辛勤工作到十年前,彻底退休后,他重又回到日复一日临帖、练字的生活。

二、上一次出差采访,已经是两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我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了办公室和会议室。一天,难得和作者聊稿子,末了对方问我,工作变化大不大。大啊,我说,但我变化大是为了让大家不要有变化。

“不要有变化”指的是,对很多人来说,在这里工作是件令他们骄傲的事。我希望能一直这样。

变化又是巨大的。对于媒体来说,过去的十年里,大家都在持续地面对一个问题,“读者去哪了”。

十多年前,一位国际传媒集团的大佬说,中国是一个五千万人口的市场,“如果能这样想,而不是假定有13亿读者,那你在中国做出版会有更大的机会成功。”这种思路颇有启发性,只不过,时过境迁,媒体恐怕得从上十亿新媒体用户里去寻找最核心的五千万读者了。

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处境,和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去年Paco第一次找我聊公众号,我是抗拒的。这事儿挺不容易,产能不说,内容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大问题,市面上也没有太多成功的先例,并且,传统媒体也没到做不下去的时候,何苦给自己找麻烦呢。

当时这么想的人不在少数,有同事看新媒体时,甚至会带着一种仇视的目光。认为新媒体导致传统核心部门的边缘化。

后来,转念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就是想活下去。那事情就简单了,迟早得做,不如赶紧,反正传统媒体的时代再也不会回来了。

6月27号,创造101决赛的前夜,我跟靳锦,还有身在杭州一线的何韬、洪蔚琳用电话聊稿件修改。我们为这个选题准备了一篇报道。

开着免提,前半夜在争吵中过去。我对初稿在深度和复杂性的缺乏感到失望,几乎怒不可遏。挂了好几次电话以后,大家最终冷静下来,我们用最笨的办法,打开资料大纲,打捞素材、耙疏材料,重建结构,最后把稿件一个字一个字地挨个过了一遍。

我和靳锦离开办公室已经是早上六点。而两个小时以后,何瑶就得起来,按照商量好的方案对稿件进行最终修改和润色。以杂志的节奏,出刊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但在公众号上,我们想让读者第二天就见到稿子。

这就是《杨超越变形记》。转发时,我写了一段话,大意如下——

阅读量不重要,活下去很重要,有位前辈说,传统媒体积重难返,我完全赞成。但我并不是要带队重返旧世界,而是要走下去。我们目前的新媒体产品很好,它像一束光,是一种启迪,一种希望,但在求生路上,它只是半张船票。只有报道、生活方式、时装这些《智族GQ》的传统板块统统上船,才能算活下去。

上船也不是说简单地把一个公众号做火,而是试着在任何时代,都做出让人读得下去的、有价值、有尊严的内容。

我高兴吗?一点点。直到发稿后我还在照例抱怨文章的质量。而我当然知道它会10w+,因为我知道编辑们费了多少功夫。有同行说,“我们去101现场的时候,《智族GQ》已经呆了一个多星期,我们走了,他们还没走。”就像拿破仑的诸多胜利是士兵们的双脚跑出来的,这篇文章的数据也是。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用的还是邮差送信一类的老办法,去足够多的地方,找足够多的人,得到足够多的信息。要是有什么是我们所特有的,那就是再准备足够多的耐心和奖金。我高兴的是世界在变,但这些老办法仍然奏效,而数据又振奋了编辑们的士气,一位总监告诉我,“传统媒体人做起微信来也是没有在怕的”。

这可能是许多编辑工作最辛苦的一年,很多人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区域,还有人展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比如时装总监Anson,我问他对于新媒体有没有压力,他莞尔一笑,说,拼了命也要做出来!Anson平时斯斯文文,总是不急不慢,完全没想到这种话会从他的嘴里冒出来,

在我看来,这些与其说是变化,用“成长”一词更为妥帖。重要的是,这些应对不是被动、随波逐流的,而是为了更主动地告诉大家,我们是谁,我们的传统是什么。

如果您翻过后面的页码,就会发现,杂志也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是的,从9月刊开始,我们改版了。这和新媒体矩阵的建立,就像硬币的一体两面,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内容的成长。

不管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本质上都是一套语言系统,我们要用更简练、更轻盈、更准确、更言之有物的语言来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在我看来,并非肇始于互联网,而是发轫于一百多年前卡夫卡写作时。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保持“启迪”的传统,如果我们不能够告诉读者他们在世界里视而不见的事物,不能让他们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那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我们都将尸骨无存。

最后,向您说声抱歉,后半部分拉拉杂杂讲了这么些枯燥无味的事情,跟前半似乎又没有关联。不过,这正是我这四个月来工作内容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变成了无趣的那一类人,但我又觉得这也未尝不可,甚至觉得在理解父亲的距离上又近了一些。

猜你喜欢

列车长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补票
传统媒体仍是一座富矿(焦点话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查票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笑不出声的笑剧
当好微博把关人
失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