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建设新思路

2018-05-14夏琪沈书生王家文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江宁区教育资源问卷

夏琪 沈书生 王家文

摘要:区域教育资源是区域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该文从教师对区域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现状、切实需求、建设态度三个维度出发,采用问卷法对南京市江宁区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展开调查。通过问卷统计以及对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诸位负责人、部分教师的访谈发现,江宁区教育资源平台整体上发展较好,适应南京市智慧教育的推进进程,新时期江宁区教育资源平台可以在资源供给与应用效率方面适度提升。结合调研结果和江宁区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该文从资源建设、资源配置、运营机制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对于区域基础教育资源平台而言,资源建设可以遵循“从教学导向到教与学兼顾”“从基本需求到职业诉求”“从区域统管到多主体参与”的新思路,并提出具体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台;区域资源建设

一、研究背景

教育资源的建设对于区域内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区域间教育质量存在差异性,但是作为行政区最小的县区级单位,这种差距的缩小却是有望实现的。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广泛共享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逐步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同年,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教育信息化两年行动计划(2014-2015年))行动方案》,提出以“智慧南京”推动“智慧教育”建设为主线,依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构成的三通两平台,基本实现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经过多年的实践,区域教育资源不仅是消除南京市校际间差异的催化剂,更是推进信息化教育发展、智慧教育实施的有力支撑。2016年,为了继续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南京市制订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行动方案》,提出要建成南京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按需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新格局。由此可见,教育资源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影响南京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南京智慧学习空间的逐步完善,智慧学习生态的逐步形成,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工作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在国家课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推进策略研究”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许多一线教师还是共性地存在找不到适用资源、获取资源困难的现实窘境。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矛盾现象?当下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平台的应用效果到底如何?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根本诉求是什么?教师对区域资源的建设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围绕南京市江宁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为例展开进一步地调研。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不仅是南京市面积最大的县级区,还是江苏省唯一拥有三大国家级人才基地的区县。江宁区为了建设适应本区域教育发展的信息资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江宁区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路径。近年来,江宁区连续多年举办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系列活动,并于2015年荣获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区域应用典范特别实践奖。笔者所在团队一直扎根于南京,有限参与了江宁区信息化教育推进工作,且由于江宁区具有鲜明的城乡结合的地域特点,其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在南京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以江宁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为例展开调研,深入探析江宁区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现状、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探求区域资源建设的有效路径,期望为江宁区以及全国类似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在南京市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与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的合力支持下得以开展,对江宁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并对江宁区教育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负责人和参与本次调研的部分教师进行了多轮访谈,具体过程如下:

(一)预研究

为了保证问卷选项设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确保后续调研的精准性和深人性,在设计问卷之前进行了预研究。预研究共计有48位中小学一线学科教师参与,以小组会谈形式进行,各位教师组内讨论其在日常工作中的硬需资源和紧缺性资源、以及对区域资源平台建设的意见与建议,并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研究人员对各小组提交的文本信息进行了汇总和整理,该结果为后续问卷的编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编制参考了已有研究,由笔者编制。为确保问卷的科学实用性,经过了三轮迭代修改。第一轮,由调研团队集体讨论进行修改;第二轮,邀请100名教师填写问卷,根据教师的反馈和统计结果进行二次修改;第三轮,团队集体讨论对问卷进行最后的修订。问卷有8道基础信息题,包括教师所教学段、学科、所在学校、教龄等信息,教龄以入职时间1995年、2004年、2014年为节点,1995年江苏省开展第一轮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2004年、2014年教育部分别发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问卷以多选题为主,包含两道逻辑关联题,故问卷共计23至25道题目。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的应用现状、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的诉求、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建设的态度,每个维度下又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考虑到不同的教师对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的理解存在差异,在问卷开头处对资源平台进行了解释,并以教师比较熟悉的平台为例,进行了说明。

(三)调查的实施

在江宁区电化教育中心和各级校领导的支持下,问卷采用网络形式发放,为保证问卷覆盖到江宁区每个学校,要求全区每个学校至少随机组织二十位一线学科教师参与问卷的填写。问卷总共发放2109份,其中有效问卷2099份。经统计,问卷Alpha信度系数为0.906,其中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的应用现状、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的诉求、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建设的态度三个维度的Alpha信度系数分别为0.833、0.902、0.721,均大于0.7,量表KMO值為0.795,大于0.7,说明该问卷信效度良好,符合问卷调查。其中,教师对区域资源平台建设的态度通过问卷开放试题和访谈展开研究。本次问卷调查覆盖了江宁区小学、初中、高中的各个学科。教师在年龄的分布上比较均衡,小于30岁的占比为36.03%,30到40岁之间的占比为32.18%,41至50岁的占比24%,50岁以上的占比为7.79%;在教龄的分布方面也比较均衡,1995年前入职的占比为21.63%,1995至2004年底占比为27.09%,2005年至2013年底占比为24.48%,2014年以后占比为26.81%。从此次调研的学段、学科、教师的年龄、教龄的分布上可见,本次问卷调查的覆盖面很广,能够得到南京市江宁区不同学段、学科教师的全方位反馈。

3.教师对资源的需求因教龄的不同表现出差异

教师最需要的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教师的教龄相关,高教龄的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整体上要弱于低教龄教师,而对于试题资源的需求却高于低教龄教师;低教龄教师对教育热点问题和教学实录的需求较高。

对于试题资源,1995年前入职的教师的需求最高,且随着入职时间的推后,教师对于试题资源的需求降低,2014年以后入职的教师对试题资源的需求最少;对于教学实录资源,新手教师的需求量最高,高教龄的教师需求量最少;对于创客、STEAM等教育热门问题,教龄高的教师关注最少;对于课件、微课制作教程,2004至2013年间人职的教师需求最高,而2014年后新入职的教师需求较少,如图6所示。

这与现实情况是相吻合的,高教龄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学科领域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已有的阅历和实践经验令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思想,且其教学行为和其关注的区域受其教育理念影响已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环境改变。而新手教师,虽然缺少教学的实践经验,但创新意识较强,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三)教师对区域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态度

教师对区域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态度主要包括教师认为影响区域资源平台的主要因素、教师参与资源建设的能力和意愿、教师参与资源平台运营和管理的主体意识。

1.教师普遍认同影响区域资源平台应用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学段不同略有差异

调查问卷最后一题为开放试题,剔除无效数据后,对共计1736份有效答案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教师普遍认同影响区域教育资源平台使用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资源内容的质量、资源的丰富性、平台的易用性、资源的精准性等,如图7所示。

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可发现,教师迫切需要一个实用性的教育资源平台,且处于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态度略有差异。小学教师更注重资源的质量和丰富性,而高中教师更注重教育资源的质量,对于资源的丰富性要求不如小学、中学教师;在平台的交互性方面,小学教师的需求最高,高中教师最低;小学教师更注重资源平台的界面设计。整体上,中小学教师认为影响资源平台使用的主要因素基本保持一致。

2.教师参与资源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是资源共享共建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普遍认可区域资源平台的作用与意义,且教师参与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积极性较高,部分教师认为在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中应当实施有偿机制,对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应有所回报;教师普遍缺乏自我资源的管理习惯,个人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有待提高。

问卷结果表明,有97.6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建设区域教育资源平台,但认为资源平台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仅占41.9%,有9.83%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建设,但是目前没有使用价值;有23.33%的教师表示自己会偶尔收集教育资源,但是不会整理;有54.87%的教师表示会收集资源并粗略整理;而会收集并细致整理教育资源的教师只有14.44%,还有7.36%的教师表示不会刻意收集资源;在有个人资源库的教师中,有78%的教师表示愿意无偿奉献资源共同建设区域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还有19.64%的教师表示愿意参与,但是要求有所回报,还有2.36%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与。

3.教师对资源平台建设的主体意识较强,但是普遍规避运营管理平台的责任

教师认为区域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主体应该以一线教师和电教馆为主,而平台的运营管理者应该以电教馆、学校信息主任为主。

问卷结果表明,当问及区域资源平台建设的主体应该是谁时,回答中一线教师占比为78.57%,电化教育中心占比68.98%,学校信息主任占比為50.45%,高效专家占比为24.51%,学生占比为15.96%,家长占比为11.12%,而企业仅占9.6%。当问及平台的运营管理应该由谁负责时,77.77%的教师认为是电化教育中心,67.22%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的信息主任负责,还有39.05%的教师认为应该由一线教师管理,有20.57%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学校的校长负责,有8.65%的教师选择了企业。

四、问题发现与解决策略

调研发现,教育资源已然成为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教师职业专业性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信息化教育资源提出了新的诉求,同时,教师在资源建设中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据此,对区域基础教育资源的建设提出以下三点思考。

(一)从教学导向到教与学兼顾:教育资源建设价值取向

教育资源的建设应该以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兼顾教与学的客观规律,以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倒逼教学模式的变革。研究发现,教师对资源的应用与需求随着教师所在学段、所教学科、教龄等的不同,存在着规律性差异。追根溯源,导致教师在教育资源的应用与需求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存在主观差异,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的支持下,教师已然可以挣脱资源匮乏的束缚,然而受制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固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二是由于学科、学段的不同所导致的客观差异。在我国现有的教育制度下,这些差异性将会一直伴随并影响着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应用,而目前,国内大部分的资源平台对资源的分类还是依据客观性差异,这就导致了资源分类过于简单粗糙,从而导致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

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在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从易用性、精准性、实用性三个层面出发:(1)保证资源的易用性。语义网络技术为资源平台的易用性提供了可行的路径。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词语和概念,而且还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实现具有语义分析能力的搜索引擎,这可以加速用户获取资源的效率,从而实现资源平台的智能化,使用户挣脱对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依赖,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2)提升教育資源的精准性,即对教育资源进行精准分类。资源的建设要充分重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尊重教与学的规律,譬如,对于小学阶段,可针对性设计与教材匹配程度高、外观精美的教育资源,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应重视知识点的可拓展性与专业性。(3)要确保资源平台的实用性,即资源的建设应当设身处地地考虑到教学组织者的现实处境,建设实用型的区域资源。因为教育资源的价值直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应用的主体,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扮演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多样化学习活动策划者的角色。所以,有效的区域教育资源要凸显资源的应用价值,以实际教学案例或者在线交互的方式向一线学科教师展示资源的应用方法,以此突破部分教师在技术应用和教学设计两方面的瓶颈,帮助教师打破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

(二)从基本需求到职业诉求:教育资源配置策略取向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长远目标,通过对教师需求趋向变化的及时预测实现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在保障教师基本的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应切实满足教师的高级需求,以此保证教师自身的职业诉求。通过对教师常用资源和最需要的资源进行对比发现,教师对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其应用习惯相关,且教师对资源的需求正在由传统教育资源转向新型教育资源,教师的需求不仅停留在传统教学需求上,与此同时也在开始关注如何更为科学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评价学生等。然而,现阶段江宁区的教育资源平台还停留在供给通用型基础资源的层次,忽视了教师对教学教研、自身职业发展的高级需求。

教育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落脚点是用户的高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是否具有价值、是否实用很大程度上都应由使用者来判断。满足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切实需求,实现资源的按需配置可从资源的先进性、智能性出发:(1)保持区域教育资源的先进性要求资源的组织者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资源配置,即关注国内乃至国际的先进的技术创新、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的创新。旷乾教授曾在有关教育资源配置中提到的国际比较法,即参考经济条件和教育水平相近或较强区域的资源配置,结合自身区域特性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2)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智能性,即根据用户的个体差异,智能地向用户推送所需要的资源。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可以采用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用户特征建模,对刚刚进入区域教育平台的用户进行数据的收集,并且进行资源需求取向的调查,之后结合对用户浏览下载资源过程中的行为数据分析来构建用户特征模型,最后采用用户特征和资源平台特征相互匹配的方法实现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例如,区域电化教育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开展与本研究类似的大规模调研,了解广大教师对资源的切实需求;平台本身也可以通过对用户浏览和应用记录的统计,收集用户的动态数据,分析用户的即时需求和需求的演变趋势。

(三)从区域统管到多主体参与:教育资源运营协同取向

教育资源的管理运营应协调多方力量,以保护教师的知识产权为手段,以提高教师资源自建能力为保障,下放权利给广大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多主体多途径协同运营资源平台,确保区域资源平台的良性发展。调研发现,江宁区的区域教育资源平台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电化教育中心统筹管理,这个阶段教育资源来源主要是以购买为主,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资源主要来自教育文化企业。这一阶段存在的弊端集中体现在平台和软件的适用性差,无法很好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且由于企业的寿命一般不长,资源后续很难更进,造成资源的搁置和浪费;第二阶段是以电化教育中心统筹管理为主,教师参与为辅,合力开发教育资源。此阶段暴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力耗费较大,且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法长久合作,导致资源的供给不能持续;第三阶段,也就是当前,江宁区以电化教育中心为核心,协调企业、教师等多方力量共同建设区域教育资源,电化教育中心实行权限下放,将部分版块交给专门的教师设计、运营,而电化教育中心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目前,该策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处于发展阶段,参与平台建设、管理的教师也是凤毛麟角。调研发现,虽然教师普遍认同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主体应该是教师本身,但是多数教师规避平台的运营与管理责任;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知识产权应得到保护,不愿意无偿公开共享自己的资源;教师参与区域教育资源的能力有限,建设并整理自我资源库的意识不强。

对于教育资源建设而言,资源的管理比资源的创造更为重要。根据调研结果,多主体参与的区域资源的运营管理可从两个方面着手:(1)突出教师的主体性。以往的资源建设过多强调顶层设计,而忽视了草根力量。教师群体中不仅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还有专家型教师,他们对部分知识点和学科的把握往往更具有实践性。因此,区域资源组织者可以将更多的权利下放,给予一线优秀教师更多的建设、管理资源的机会。其次,区域资源的建设应实行保障教师个人知识产权的制度,对提供优质资源的教师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区域资源的管理与运营不妨借鉴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的产权机制。美国教育资源门户规定门户网站拥有元数据记录数据库的知识产权,联盟成员可以使用这些元数据记录,但是元数据库中描述的资源实体的知识产权仍归资源所有者所有。这不仅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资源的使用者和用户对该项目的主动参与度,其核心价值在于它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2)提升教师建设和管理资源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资源的可生成性。资源建设流程是资源在不同知识主体间传递和转化的动态循环过程。网络服务从webl.0时代进入到重视用户参与的web2.0时代,引发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变革,用户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当中来,用户生成内容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教育资源平台作为供给区域教育发展的基础,应该拉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发展,用户不仅只能获取资源,还要参与资源的建设,用户在应用和获取资源的同时,势必要对资源进行加工和改进,而这些加工后的资源以及资源应用的方法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这些生成的资源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的整体发展,因此还要培养教师自建资源的能力,如开发、二次开发教育资源的能力,要鼓励教师树立建设自我资源库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区域教育资源的整体的动态发展。

五、研究总结与思考

区域资源的建设是一项长久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智慧教育的推进,江宁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在区域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以消费驱动供给为核心,以多元主体参与为抓手,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以满足师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资源平台的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参与,需要电化教育中心、高校教育专家、各级校领导、企业,乃至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参与,如何协调多方的力量共同建设区域教育资源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期望区域教育资源平台可以早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为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本次调研中,笔者也有很深的感触,教师群体作为区域资源的直接消费者拥有着巨大的资源建设潜力,在多年的信息化教育变革中,许多教师都已经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成立了自己的学科工作室、兴趣组,信息技术不仅深入到教学,许多教师更是利用信息化工具提升生活乐趣。在调查问卷最后一题中,学科教师纷纷留言并有很多教师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志愿参与到本次调研的访谈中来,江宁区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令笔者印象深刻!后续,研究将以如何凝聚教师力量,共建共享区域教育资源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江宁区教育资源问卷
南京市江宁区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南京市江宁区不同稻作方式调查与分析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问卷大调查
南京市江宁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现状及建议
南京市江宁区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问卷你做主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