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构成要素:一项探究设计研究

2018-05-14管珏琪祝智庭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要素学习者环境

管珏琪 祝智庭

摘要:构建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力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的新议题。在阐明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内涵基础上,以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为实践背景,通过一项探究设计研究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第一阶段设计开放式问题获取教师反馈,使用Nvivo软件进行质性数据分析以形成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构成要素;第二阶段设计调查问卷获取量化数据,通过统计分析修正构成要素并呈现其结构关系。最后经整合分析,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构成要素包括:知识与经验、思维品质、数字化学习内驱力、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和学习创新力;并形成三层同心圆、正反三角螺旋相交的结构模型。

关键词:技术丰富环境;学习力;构成要素;探究设计

一、引言

学习力这一概念最早于1965年在《企业的新设计》一书中提出,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迁移到教育领域。其中英国“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LLI)项目最为典型,该项目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发展了学习力理论、探讨了课堂构建学生学习力的策略与技术。“在这样一个不能一劳永逸获得知识的学习化社会中,‘学会学习成为一种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通过“构建学习力”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终身学习能量成为教育教学培养要求;正如彼得-圣吉(Peter)研究组织学习力时提到:“一个具有学习力的学习型组织像具有生命的机体,总能灵活伸展、轮转向前”。学习力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和判断标准,学习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未来发展,研究学习力对于发展和改善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力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内涵探讨、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分析;其中明晰概念是最基础的工作,而构成要素是学习力本身所具有的、通过各类学习活动表现出的关键特征,对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形象化理解学习力内涵,另一方面是应用研究(如学习力提升策略、评价方法等研究问题)的基础工作。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多地与教育信息化和对学习的深入研究联系起来,学校要适应和容纳技术驱动的学习这股新生力量。技术丰富环境下的教与学成为教学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此时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与环境变化共存的其他转变的适应问题引发我们对学习者的思考。学习者要学会在技术环境中学习,必然要具备相应的学习力,这既是学习者胜任当前学习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今后在数字化生存中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当前对学习力的研究集中于传统课堂教学,虽然技术发展拓展了学习力的研究情境,如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环境等,但对于正规教育情境下技术丰富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力还鲜有针对性的研究。为此,本研究拟基于已有研究,从理解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概念出发,通过一项探究设计研究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继而服务于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提升方法与途径的探索。

二、概念理解与本研究设计

(一)学习力内涵

1.已有研究概述

科比教授将“学习力”译为“The Power ofLearning”,“Power”指向可持续释放的能力和作用,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掌控,对其他事物的作用。对学习力内涵的理解国内外研究已有诸多阐释,陈维维将2010年之前的研究归纳为四种定位倾向:能力观、素质观、品性观和能量观;并从最基础的哲学层面提出本质力量观。基于上述不同定位倾向,学习力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并作用的某种能力/素质/品性/能量/本质力量,产生于个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持续作用并转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践(即“力”的展示),是抽象的、客观的、动态的,对个体学习发展具有本质推动作用。

能量的转变是万物运作的基础。我国学习力“六要素说”提出者裴娣娜教授指出,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一个能量概念,而不是品质概念。迈克杰屈克(McKittrick)教授2002年提出的“双螺旋结构”理论提出学习力反映了学习意愿与学习试图达成结果两条链的相互作用过程;克里克(Crick)博士则进一步提出学习力表现为促进学习意愿和学习结果两者作用的能量。而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也将学习力视为由学习推动行为、认知、情感发展的巨大能量。因此,本研究将采用能量观,对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者的发展具有的基本要素和内在发展机制进行刻画。

2.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内涵

本研究用“数字化(Digital)”表征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将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力译为“Digital Learning Power”,以下简称为“DLP”。卢夫等人曾提出“素养和技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陈维维在《技术生存视域中的学习力》一书中也谈及技术对学習力结构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习力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概念;技术丰富环境的技术丰富性、教与学的技术参与性,需要学习者具备相应的学习力以适应此时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教学中技术形态的丰富促使学习力研究不断深入,DLP面向正规教育情境下的技术丰富环境,在体现学习力一般特征的同时,强调学习环境的技术属性及在此环境下的学习特性。

基于已有研究,定位于能量观,将DLP理解为学习者适应技术丰富环境,在使用技术创新学习以谋求知识获取、技能发展与智慧生成过程中产生和作用的动态能量系统。作为一种能量,DLP将通过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作用。同时,学习力可采取一定策略促成其发展,因此DLP可由学习者在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从价值维度看,DLP是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者学习的能量来源,能促进学习者善用技术参与学习,在不断地个体发展中学会学习,并走向学会在技术中生存与发展。

(二)研究设计

1.混合方法研究与探究设计概述

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 Research,MMR)是定量与定性研究发展产物,被研究者称之为“第三种教育研究范式”;不同形式的混合方法的应用早在20世纪中叶就出现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实践中,只有当研究问题的复杂性难以依靠单一的定性或定量研究解决时才使用混合方法研究;而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旨在达成四个目标,即面向研究问题整合最适宜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清晰并深度理解研究问题的基础上产生定性和定量数据;同一研究问题中产生定性与定量数据以在形成研究发现时具有更大合理性;通过整合不同研究模型以抵消单一方法的缺陷,产生更可靠的研究。混合方法研究实际应用中,博格曼(Bergman)强调“混合”不同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方法,而不是“混合”边界模糊的定量和定性方法。

研究设计是为了生成指导研究者实施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克雷斯韦尔fCreswell)与克拉克(Clark)在《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方法研究的路径》一书中讨论了不同类型的混合方法研究的设计,并指出四种主要类型的设计:三角互证测量型设计、嵌套型设计、顺序解说型设计、顺序探究型设计。里奇(Leetch)等则提出从“混合层面”(部分/完全)、“时间导向”(同时/前后顺序)、“方法強调”(同等/主从地位)三维结构来理解不同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并基于此确定了八种混合研究设计,如部分/完全混合同时同等地位设计。奥马尔(Omar)基于时间导向(顺序或并行)分析整含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两种基本结构,介绍了七种混合方法研究设计,分别为:探索性顺序设计、解释性顺序设计、并行收敛设计、并行三角互证设计、并行复杂设计(嵌套设计)、多级设计、变革设计。

探究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混合方法研究设计类型,其应用情境为探究一种现象,并拓展质性研究结果。根据里奇的三维框架,探究设计是一种“完全混合前后顺序同等地位设计”;设计中的第一阶段是质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再根据第一阶段的发展进行第二阶段量化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如图1所示),以量化的结果来补充和拓展质性研究的结论。

2.本研究的探究设计

国内外对学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已有诸多观点,典型的有克莱斯顿(Claxton)教授的“四要素说”,ELLI项目组的“七要素说”,科比(Kirby)教授的综合体说。在此基础上的国内研究较为具体,从已有文献中可提取出20多种有关学生学习力构成要素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提出与验证采用了不同方法,如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数字化学习情境下学习力的八个构成要素、通过文献分析提取开放教育学习者在线学习力的构成要素、使用问卷调研分析形成学习力七要素、通过访谈与内容分析提出数学学习力核心要素、将专家法用于数学学习力构成要素的完善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通过统计分析验证ELLI项目七要素的结构效度。可见,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是以往学习力构成要素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

DLP作为一个系统,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综合上述已有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这里运用探究设计对DLP构成要素进行研究设计(如图2所示)。电子书包环境整合了学习终端、教与学支持平台/工具与资源,是技术丰富环境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研究以国内区域推进规模最大的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为实践背景,收集质性与量化数据。探究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师是教与学系统的核心要素,直接参与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获取教师反馈是提取DLP构成要素的可行路径,因此首先通过教师调研与相应的内容分析初步形成DLP构成要素。由于质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难以推广到其他人群中,且质性研究结果不足以揭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而以往量化研究表明通过获取样本数据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研究者可以很好地验证和拓展已有研究结果,为此在质性研究基础上通过面向学习者的问卷调研与统计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上述质性研究成果。具体而言,研究参考欧盟在研制数字能力框架过程中采用的Delphi法,设计开放式问题,通过“问卷星”平台广泛征求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40所实验学校学科教师对DLP构成要素的意见;获取教师反馈后使用Nvivo内容分析软件形成结果模型。基于构成要素的提取及对各要素的理解编制DLP调查问卷,通过问卷预试获取学生反馈数据,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验证并修iEDLP构成要素,并进一步考察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一)方法与过程

质性研究在数据获取阶段,从DLP价值指向提出问题:您认为一个能适应电子书包环境下的学习的学生是怎样的?并将该开放式问题放入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年度调查中以获取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科教师的反馈。最终收集了368位教师的反馈,经浏览筛选后可用于分析的有效记录有315条。这些提供反馈的教师涉及小学(230人)、初中(138人)阶段,覆盖语文(120人)、数学(78人)、英语(75人)、信息技术等学科(95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应用电子书包开展学科教学的教师群体的观点。

质性研究中内容分析是一种主要的分析技术,是通过编码将原始数据转化成标准化形式数据的过程。Nvivo软件是一款常用的非数值型内容分析工具,因此使用该质性分析软件完成对教师反馈文本的编码与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图3所示。在Nvivo中新建项目并导入数据后,对反馈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即首先通过创建节点并对教师反馈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初步编码以赋予意义;再概括合并已有节点中的相关概念,形成具有层次关系的树状节点;在此基础上,借助更具概括性的主题来归纳已有的相关概念。进行轴心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时,以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者学习适应框架为参考,即技术环境适应、教师角色适应、学生角色适应、学习方式适应,学习内容适应等。

在编码基础上,整合处理分析结果。透过已有研究对学习力构成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归纳,如根据要素作用层面的不同将构成要素归纳为三类:基础性要素、维持性要素和生成性要素;面向不同作用过程的三个层次:基本要素、基本路径、学习升华,对应在Nvivo中创建三个群组:学习基础、维持性要素、生成性要素,用以组织编码阶段生成的节点。三个群组所涉及的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从“内容的强调”的角度出发三者表现为并列关系,基于此进一步建立群组之间的关系以图示化表征分析形成的结果模型。

(三)整合分析:DLP结构模型

质性研究中的整合處理阶段构建了学习基础、维挣性要素、生成性要素三个群组,将构成要素归类指向不同的作用层面,这里以三层同心圆表征三个层面的协同作用。三层同心圆由内至外分别是推进学习活动的基础力量层,激发、维持学习的内驱力层,以及作用于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过程的生成性要素层。三层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可形成由内圈向外圈推进、由外圈向内圈延伸两条DLP发展路线。

量化研究中进一步呈现了生成性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技术驾驭力与信息加工力是基础要素,可映射至“学习者与技术”“学习者、技术与内容”两个维度知识,作用并产生于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活动中主客体交互过程。学习反思力、学习创新力是较高层次要素,指向“学习者、技术与学习深度”知识,可表征学习试图达成的不同深度。而学习关系协调力、自我管理力反映了技术丰富环境下由学习关系协调发展和自我管理而实现的不同学习活动。参考“双螺旋结构”,这里以正、反三角螺旋相交组织生成要素,其中技术驾驭力、信息加工力和学习关系协调力分别位于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反映了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活动的发生(即主客体交互过程),并特别强调此时“行”的路径(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反三角三个顶点分别为自我管理力、学习反思力和学习创新力,反映了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由参与、转化到创新的发展层次(即学习的不同深度)。螺旋结构强调两个链上要素的紧密关系与协同作用,可形成自下而上的能力提升、自上而上下的思维创新两条发展思路。

基于质性研究对DLP构成要素的提取、解释以及三个作用层面的分析,量化研究对DLP构成要素的修正与关系分析,形成如图8所示的DLP结构模型。该模型呈现了DLP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内蕴着DLP构成要素的发展思路。

五、结语

学习力在学习中起决定作用,构建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力,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应用的新议题,是学习者适应当下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并面向未来数字化生存的前提。已有研究表明,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提升研究的可靠性与深入性,混合方法研究将是提升教育研究质量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技术丰富环境下的学习力,以上海闵行区电子书包项目为实践背景,尝试通过一项探究设计研究,即基于教师反馈的质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先,基于调查问卷的量化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后,探讨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一方面,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构成要素的具体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内涵,构成要素的结构化有助于我们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本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如技术丰富环境下学习力的提升与发展问题、学习力的评价问题,以及不同群体学生学习力的差异问题等研究。

猜你喜欢

要素学习者环境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