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古体诗的侠骨与柔情

2018-05-14崔光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古体诗鲁迅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界的领军人物,以其醒世、惊世、警世的力量创作了许多发人深省的优秀作品,如《彷徨》《野草》《华盖集》等。同时,鲁迅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旧体诗歌。其诗歌作品中所展示出的侠骨与柔情,很好地为我们呈现出了鲁迅先生多方面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以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方面。

【关键词】鲁迅;古体诗;柔情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鲁迅作为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所留给世人的印象是睿智的、犀利的、有锋芒的,像一个冷面侠客,手中之剑“斩石如棉,其锋不挫,刺人杀狗,骨骼尽解”,将天下不平之事尽付于文章,冷眼鸡虫之牲畜,傲视众丑于无物。但天下英雄皆有情,历史的正面是豪情,而翻过来,在历史的背面,我们亦可看到柔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如项羽、韩信等。

鲁迅也不例外,这一点从其古体诗中就能略窥一二。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血骨肉身终有老去朽坏的一天,当我们像白居易一样得了白内障看什么都“花非花雾非雾”揉着一层杂质的时候,内心的澄澈与真情还能准确地用眼睛传达吗?所以这句话应该改成“诗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大概也应是赞同的,他在作于1933年的一首小诗《题呐喊》之中就写道:“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一人之诗,足以见一人之心,鲁迅的古体诗除了贯穿他一贯的侠骨风格以外,也体现出丰厚的人情味,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崇高、公众、革命、激进等标签的笼罩之下,我们也应看到鲁迅所具有的柔情。

诗歌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一、情怀悲悯

鲁迅在19岁(1900年)时所写的《别诸弟三首》中就透露出些许感时伤怀的意味,同年的《莲蓬人》“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已初步展现其高标脱俗的飘逸之姿,富有文人气质与情怀。

其《惜花四律》(选二):

其二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堕裀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奈何无奈春风至,深院荼縻已满枝。

其四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忻逢红欲然。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这四首诗情致缤纷,心曲纠结,没有激昂,没有锋芒毕露,而感伤时事的哀情孕育其中。全诗萦绕着一种淡淡的惆怅,春天来去何迅,满地落花狼藉,鲁迅将眼前的萧条景象与当时纷乱的世事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感。“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在惆怅哀伤之中又蕴含了自适聊慰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坚守高洁品德的意志都由诗境得以体現,充满灵魂的张力,而灵魂一旦浪迹起来,整个天下都尽在怀中。鲁迅喜欢唾骂世事,这正是因为他一副悲悯世事的情怀。人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其实把这话拿来评价鲁迅也十分恰当。

又如1935年写下的《亥年残秋偶作》:

曾经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读罢此诗,一位为时事所牵念,踽踽独行,苦闷自遣的老者形象跃然于眼前。许寿裳对此诗的评价甚为中肯,他在《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说道:“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再坚强的战士也会有疲惫的一天,也需要一个温暖的心灵港湾让自己能憩息片刻。鲁迅不仅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戚讽叱骂,不仅有“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警世力量,也有他自己的曲肠孤胆,长夜繁霜。

二、鹡鸰情深

作于1901年的《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及其题下的小注也充分体现了鲁迅柔情的一面。

《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

其一

谋生无奈日奔驰,有弟偏教各别离。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

其二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其三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这三首诗完全是人之常情的深重体现,无关战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雕饰和渲染,兄弟欢聚之乐,离别索寞之苦如状目前,不禁让人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就是这样的真实质朴。诗下注曰:“嗟乎!登楼陨涕,英雄未必忘家;执手消魂,兄弟竟居异地!深秋明月,照游子而更明;寒夜怨笳,遇羁人而增怨。此情此景,盖未有不悄然以悲者矣!”

鲁迅有生命峥嵘的锐角,但也有春水般微波氤氲的轻润,“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轻轻的一句话,简单的几个字,足以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之效。在手足面前,他就是一位可亲可念的兄长,没有其他。

三、情牵友人

鲁迅为友人而写的诗作尤多,在愤慨世事的同时展现的更多的是与友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如《无题》(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是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歌哭世情之愤,痛失友人之伤,感时伤事之哀纵横交织于诗中,他不是钢铁铸成永无泪水的战士,而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你以为因为他犀利,冷峻,毒舌,高大,他就没有柔情没有爱么?你想错了,他的柔情和咱们一样,他的爱也和咱们完全一样”。

又如写于1933年的《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郭沫若曾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这首诗即是肝胆照人,读来满满都是关怀痛切,人情味很浓。鲁迅将其凌乱悲戚的才华毫不犹豫地落墨于友人身上,其所传达的情感也是一目了然,毫无矜持做作。鲁迅赠日本友人所写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二句更是“心既浩大,又能勇敢”,一点都不冷。

四、怜子情真

鲁迅爱子这件事,大概是因为《答客诮》这首小诗而广为流传。

《答客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作此诗的目的是要回应那些讥讽他有爱子之心的人,但这首诗在驳斥宵小的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孩子无私的关爱和尽心的照顾。为鲁迅晚年看病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曾说:“遇到海婴发热或下痢的时候,先生常常亲自给他检查体温,敷解热药和吩咐他注意饮食等事。”《追念鲁迅》一文里曾有如此评语:“鲁迅先生是一个以笔为刀而不知所畏惧的人物。”这是一个片面且脸谱化的评价,鲁迅当然有所畏惧,他怕兄弟生离,怕挚友死别,并且像天底下的每一位父亲一样,怕自己的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自从毛主席一声令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196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使得鲁迅先生的辛辣革命战斗者形象几乎长久地定格于我们心中,就如王熙凤的五辣俱全深印在我们脑海里一样。然而,鲁迅是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他的形象居然和虚构出的人物一样脸谱化的存在于世人心中,这实在不太妥当。

其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诗是被毛主席单独拿了出来的,《自嘲》全诗表现出的既不是服务奉献精神,也不是激进战斗色彩,它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与中国古代文士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古时文人做官碰了壁或者赶上世道不好,就容易萌生出山林隐居之念,而真去隐居他们又不能完全甘心,总还有一腔热血、一襟豪情和一颗救世之心希望能多少有些作为,但锱尘又难以长留,所以,古代文人总会像陶渊明年轻时一样,在隐与仕之间摇摆不定,矛盾横生,于是只好借助于写诗来劝慰自己。鲁迅的这首《自嘲》即是如此。既然尘世污浊不堪,那不如就“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罷了。这是对世事失望之后的一种自嘲,是对自己的一种暂时性的劝慰,展现出的是苦闷而又自相对立的心理状态痕迹,无关革命战斗,更不是干枯冷面杀手。

“风波一浩荡,花树便萧森”,多么具有人性浩然领悟与沧桑洗练的力度,这种慨然之气,未必时时关乎革命。

鲁迅先生是伟人,但更是一个侠骨与柔情兼具的实实在在的人。研读他的古体诗作,在领略其文字风采,思想浩波的同时,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语堂.鲁迅之死[M].林语堂文选.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须藤五百三.医学者所见的鲁迅先生[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4]史沫特莱.追念鲁迅[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崔光慧(1992-),女,山东济宁,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古体诗鲁迅
鲁迅防窃
唐代古体诗用韵研究之一
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律诗不叫古体诗
化繁为简巧学古体诗
孔乙己
古体诗朗诵创作准备探析
阿迅一族
梁佩兰古体诗用韵考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