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域随想曲》发凡

2018-05-14叶南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体裁西域

【摘要】本文对古筝作品《西域随想曲》进行了从风格到创作、从演奏到处理的一次立体架构的解构和重构。以笔者自身的主观体会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期望对相关的研究、演奏者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发凡;西域;随想曲;体裁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古筝曲《西域随想曲》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民族器乐随想曲之一,其风格独特,创作手法成熟老辣。从民族音乐的审美层面上而言具有其独特审美趣味。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为古筝创作的一首独奏随想曲,采用“西域”——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作为典型素材所创作的一首作品,1996年问世以来,在筝界反响强烈并被广为传颂。

随想曲是西方音乐中的传统创作体裁之一。在我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中,并未有提出过类似的体裁模式。但从音乐审美的共通性原则而言,相同的型制作品在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历史中早已有之。或者说在传统中国文人音乐中,也即所谓“士大夫”阶层的音乐中,传承至今或是失传的作品中,有哪些不是随想之音呢?举一简单实例:中国传统记谱法不记节奏,勿论句读,是以何意?乐者,唯随遇而安,想者行之矣!重曲而随律,律者自律之,思者衡守之。广之穹宇,微之瞬息皆乐。因此,笔者认为,《西域随想曲》其随想是相互借鉴,取融会贯通之意。

言之借鉴,也必明了西方随想曲之确意才可借鉴,否则岂非意淫之!《西方音乐史》随想曲:“十六世纪指牧歌风格的多声部声乐曲和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的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核心点:牧歌风格、标题性、器乐曲。找到共同点,才可以由点及面深入分析。

标题性音乐的问题是东西方音乐的重要标志之一。纵观中国保存完好的集大成琴谱《神奇秘谱》,其所有曲目均为标题性作品。中国历史上的曲牌、词牌体音乐作品,除牌名外,均后缀以曲名。而西方作品中大量作品均以前調式后曲式的方式命名,笔者认为,这与西方的信仰问题相关,由于与本文所论关系较远,不在此处赘述。

随想曲重音乐的流动和乐思的行走,因此其个性在于充满流动流畅之动感,重人文情怀之张力,可以在音乐中横向无限延展,从音乐的内容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可以是风景的描绘、思想之展念,“无所不能”,亦充满人性。大多具有此类特征,区别在于方法不同,方式各异,乐曲表达的侧重点、厚薄程度、深浅讲究自然差异。

音乐的语言化与语言的音乐化是因为二者出于同源,抽象复杂是两者之间的共性,但均是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现象,其“语言语法”构成表达的逻辑系统,其他艺术形式也类似。因此,音乐与语言是可以互相描述的,只是叙述的准确和精确度会有出入,当我们欣赏一段音乐,它们带来某种难于言明的感官冲击,由此而生联想,在联想的同时,是我们的母语在本能地进行解析,至于讲的是否有差别,和作者的初衷是否有距离,那肯定不可能达到精准的复制。如果复制,那就失去了艺术的多样可能性。

语言的命题性质是否可以解读艺术本体,笔者认为,这是相得益彰的,语言文字为音乐给出的标题为演奏者和听众划定了一条基带,帮助听众更准确地理解领会音乐内容和精神。在教学中,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也是以此去感受、感知作品的内容,对于一个演奏者亦如此。

关于《西域随想曲》,有许多人认为西域随想这首乐曲在写作上有问题,只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片段“集锦拼盘”。仅仅热闹,对比度不够,虽有特点,但并不适合舞台演出。但笔者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深入和摸索,对这部作品进行过数次舞台实践,并针对能够找到的录音版本进行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为:《西域随想曲》是一首风格明确,具有鲜明特征的成熟乐曲,采用随想曲体裁,发挥古筝这件乐器丰富的表现能力和驾驭能力,在音乐上擅长模仿其他弹拨类乐器的各种滑音音效,在基本技术的展示上,结合的力度与速度,音乐表现方面既空旷辽远,又热情奔放,既有凝练抽象的大气,又有丰富绚丽的画面感和细节,是一首并不多见,极其适合于舞台演奏,受众面较宽的作品。

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呢?笔者认为,这大多是因为现在很多演奏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缺乏与原创作者的思路和作品本身的沟通所致。直觉的对题材的判断,对体裁的认知不够有机全面。这就像命题作文对作品有个大方向的约束限制一样,对于一个作品的认识,应当先着力于对创作思路和乐曲本身有个大概的了解,自由是有限度的,每个环节间是有联系的,孤立地停留在读谱演奏是很难深入其中的,随想曲是行走的画卷,卷轴的展开可能有情节,可能没有很具体的情节,但它一定是逻辑的,这个逻辑是什么呢?是根,是民族性文化、魂魄、精神,历史上的西域与汉文化是迥然不同的文化模式,找不到这些演奏者心理就没有了根,气运没有了,乐句与段落之间的动态也就不复存在。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大多喜用某种特定的题材,技术上因需要而迥异。但其原则是风格,求的不是笔法的细节,而是意蕴。

《西域随想曲》乐曲本体的曲式相对自由,充斥着一种西亚及北方少数民族喜用的半说半唱的旋律,以此展开全曲的引子,辽远空阔,丰富多变的长连音(16连音、9连音、7连音5连音等,有3+5+1或4+6+9等组合的方式,打乱连音及整个音乐的动律),异域风光就这样跃入你我的眼帘。接着进入第一个大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少数民族音乐中器乐部分的展现。特有的节奏型和弹拨乐器的丰富音色,描绘出驼队少女、青年及热爱生活的人们。进入第二大部分之前,有一个不大的华彩段落,每每弹到这里就浮现于脑海的是十二木卡姆之悠扬余韵,苍凉空阔,对生命的执着热爱,那是汉族文化中未有的大爱视角的体现。转入第二大部分,主要是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歌唱、音乐舞蹈与歌唱的三位一体的呈现。作曲家通过每个小层次中的节拍,2/4、3/4、4/4,以及混合的3/8、4/8、5/8、6/8充分打乱音乐动律,突出了少数民族音乐,最后的尾声将乐曲推入高潮,在极度热情中结束全曲。

在曲式层面上,随想曲可能没有其他题材在体积上更庞大,气势上更恢弘,写法上更纵横交错,这是由于题材的特性使然,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我们中肯地面对一首成熟的艺术作品,应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广义的理解,应着眼于审美精神的统一性,如果由主观而随口判断性质是否相似,这不免失之谬以。

艺术作品的体裁、题材各有千秋,美之形态千变万化,层次角度无所不包亦千差万别,美在丰富的表现手法中完善,对美的追求,始终在继续发展之中。作为演奏者,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应当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评判标准,区别不同层次层面上的美,以严谨不拘的态度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王天一.古筝教学法[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2]蔡忠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易存国.琴韵风流[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叶南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珠海专业古筝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古筝学会理事。

猜你喜欢

体裁西域
张骞探西域
茫然的体裁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昆曲中的竹笛艺术
体裁好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