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苏轼《荆州十首》

2018-05-14李逸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9期
关键词:苏轼

【摘要】苏轼早期创作以诗歌为主,留存至今的作品将近三千首,《荆州十首》是其出仕前的重要作品。读懂《荆州十首》,几可读懂苏轼一生。然而,笔者在阅读的时候,感觉有一定困难,想找一些参考资料而不得。排除作品本身因素外,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苏学专家以诂训诂。因此,笔者在反复阅读《荆州十首》之后,把自己的解读与读者诸君分享,以期共同学习。

【关键词】读懂;苏轼;荆州十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荆州十首》创作于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荆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属地与东汉末年群雄争夺之荆州郡,即现在的湖北荆山一带至湖南衡山之南。原作没有标题,为了便于理解,笔者首先给每一首诗拟一个切合内容的标题。

第一首,笔者拟题为《荆楚壮景》。“游人出三峡,楚地尽平川。北客随南贾,吴樯间蜀船。江侵平野断,风卷白沙旋。欲问兴亡意,重城自古坚。”

1.平川:喻前途远大光明。

2.重城:指荆州城。

从三峡出来的人突然看到荆楚之地,自然惊诧于它地势的平旷、长江的浩渺与荆州城的富庶。诗人给我们传递出一种昂扬激奋之情。这是苏轼第二次出三峡,第一次是四年前上京赶考。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这种豁然开朗的视觉冲击与兴奋呢?因为第一次是上京赶考,能不能考上还是未知数,兼之离别新婚的妻子。后来虽金榜高中,但还来不及高兴,就闻知母亲去世。此次出峡是协同妻子父兄一起进京,丧母之痛也渐渐平复,前途一片光明。此诗是诗人展望美好未来之作,也是《荆州十首》的开篇之作。

第二首,《荆楚英魂》。“南方旧战国,惨澹意犹存。慷慨因刘表,凄凉为屈原。废城犹带井,古姓聚成村。亦解观形胜,升平不敢论。”

此诗感慨于荆楚历史上两个了不起的人物:刘表和屈原。刘表一表人才,是当时“八俊”之一,有过人的胆略与智谋。刘表在荆州的作为确实令人慷慨。一是成功上位。刘表被献帝封为荆州刺史的时候,“江南宗贼甚盛……各据民兵而于当地称霸”,刘表很可能命丧途中。刘表单枪匹马,智赴荆州。其次是在荆州站稳脚跟。对待众多的割据势力,他恩威并举,使得“万里肃清”。其三是建设荆州。刘表力倡农业生产,发展文化教育,爱民养士,不仅让当地百姓能安居乐业,外地人也纷纷前来避难与求进。第四是巩固荆州。在群雄称霸的混战时期,他交袁绍,结张绣,纳刘备,而后杀孙坚,拒曹操。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杰出的政治家,为振兴楚国,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的局面。后因楚国贵族排挤与敌国离间,被流放至汨罗江,直到楚都为所破,屈原沉江殉国。

诗人把刘表与屈原对举,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

第三首,《荆楚农荒》。“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耕牛未尝汗,投种去如捐。农事谁当劝,民愚亦可怜。平生事游惰,那得怨凶年。”荆楚之地沃野千里,可惜当地人懒于耕作。此诗反映诗人关心百姓生活,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诗人在离开故乡上京受职的途径中念念不忘“西国田园芜”,在他后来的仕途生涯中,一直坚持为官一任,兴农一方。浚西湖,灌溉良田万亩,杭州百姓因此殷实富裕;贬黄州,他躬耕于东坡,种植瓜果粮食以自足。公元1097年,62岁的他被贬儋州。此时的儋州生产十分落后,人民生活特别贫困。苏轼提倡人们开荒种植,亲自绘制中原地方的农耕工具图,找人制成工具,教会当地百姓使用。还写下了“春无遗勤,秋有厚冀。云举雨决,妇姑毕至”等系列劝农诗。

第四首,《荆楚懦夫》。“朱槛城东角,高王此望沙。江山非一国,烽火畏三巴。战骨沦秋草,危楼倚断霞。百年豪杰尽,扰扰见鱼虾。”这首诗是讥讽五代时期荆南君主高从诲。首联借望沙楼的位置点出高从诲之父时期的盛况。颔联嘲笑他作为十国之一,却先后对别人(后梁、后唐、南汉、闽国、后蜀)称臣,所以说,他治下的荊南并非他的荆南,而是他国的属国。“烽火畏三巴”,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即后蜀。高从诲吹牛要伐后蜀,实际畏蜀如虎。正是他的懦弱无能、外强中干、毫无廉耻,才导致许多无辜士兵尸骨化草的悲剧。联系前诗的刘表与屈原,尾联的豪杰与鱼虾就不言而喻了。

第五首,《荆楚寂寞》。“沙头烟漠漠,来往厌喧卑。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游人多问卜,伧叟尽携龟。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

1.喧卑:不够喧哗。

2伧叟:村夫野老。

3.携龟:占卜。

沙头市集上人群熙熙攘攘、买卖热闹,河上的船子争先恐后、问卦的、占卜的,不亦乐乎。商贸的繁华与文化的寂寞极不相称,尾联“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可谓意味深长。从这一首诗看出,苏轼的理想并不是个人的富贵功名,这是否解释了苏轼一遇政治争斗就请辞外任呢?苏轼一生有很多机会进入中央权力中心。1064年,神宗皇帝打算重用他,宰相韩琦却把他放到清闲衙门国史馆去历练。苏轼非常感谢韩琦用心,扎扎实实地读书。1086年,高太后摄政,给苏轼连升八级,提为自己的秘书。他却不满太后全盘否定新法,主动请辞。1091年,苏轼又被调回朝廷,先后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也是因为坚守自己的政治立场,在62岁的高龄又被贬到海南。

第六首,《荆楚俊豪》。“太守王夫子,山东老俊髦。壮年闻猛烈,白首见雄豪。食雁君应厌,驱车我正劳。中书有安石,慎勿赋离骚。”

1.俊髦:才智杰出之人。

2.食雁:因贿赂而得官禄。

3.安石:谢安,东晋著名政治家。

本诗用了三个典故:清廉正直的皇甫规、知人善任的谢安、忧国忧民的屈原。苏轼途经荆州,钦敬有俊豪之称的王太守,想顺道谒见。表明自己并不是借机巴结,想做食雁之人。宋朝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才的朝代,有着别的朝代所没有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仕进途径与政治待遇,发现三苏的伯乐之一就是仁宗皇帝本人。所以,这首诗借王太守称颂当朝对人才的重视,也充满了诗人对前途的乐观。

第七首,《荆楚佳节》。“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1.岁时:除夕。楚地风俗,除夕备丰盛菜肴,一直留存,至正月十二日才倒掉,喻去旧纳新。

2.小儿:邪魔小鬼。

荆楚之地特别重视过年,节日气氛特别浓厚,此情此景强烈刺激了诗人的羁旅之感与思乡之情。残腊、风雪、草草、天涯,这些情景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事实上,此时的苏轼只是离开了故乡,并未离别亲人,妻子王弗、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与他一同进京,此时此诗尚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之嫌。但他进京不到一年,就与父亲兄弟分隔两地,再四年,与妻子阴阳两隔,再半年,父亲去世。此后四十年的宦海沉浮中,他先后到达过十多个地方,与弟弟苏辙长期分离,饱尝思念之苦。这首诗成了他思亲纡愁的开篇之作。

第八首,《荆楚奇珍》。“江水深成窟,潜鱼大似犀。赤鳞如琥珀,老枕胜玻璃。上客举雕俎,佳人摇翠篦。登疱更作器,何以免屠刲。”

1.老枕:鱼的头骨。

2.雕俎:装祭品的雕绘器物。

荆楚之地鱼大如牛,鱼鳞如琥珀,头骨如水玉。长者用它进行庄严的祭祀,妇者用它做华丽的头饰。但不管怎样尊贵荣耀,鱼失去了深水的自由,就落得被宰割的命运。诗人尚未踏入官场就已预知官场的凶险与不自由,但他又不能放下“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为官几十年,他始终因坚持自己“以民为本,为民着想”的政治立场而备受打击,因为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都没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封建官吏有几人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

第九首,《荆楚伤雁》。“北雁来南国,依依似旅人。纵横遭折翼,感恻为沾巾。平日谁能挹,高飞不可驯。故人持赠我,三嗅若為珍。”

三嗅若为珍:荆俗把雁当美食。

大雁依依不舍离开北方来到南方,在高旷的天空自由飞行、纵横翱翔,人们根本不可能抓到它们、驯服它们。可是,如果在千里飞行的过程中一旦折断翅膀,就成了别人的盘中餐。此诗与前诗咏物不同,表达的思想却是一样的。

第十首,《荆楚阳春》。“柳门京国道,驱马及春阳。野火烧枯草,东风动绿芒。北行连许邓,南去极衡湘。楚境横天下,怀王信弱王。”

1.柳门:荆州城的北大门,送别之门。人们送别时,折柳相赠以祝平安。

2.绿芒:绿色的苗芽。

3.衡湘:衡山和湘水。

前两联以春天的无限生机衬托诗人的春风得意;后两联以大楚灭于小秦衬楚王的无能。以古托今,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

《荆州十首》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将入仕的苏轼的思想性格与人生追求。读懂十首,可以约略读懂苏轼一生,反映诗人原本的人生价值观及出仕前的雄心壮志,从中隐约预示诗人将来的政治命运与人生遭遇。

参考文献:

[1]杨燕君.苏东坡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2]夏葳.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传[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7.

[3](清)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M].台北:学生书局,1976.

[4](明)宠怀纂.荆州志[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6.

[5](南宋)范晔.后汉书[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6](北宋)欧阳修.中国历史·五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李逸,女,湖南衡阳人,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中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二十多年,先后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