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觅砚石之天工,创砚雕之新艺

2018-05-14莫伟坤莫翔羽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期
关键词:端砚

莫伟坤 莫翔羽

【摘要】端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老坑、坑仔、麻子坑三大名坑为代表,是指细腻、娇嫩致密、坚实,石色石品丰富多彩,端砚匠人的制作也十分精细。近几年端砚备受关注,而且石坑砚材枯竭,除了其本身的实用价值,收藏价值越来越高。本文将从端砚的石品和工艺价值进行解析。

【关键词】端砚;天工;新艺;石品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端砚,出产于唐代初期的端州,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因为这里的砚石资源比较独特,砚台比较润滑、细腻,那么用端砚研磨的时候,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的时候流畅不损毫。在唐代,诗鬼李贺就有一首七言诗赞美端砚,前面两句是:“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意思是:端州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石工攀岩穿海开采砚石,好像用刀割天上的紫云一样。端州之砚石,因出石的山地不同,石色、质地、使用性能存在一定差异,故名坑分为老坑、坑仔、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绿端、白端、有冻岩等。每一方端石,在切割维料、研磨过程中都会出现独特的象形物、截面纹理、五彩带、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石眼、金银线等。巧用这些石品,常常可衬托池雕整体的画面,增强端砚的题材创作。各种石坑有共通的石品,兼具欣赏性和艺术性,而一些石坑独有的石品,除了欣赏之外,还有鉴别作用。

石眼是端砚内众人追捧的石品,多位绿色、牙白或黄色,大小不等,有微如黄豆,又有大如鸡蛋,形状不一,有圆形、椭圆等。仔细对比每一颗石眼,若包围着的晕数越多,则越名贵。鱼脑冻亦十分名贵,一般出现在石肉部份,如其名,鱼脑冻,色偏白,像鱼脑,细腻润滑,透明感强。蕉叶白为“石之嫩处,膏之所成”。天青则如晴天纯洁无瑕,青花,也被称为石之精华,点状分布,类别繁多,有微尘青花、蚁脚青花、雨淋青花、毛绒青花等;玫瑰紫,紫色,大小不一,有胭脂晕环绕者更为名贵;冰纹,有如飞瀑喷发,有如蛛网织造,有如冬天冰裂;火捺,色暗红,各种坑别都常见这种石品,片状如云彩者称胭脂云;金银线,黄者为金线,白者为银线,在砚中起装饰点缀作用。除此以外,还有马尾纹、彩带、翡翠等,往往给人营造意外的画面。

正是学生时代对画画的热爱,还有历史课本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简笔画,总是在无意间带来灵感。然而,单一石品的形似难以表达完整的内容,它只充当画面一个成分(部分)。二是某石品與某事物形似,再用刀工雕出呼应对象就能表现设定的内容和主题;三是某石品某事物的关键部位形似,再施以刀工造形,使该事物的形神兼备;第四种类型是由多个与某些物象形似的石品天然构图,巧用工笔便能使它们成形、成像、突显背景,突出主题,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这就是鬼斧神工了!甚至连各种物象的颜色也似乎早已设定了似的。端砚池雕创新异常活跃,利用石品和它的艺术语言借物喻意,营造意境,表情达意的兼工带写(工意结合)的手法,刀笔为工,石品形似为“意”;刀工造形,意象传神,以奇石的韵味融入端砚池雕,提升其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工艺雕刻创作之路中,我一路做到“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工艺技法,又突破了原有砚雕的规整行制,创作出石刻技艺与意象巧然结合的砚品,每一方端砚力求做到既有视觉冲击感又有创新与文化艺术感。下面就以我的一方双面作品为例,如图1所示。

《天连碧水碧连天》这方端砚虽然不大,但其雕刻可算是十分精美,搭配上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火捺等石品,让它色调非常显著,不会太过于单一。所谓有该些石品者,难得有之。而且有这些石品的优势,能在构造过程中容易突出主体;但是对于雕刻该砚的人来讲,要将这些色调差异的石品能够自然地融在一起,这无疑加大了设计的难度,稍有不当就容易造成画面不协调,夸张来讲就是让该砚没有了灵魂。作者调动这些艺术元素构思了以下的内容:微工轻雕彩云萦绕、顶上镂空小圆为月,月挂细琢的松树上,玫瑰紫正像月亮透过松树发出隐隐约约一丝光束。再细看水面,更是意境深邃,刚好对称的天青正像一渔翁与他的倒影,漫长的垂钓等待似乎让他昏昏欲睡,周边的翡翠犹如水面泛起的圈圈涟漪,看来渔翁似乎错过了一条大鱼;如果再细细品味又像渡头与君分别后的送行,船客看着渐行渐远的渡口不禁发出一声声感叹,友人似乎消失不见,江面上只剩下一叶扁舟,四周的翡翠如微波驱使这小船越行越远,正因能给人无限的遐想,作者只是简单勾勒出人的身躯,让人感觉不缺刀工的前提下而更显意境、突出动态之美,作者保留了天然的石皮,然后在周边加以精细的修改,加上长在山崖边上的松树赋予山一种灵性,突出静态之美。整个画面山水对比明显,动静结合,各个物象又融为一体。将玫瑰紫、鱼脑冻、天青看作的山雾与水天更是使石品的观赏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如此意境,古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碧水碧连天”一句,真是恰到好处,直击中心。雕刻有一说法是“缩龙方寸间。”如今作者把佳山丽水全浓缩到这小小的端砚上,看似也像一幅国画。这样让该方砚不同的物象都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刻画出美好的意境,如细细去品味,将会被带进其中,流连难返!施艺,这块砚石平整,石品多而美,我尽量保留到最好,细察石纹石品后,设计做成秋天中的山水平湖。思考的过程也尤其重要“平湖本该是静态。小舟从中荡出,向湖心驶去。”难得的是,这方砚是一方双面作品。双面题材是比较少有的,因为大多数砚都是选一面质地石品丰富的一面义来雕刻,而正反面即双面可雕刻是极少的。这方砚将正反两面不同的物象表现出来,构造出两种不同的意境,另一面的题材为《爱的华尔兹》,如图2所示。一叶知秋,落叶是跳动的音符,奏响一曲秋的旋律。随着飘零的落叶、时光的穿梭,仿佛回到初恋的感觉;月色皎洁、树影婆娑、轻歌曼舞,一切刚刚好。踮起脚尖,提起裙边,漫舞秋光中,让爱像花儿一样绚烂。作者利大片火捺形容梧桐树,用刀笔简单刻画出梧桐叶子,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几朵白云遮掩着月亮,若隐若现,利用一象形火捺比喻男孩和女孩,角刀笔简单刻出女孩头像,男孩抱着女孩陶醉在这美好月色下,轻歌曼舞,大片蕉叶白衬托着开放式砚堂,更突显男孩女孩的形象。我在雕刻时用“线”与“面”的对比,“粗”与“细”的反差来加强动感的效果,以图使端砚的石质石品艺术加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些哲理,平日除了看书学习外,还要多向长辈学习。虚心好学,勤于思索,多看中国的古典文化、山水文化等,努力钻研,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造型、雕刻等文学艺术素养与造诣。

记得很多年前,在一个伸手可摸到屋檐、仅有十几平方的小作坊里,我在刚刚出采的砚石上设计图案,巧用石品,用毛笔画出自己将要雕刻图案的轮廓,那一笔一画,都是自己童年时代的记忆。顺着砚池,我根据自己在白天“东窜西跑”学来的技艺,凿出独具特色的人物、景物、图案、花纹。纵使到了深夜,凿石声依然连绵不绝。一个又一个深夜,有时候像崖壁山石的清脆的泉音,像是自己在事业中不断拼搏的坚定。那时候,没有轰轰隆隆的大机器,也没有招股募资,日旰忘餐、通宵达旦已成常事。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努力是否值得,并且坚信自己的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无论前方的道路是多么曲折,我热爱端砚这一行业。接下来无数的日子里,我坚持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在作坊里顶着一只几十瓦的电灯泡,冰冷的墙壁上回响着我的凿石声。整个作坊仿佛占据着一个独特的空间,远离车水马龙的侵蚀,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充满着希望和未来。正是学生哥时代对画画的热爱,还有历史课本上让人印象深刻的简笔画,总是在无意间带来灵感,无论是山村美景还是江海峡谷,我都在刻苦的日子中苦苦修炼,达到驾轻就熟的地步。终于,一方方端砚成品得到了收藏家、好砚之人的喜爱,一方作品诞生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有的人脱下单衣去穿起棉衣来地过去了,但是也有的人成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当初低矮的小作坊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宝砚堂端砚文化艺术馆。在我近三十年的工艺雕刻创作之路中,一路做到“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工艺技法,又突破了原有砚雕的规整行制,创作出石刻技艺与意象巧妙结合的砚品,每一方端砚力求做到既有视觉冲击感又有历史文化感。

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的端砚,这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端州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将自己的理想情愫贯注在砚石之上,锐意创新,注入时代新元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以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猜你喜欢

端砚
端砚:润色先生 文房珍宝
端砚,肇庆人的“石饭碗”
端砚,古老产业的传承与重生
传承端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
端砚的美学价值研究
浅谈端砚石品花纹的分类及鉴赏
关于端砚文化的发展保护现状调查及保护办法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端砚篆刻:岭南篆刻美学的新方向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